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里,中国先后派出8批维和部队履行维和使命任务和国际责任,他们传递和平信心,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的赞誉。
马里共和国(以下简称“马里”)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端,是联合国维和任务版图里最危险的战区,长期的分裂与战乱致使当地武装冲突不断。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火不断的国家,中国先后派出8批维和部队履行维和使命任务和国际责任,他们传递和平信心,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的赞誉。
中国维和部队所在的维和任务区位于马里东部重镇加奥,也是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团(以下简称“联马团”)东部战区。这里是西非的交通要地,也是恐怖分子渗入马里首都巴马科的必经之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管竹淼:和平真的太重要
江苏姑娘管竹淼,是中国第3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法语翻译。尽管出发前,她已经对困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当真正来到马里后,这里艰苦的条件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首先是干燥的气候,旱季最高温度能达到50度,即使是凉季也在20度上下,更别提时常肆虐的沙尘天气。其次是饮食较为单一,当地主食以木薯为主,蔬菜只有生菜。这些都让管竹淼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
一方面,作为医疗分队的法语翻译,她需要面对众多医疗专业术语的翻译,为此她经常随身带着法语词典,边学边记;另一方面,由于马里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中国营区的对外联络几乎都需要她来负责协调。每次接完电话,细心的她总会要求对方再把消息发到手机上,逐一核对,以免错过关键信息。这些成为她提高业务水平的绝佳机会。到马里的一个半月后,管竹淼在法语翻译上的困难都被她一一化解。
当然,在马里更多时刻面临的是危险。2015年12月中旬的某日凌晨4时左右,伴随着地面颤动,黄沙落在管竹淼的脸上,睡眠中也时刻保持警醒的她立即意识到,营地附近发生了袭击。管竹淼和战友们迅速进入掩体躲避。
“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几天。”管竹淼回忆道,当时马里北部安全局势恶化,东部战区多次发布可能发生针对营区的袭击预警。每日的4-6点,她和战友不得不进入掩体,以躲过可能遭受袭击的高峰时段。作为军人,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就发生在身边。
作为医疗分队的成员,管竹淼对中国维和医疗分隊和孟加拉维和营联合开展的义诊记忆犹新:义诊计划当天8点开始,在凌晨四五点,当地民众就已经拖家带口排起了长队。这让管竹淼和战友们深受触动:长期的战火让民众的生活和健康备受影响,和平对一个国家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实际上,马里任务区由于安全形势,并不适合经常开展义诊。因此,在当天的联合义诊中,原本计划接诊300名民众,但最终接诊了800多名。
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管竹淼最大的感受是当地民众对中国有着非常友好的感情。在一次和马里政府军联合举行的排球赛上,一位马里军官曾对她说,“中国人是好人,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对我们很热情”。这让管竹淼和战友们备受鼓舞。
作为维和女兵,管竹淼认为,女性从事维和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温柔、善良的女性特质以及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可以在维和交流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军队参与维和行动30年来,已先后派出1000多名女性官兵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她们在维和行动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朱四强:救治伤员显身手
朱四强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副指挥长兼医疗分队队长,这是他第二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朱四强说,第二次出征意味着责任更重,预案的准备也要更加充分。因此,出发前,他专门去采购了30袋去白细胞采血袋—经过这种采血袋的过滤,血液可以安全地输入伤员体内,从而实现在极端情况下的人对人直接输血。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准备,在这次维和任务中派上了大用场。
2020年1月,1名多哥籍维和警察在乘车巡逻时,遭遇了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小腿胫骨缺失。“伤员送来时,因失血过多,情况比较危急。”朱四强印象深刻地说,“我们需要对伤者进行基本的救治,然后再送往后方大医院。”
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朱四强和战友们的面前,由于多起爆炸同时发生,伤员较多,整个马里加奥大区的血库血源已经用尽。又遇上沙尘暴天气,运输支援物资的飞机无法进行补给。“不能及时输血,他可能就要面临截肢,甚至失去生命。”朱四强说。紧要关头,朱四强决定使用从国内带来的白细胞采血袋,采取人对人直接输血。“这是二战时的原始方式,法律并不允许,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向上级报备才可使用。”朱四强强调道。
在多哥籍献血志愿者的积极配合下,800CC的血经过采血袋,输入到伤员体内。直到伤员逐渐恢复了意识,朱四强和战友们才松了口气,然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伤员的运送事宜。最终,这位维和警察不仅保住了命,也保住了腿。中多两国维和人员的友谊也因为这次救治行动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军医能完成如此富有挑战性的救治行动,朱四强颇感自豪。当然,救治伤员并非医疗分队任务的全部,他们还承担着联马团东部战区加奥超级营地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疾病医治、传染病防治等。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非洲肆虐。作为医生,朱四强比普通人更了解新冠病毒的厉害。4月16日,东部战区首次出现确诊病例。由于缺乏稳妥的防控措施,疫情开始快速蔓延,联马团两家二级医院都出现了医务人员大规模感染的情况,医院陷入停摆。
事实上,疫情期间的接诊,由于需要和病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朱四强有过一丝的恐惧,但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作为医疗分队队长,他身先士卒,奋战在加奥超级营地抗疫的最前线。
“疫情期间,中国的二级医院是唯一一家正常运营的医院,而且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这给当地树立了疫情可防可控的榜样,增强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朱四强说,联合国秘书长马里问题特别代表、联马团团长安纳迪夫专门发来感谢信,赞扬我们为当地抗击疫情工作做出的贡献。 在马里抗击疫情的同时,朱四强也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爱人。他的爱人同样也是一名奮战在国内抗疫一线的医生。“作为医生,抗疫一线需要她;作为妻子,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需要她。”朱四强说,虽然妻子从未向他抱怨过,但是每想到这里,强烈的愧疚感就会涌上心头。
刘勇: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刘勇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这是他第3次参加维和任务。从苏丹达尔富尔到南苏丹,再到马里,不同任务区的历练,让刘勇从维和工兵分队组长逐渐成长为维和部队指挥长。丰富的维和经历,也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苏丹达尔富尔尼亚拉地区,中国工兵以“中国速度”,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花岗岩为主要质地的土地上,打出的一口百米大井,有效缓解了当地民众的饮水难题。供水启动仪式上,当地民众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场面至今仍令刘勇难以忘怀。
在南苏丹城市蒙德里,当地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的冲突地点距离刘勇所在营地不足1000米,凌晨发生的冲突,第二天清晨村庄空空荡荡,有百姓利用停火间隙跑到营地寻求庇护。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官兵以血肉之躯,为来营寻求庇护的难民提供安全保护。“一个下身瘫痪的老太太用一个多小时爬到我们营地来寻求庇护,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和平的期盼。”刘勇说。
马里任务区是最为凶险的维护地区之一。“除了当地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的冲突外,恐怖主义袭击也时有发生。恐怖分子对军队实施的是无差别攻击,因此警卫的任务十分繁重。”刘勇凝重地说。
“在马里,我们要保证全天24小时有人在哨位上值守。”刘勇介绍,在马里的456天任务时间中,他跟队员每天都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状态。
2019年7月22日下午,部署在加奥的法军营地遭遇恐袭,两名恐怖分子驾驶一辆皮卡车实施汽车炸弹袭击,爆炸地点就位于联合国营地东北方向约800米,约有30多名法军人员受伤。刘勇迅速下达命令,要求所有人员进入掩体,关闭营地大门,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每一个在和平环境中走出国门的官兵,心理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刘勇说,“这样危险复杂的环境逼迫我们必须按照实战的标准参与维和行动,能否专业、扎实地做好迎敌准备对我们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此,刘勇经常对官兵强调的就是“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刘勇和战友们的警卫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警卫分队,他们承担着联马团东战区加奥超营警戒防卫、外围巡逻、武装护卫等任务,官兵们不仅要顶着地表60多度的高温,还要穿着厚重的防弹衣和佩戴口罩。“既要防恐怖分子,又要防疫情”,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刘勇和官兵们的艰苦付出和严防死守下,中国维和警卫分队成为联马团在疫情期间唯一一支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任务的分队。
马里维和期间,中国维和部队也会力所能及地参与当地的共建。在一所简陋的小学里,尽管设施十分破旧,但是这里师生仍不忘在学校里悬挂马里国旗。这一幕让参与共建的刘勇和官兵们深受感动:“即使国家战火不断,但是他们的爱国精神却从未丢失,这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为此,刘勇和官兵特意赶制了一个5米长的钢管旗杆,连同一面崭新的马里国旗一并送给这所小学,官兵们还为师生们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临走的时候,30多名师生也为刘勇和官兵们举行了仪式。当地翻译告诉刘勇,“这是他们在用穆斯林的最高礼仪为你们唱赞歌,祈求让你们这些爱好和平的人平安顺利。”
“没有什么能比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更有荣誉感的事情了。”刘勇坦言,多次维和行动中,听到最多的是“CHINA GOOD”,看到最多的是向中国维和部队竖大拇指。
正如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所说,“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维和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马里共和国(以下简称“马里”)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端,是联合国维和任务版图里最危险的战区,长期的分裂与战乱致使当地武装冲突不断。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火不断的国家,中国先后派出8批维和部队履行维和使命任务和国际责任,他们传递和平信心,赢得了当地民众和国际同行的赞誉。
中国维和部队所在的维和任务区位于马里东部重镇加奥,也是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团(以下简称“联马团”)东部战区。这里是西非的交通要地,也是恐怖分子渗入马里首都巴马科的必经之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管竹淼:和平真的太重要
江苏姑娘管竹淼,是中国第3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法语翻译。尽管出发前,她已经对困难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当真正来到马里后,这里艰苦的条件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
首先是干燥的气候,旱季最高温度能达到50度,即使是凉季也在20度上下,更别提时常肆虐的沙尘天气。其次是饮食较为单一,当地主食以木薯为主,蔬菜只有生菜。这些都让管竹淼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
一方面,作为医疗分队的法语翻译,她需要面对众多医疗专业术语的翻译,为此她经常随身带着法语词典,边学边记;另一方面,由于马里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中国营区的对外联络几乎都需要她来负责协调。每次接完电话,细心的她总会要求对方再把消息发到手机上,逐一核对,以免错过关键信息。这些成为她提高业务水平的绝佳机会。到马里的一个半月后,管竹淼在法语翻译上的困难都被她一一化解。
当然,在马里更多时刻面临的是危险。2015年12月中旬的某日凌晨4时左右,伴随着地面颤动,黄沙落在管竹淼的脸上,睡眠中也时刻保持警醒的她立即意识到,营地附近发生了袭击。管竹淼和战友们迅速进入掩体躲避。
“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几天。”管竹淼回忆道,当时马里北部安全局势恶化,东部战区多次发布可能发生针对营区的袭击预警。每日的4-6点,她和战友不得不进入掩体,以躲过可能遭受袭击的高峰时段。作为军人,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就发生在身边。
作为医疗分队的成员,管竹淼对中国维和医疗分隊和孟加拉维和营联合开展的义诊记忆犹新:义诊计划当天8点开始,在凌晨四五点,当地民众就已经拖家带口排起了长队。这让管竹淼和战友们深受触动:长期的战火让民众的生活和健康备受影响,和平对一个国家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实际上,马里任务区由于安全形势,并不适合经常开展义诊。因此,在当天的联合义诊中,原本计划接诊300名民众,但最终接诊了800多名。
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期间,管竹淼最大的感受是当地民众对中国有着非常友好的感情。在一次和马里政府军联合举行的排球赛上,一位马里军官曾对她说,“中国人是好人,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对我们很热情”。这让管竹淼和战友们备受鼓舞。
作为维和女兵,管竹淼认为,女性从事维和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温柔、善良的女性特质以及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可以在维和交流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事实上,中国军队参与维和行动30年来,已先后派出1000多名女性官兵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她们在维和行动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朱四强:救治伤员显身手
朱四强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副指挥长兼医疗分队队长,这是他第二次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朱四强说,第二次出征意味着责任更重,预案的准备也要更加充分。因此,出发前,他专门去采购了30袋去白细胞采血袋—经过这种采血袋的过滤,血液可以安全地输入伤员体内,从而实现在极端情况下的人对人直接输血。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准备,在这次维和任务中派上了大用场。
2020年1月,1名多哥籍维和警察在乘车巡逻时,遭遇了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小腿胫骨缺失。“伤员送来时,因失血过多,情况比较危急。”朱四强印象深刻地说,“我们需要对伤者进行基本的救治,然后再送往后方大医院。”
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朱四强和战友们的面前,由于多起爆炸同时发生,伤员较多,整个马里加奥大区的血库血源已经用尽。又遇上沙尘暴天气,运输支援物资的飞机无法进行补给。“不能及时输血,他可能就要面临截肢,甚至失去生命。”朱四强说。紧要关头,朱四强决定使用从国内带来的白细胞采血袋,采取人对人直接输血。“这是二战时的原始方式,法律并不允许,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向上级报备才可使用。”朱四强强调道。
在多哥籍献血志愿者的积极配合下,800CC的血经过采血袋,输入到伤员体内。直到伤员逐渐恢复了意识,朱四强和战友们才松了口气,然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联系伤员的运送事宜。最终,这位维和警察不仅保住了命,也保住了腿。中多两国维和人员的友谊也因为这次救治行动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军医能完成如此富有挑战性的救治行动,朱四强颇感自豪。当然,救治伤员并非医疗分队任务的全部,他们还承担着联马团东部战区加奥超级营地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疾病医治、传染病防治等。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非洲肆虐。作为医生,朱四强比普通人更了解新冠病毒的厉害。4月16日,东部战区首次出现确诊病例。由于缺乏稳妥的防控措施,疫情开始快速蔓延,联马团两家二级医院都出现了医务人员大规模感染的情况,医院陷入停摆。
事实上,疫情期间的接诊,由于需要和病人有近距离的接触,朱四强有过一丝的恐惧,但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作为医疗分队队长,他身先士卒,奋战在加奥超级营地抗疫的最前线。
“疫情期间,中国的二级医院是唯一一家正常运营的医院,而且做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这给当地树立了疫情可防可控的榜样,增强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朱四强说,联合国秘书长马里问题特别代表、联马团团长安纳迪夫专门发来感谢信,赞扬我们为当地抗击疫情工作做出的贡献。 在马里抗击疫情的同时,朱四强也牵挂着万里之外的爱人。他的爱人同样也是一名奮战在国内抗疫一线的医生。“作为医生,抗疫一线需要她;作为妻子,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需要她。”朱四强说,虽然妻子从未向他抱怨过,但是每想到这里,强烈的愧疚感就会涌上心头。
刘勇: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刘勇是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指挥长兼警卫分队队长,这是他第3次参加维和任务。从苏丹达尔富尔到南苏丹,再到马里,不同任务区的历练,让刘勇从维和工兵分队组长逐渐成长为维和部队指挥长。丰富的维和经历,也给他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在苏丹达尔富尔尼亚拉地区,中国工兵以“中国速度”,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花岗岩为主要质地的土地上,打出的一口百米大井,有效缓解了当地民众的饮水难题。供水启动仪式上,当地民众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场面至今仍令刘勇难以忘怀。
在南苏丹城市蒙德里,当地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的冲突地点距离刘勇所在营地不足1000米,凌晨发生的冲突,第二天清晨村庄空空荡荡,有百姓利用停火间隙跑到营地寻求庇护。中国维和步兵营的官兵以血肉之躯,为来营寻求庇护的难民提供安全保护。“一个下身瘫痪的老太太用一个多小时爬到我们营地来寻求庇护,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和平的期盼。”刘勇说。
马里任务区是最为凶险的维护地区之一。“除了当地政府军和非政府武装的冲突外,恐怖主义袭击也时有发生。恐怖分子对军队实施的是无差别攻击,因此警卫的任务十分繁重。”刘勇凝重地说。
“在马里,我们要保证全天24小时有人在哨位上值守。”刘勇介绍,在马里的456天任务时间中,他跟队员每天都时刻保持高度警戒状态。
2019年7月22日下午,部署在加奥的法军营地遭遇恐袭,两名恐怖分子驾驶一辆皮卡车实施汽车炸弹袭击,爆炸地点就位于联合国营地东北方向约800米,约有30多名法军人员受伤。刘勇迅速下达命令,要求所有人员进入掩体,关闭营地大门,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
“每一个在和平环境中走出国门的官兵,心理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刘勇说,“这样危险复杂的环境逼迫我们必须按照实战的标准参与维和行动,能否专业、扎实地做好迎敌准备对我们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此,刘勇经常对官兵强调的就是“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刘勇和战友们的警卫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警卫分队,他们承担着联马团东战区加奥超营警戒防卫、外围巡逻、武装护卫等任务,官兵们不仅要顶着地表60多度的高温,还要穿着厚重的防弹衣和佩戴口罩。“既要防恐怖分子,又要防疫情”,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刘勇和官兵们的艰苦付出和严防死守下,中国维和警卫分队成为联马团在疫情期间唯一一支没有因为疫情而中断任务的分队。
马里维和期间,中国维和部队也会力所能及地参与当地的共建。在一所简陋的小学里,尽管设施十分破旧,但是这里师生仍不忘在学校里悬挂马里国旗。这一幕让参与共建的刘勇和官兵们深受感动:“即使国家战火不断,但是他们的爱国精神却从未丢失,这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为此,刘勇和官兵特意赶制了一个5米长的钢管旗杆,连同一面崭新的马里国旗一并送给这所小学,官兵们还为师生们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临走的时候,30多名师生也为刘勇和官兵们举行了仪式。当地翻译告诉刘勇,“这是他们在用穆斯林的最高礼仪为你们唱赞歌,祈求让你们这些爱好和平的人平安顺利。”
“没有什么能比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更有荣誉感的事情了。”刘勇坦言,多次维和行动中,听到最多的是“CHINA GOOD”,看到最多的是向中国维和部队竖大拇指。
正如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所说,“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维和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着弥足珍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