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不是缺乏感受美的需求和能力,而是缺乏感受的条件和情境;语文教学不是缺乏技法的训练和基础的夯实,而是缺乏优美情境的营造和真善美的自然吸收。德国教育家第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人?”
在讲高中三册散文单元时,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老师精心备了课,甚至也精心制作了课件,但是在教学的具体环节出现了老师独自陶醉,学生一片木然的可怕情景。作为老师,尤其是教过10年以后,面对这些经典篇目也很容易滋生倦怠心理,难以和作品产生共鸣点,更难以找出新的激发学生的点,有的老师不小心还被学生的进人不了文本情境、发出怪异腔调搞得教学情绪杂乱,甚至想把现代文当单纯阅读理解来讲,三两下讲完好上文言文。如此一来,岂不是违背了编者的初衷,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如此教学谈何乐趣?所以,身为师者,必须理性和镇定。其实,只要教学情境创设得好,引导得当,学生还是很容易被带入美丽和智慧的情景当中去。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对此的简单体悟:
一、精心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在教《故都的秋》的时候,我采用了幻灯和音乐来辅助教学,帮助教学情境的设立。首先,我让同学们关闭教室的灯光,而后打出与该课相关的文人庭院赏秋的素淡图景,屏幕显现蓝色隶书:
“淡淡清秋图,幽幽叹息声——郁氏之秋最动人”,教室里流淌着锹日私语》的钢琴曲,窗外长满日渐枯黄树木和荻花的山坡,秋意顿时弥漫整个教室。在课堂的开始,我让学生看着窗外山坡,在音乐声中怀想自己与秋有关的美好记忆,想想秋天的天空、秋天的枫叶、秋天的风、、秋天的水,学生渐渐陷入了沉思,目光显得悠远而深沉;思考几分钟以后开始看画面,幻灯上的画都是我精心挑选的秋天的图片,有高远的天空,有静默的落叶,有排云而上的鹤等等,画面上都配上了小诗,在幽暗的环境中,在低低的音乐声中特别有美感。在这样的情景熏陶中,学生都在幻灯放映结束后发出了美的感慨。在已经对美有了感应的心理前提下,我让同学们开始了对《故都的秋》的阅读,个体去体悟“北平秋”独特的韵味,学生看得很投入。在对课文分析的时候,我让学生把每一幅图的关键语句勾画、重组、润色为一首有韵味的诗,赏析完一幅画面就看一眼外面的山景,暮色渐浓,秋意更浓。图景、现代文、诗歌,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文章鉴赏完后,我用了很美的文字来总结全文,用了歌词写得很美的《我是秋天的一棵树》来煞尾,这个文章的体悟重在一个“美”,从文字中领略“清”、“静”、“悲凉”,从画面和音乐中领略季节的美。上完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写作练习来巩固。课后,学生的反应不错,都认为颇有感觉。
二、变陌生为熟悉,变遥远为亲近,让诗歌的美进入心中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所以注定了诗歌的短命和苍白,而沉重的高中教学,把诗意点点损伤和撕破。许多美好的古诗词,少数学生喜欢得很,反复读着,觉得很美,大多数同学对乡村田园生活图景根本不清楚,连起码的各个季节的开花情况都不太清楚,哪里会觉得月光下的荞麦花如雪般会让人由悲伤变得喜悦?学生在读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后,不觉得有什么美丽的,对于我们教的大多数同学而言,乡村生活代表着脏、无聊和生活起居的极为不方便,而不是诗意、静谧和淳朴。我在教学的时候,选择了对乡村生活有感情的同学写的周记来触发同学对乡村美好的记忆和怀想,给同学讲述了我的农村生活趣事和感受。那些美好的感受,宛如安妮所说,
“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高山,田野,天地之间的这份坦然自若,与人世的动荡变更没有关联。一个人对土地和大自然怀有的感情,使他与世间保持微小而超脱的距离。会与别人不同。
(这段话也在幻灯中打了出来)”在师生的共同讲述后,放映乡村生活的图片,展示其中的纯净和诗意,最后欣赏大作家写乡村生活的文章。其实,中国人都应该对土地对天空对乡村有本能的一种情感,我们离开乡村土地的时间并不长,那里是许多在都市生活中迷茫疲惫的人的精神家园,不是有人说现代人的理想是:农妇、山泉、有点田吗?
在一番讲述后,学生对古诗词中营造的优美纯净的世界有了感触,如此也才更能体会陶潜同志如此迫切逃离官场的心情。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有真、善、美的永远存在。我们相信,美好的情愫、善感的情怀是沉睡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的,只要我们耐心、用心去思考,细心、精心去营造,就可以让沉睡变苏醒,变麻木为敏锐。
在讲高中三册散文单元时,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老师精心备了课,甚至也精心制作了课件,但是在教学的具体环节出现了老师独自陶醉,学生一片木然的可怕情景。作为老师,尤其是教过10年以后,面对这些经典篇目也很容易滋生倦怠心理,难以和作品产生共鸣点,更难以找出新的激发学生的点,有的老师不小心还被学生的进人不了文本情境、发出怪异腔调搞得教学情绪杂乱,甚至想把现代文当单纯阅读理解来讲,三两下讲完好上文言文。如此一来,岂不是违背了编者的初衷,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如此教学谈何乐趣?所以,身为师者,必须理性和镇定。其实,只要教学情境创设得好,引导得当,学生还是很容易被带入美丽和智慧的情景当中去。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对此的简单体悟:
一、精心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在教《故都的秋》的时候,我采用了幻灯和音乐来辅助教学,帮助教学情境的设立。首先,我让同学们关闭教室的灯光,而后打出与该课相关的文人庭院赏秋的素淡图景,屏幕显现蓝色隶书:
“淡淡清秋图,幽幽叹息声——郁氏之秋最动人”,教室里流淌着锹日私语》的钢琴曲,窗外长满日渐枯黄树木和荻花的山坡,秋意顿时弥漫整个教室。在课堂的开始,我让学生看着窗外山坡,在音乐声中怀想自己与秋有关的美好记忆,想想秋天的天空、秋天的枫叶、秋天的风、、秋天的水,学生渐渐陷入了沉思,目光显得悠远而深沉;思考几分钟以后开始看画面,幻灯上的画都是我精心挑选的秋天的图片,有高远的天空,有静默的落叶,有排云而上的鹤等等,画面上都配上了小诗,在幽暗的环境中,在低低的音乐声中特别有美感。在这样的情景熏陶中,学生都在幻灯放映结束后发出了美的感慨。在已经对美有了感应的心理前提下,我让同学们开始了对《故都的秋》的阅读,个体去体悟“北平秋”独特的韵味,学生看得很投入。在对课文分析的时候,我让学生把每一幅图的关键语句勾画、重组、润色为一首有韵味的诗,赏析完一幅画面就看一眼外面的山景,暮色渐浓,秋意更浓。图景、现代文、诗歌,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文章鉴赏完后,我用了很美的文字来总结全文,用了歌词写得很美的《我是秋天的一棵树》来煞尾,这个文章的体悟重在一个“美”,从文字中领略“清”、“静”、“悲凉”,从画面和音乐中领略季节的美。上完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写作练习来巩固。课后,学生的反应不错,都认为颇有感觉。
二、变陌生为熟悉,变遥远为亲近,让诗歌的美进入心中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所以注定了诗歌的短命和苍白,而沉重的高中教学,把诗意点点损伤和撕破。许多美好的古诗词,少数学生喜欢得很,反复读着,觉得很美,大多数同学对乡村田园生活图景根本不清楚,连起码的各个季节的开花情况都不太清楚,哪里会觉得月光下的荞麦花如雪般会让人由悲伤变得喜悦?学生在读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后,不觉得有什么美丽的,对于我们教的大多数同学而言,乡村生活代表着脏、无聊和生活起居的极为不方便,而不是诗意、静谧和淳朴。我在教学的时候,选择了对乡村生活有感情的同学写的周记来触发同学对乡村美好的记忆和怀想,给同学讲述了我的农村生活趣事和感受。那些美好的感受,宛如安妮所说,
“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高山,田野,天地之间的这份坦然自若,与人世的动荡变更没有关联。一个人对土地和大自然怀有的感情,使他与世间保持微小而超脱的距离。会与别人不同。
(这段话也在幻灯中打了出来)”在师生的共同讲述后,放映乡村生活的图片,展示其中的纯净和诗意,最后欣赏大作家写乡村生活的文章。其实,中国人都应该对土地对天空对乡村有本能的一种情感,我们离开乡村土地的时间并不长,那里是许多在都市生活中迷茫疲惫的人的精神家园,不是有人说现代人的理想是:农妇、山泉、有点田吗?
在一番讲述后,学生对古诗词中营造的优美纯净的世界有了感触,如此也才更能体会陶潜同志如此迫切逃离官场的心情。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该有真、善、美的永远存在。我们相信,美好的情愫、善感的情怀是沉睡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的,只要我们耐心、用心去思考,细心、精心去营造,就可以让沉睡变苏醒,变麻木为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