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教师可通过挖掘文章中的人文内涵;创设情境,把握情感;启发诱导,大胆想象;教学中渗透“音视文化”,使学生获得视听愉悦之感等途径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鲜活,使学生感受语文的诗意与灵性。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情感教育 情感意蕴
教师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神圣而又最艰巨的工作,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团团软绵绵的泥巴,任由人去搓、去捏。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体会颇深: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情感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变得生动、鲜活、有生命力,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的诗意和灵性。
一、挖掘文章中的人文内涵
现今的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文关爱,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倾泻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脉搏之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作品中的人和事,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更好地感悟人文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放、文化多样的21世纪里仍旧能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
如教授《药》时,除了挖掘教材中鞭挞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思想外,我还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缺医少药、迷信盛行的可悲可叹,以及华老栓夫妇爱子心切的无奈、急病乱投医的无助。又如在教授《都江堰》时,我给学生介绍,余秋雨曾说过:“都江堰是我情感支撑的一座城市。”称都江堰是“善水流深,洗心之城”。让学生理解都江堰千年屹立,具亲和力、时代感,繁忙的都市人在惆怅、失意时多了处能静心、洗心、养心的绝佳圣地。人们在感恩古堰造就“天府之国”的同时,会更加融入到这座山水之城中。
二、创设情境,把握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者。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结构,理解作者的原意,达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思路情感的同形同构。
例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平常,我们常常抱怨命运对我们的不公平,为什么不给我们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又抱怨为何没有更聪明的头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等等,我们总是没有学会感恩,没有学会感谢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谢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感谢周围存在的许多东西……如果有一天,就在你们如此青春欢畅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会恐惧害怕吗?(学生发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铁生他在生命最灿烂、最狂妄的年龄——21岁,忽然瘫痪时,面对生与死,有怎样的感悟?又是什么让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呢?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健康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残疾人抱有歧视鄙夷的态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课文的导入是为了拉近作者与读者(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个初步的体会。
三、启发诱导,大胆想象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空白点、未定点,能引起想象的一系列地方,通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采用良好的诱导方式,引发联想,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比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依照我们的思路,当“琼珊身染肺炎,情况严重,窗外的常春藤叶成为她活下去的支柱,而藤叶却不断掉落”之时,你觉得后面的情节该如何发展?2.“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情节,可作者却没有实写,这在艺术上叫“留白”。展开想象,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将这一情节补写出来。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他们合理想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领悟、体验教材博大精深的内容。
四、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当前是激烈竞争的时代,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不少烦恼。而面对一群不时会犯点错误的学生,老师难免会发火,会情绪不佳。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及时清除“情绪垃圾”,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走进教室面对学生。只要教师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学生、同事及周围的人,就会营造一片平静和安宁。即使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也要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面对学生,做到一登上讲台,就精神抖擞;一见到学生,就智门大开。这样教师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摒弃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上,不是为自身的“教”而进行设计,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要像优秀的导游一样,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像优秀的导演一样,让演员自己登台主演。
如在教学《登高》一文时,教师要提供有关杜甫、安史之乱的背景材料,这样学生才能领悟到作者极端困苦的境况。然后引导学生揣测、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有同学表演了“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作者端起酒杯想要喝又放下来的动作,有同学描绘了作者站在长江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怀想家乡、牵挂祖国的形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感受文本。这就取代了原来教师的苍白的说教,学生才愿学、乐学。教师要努力抑制自我中心意识,更不该凭自己与文本的理解去剥夺学生对文本的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多进行情感的辐射、激励,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使其领略到学习成功的欢愉。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努力、成绩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进行肯定,或以热情的语言,或以赞许的目光,或以热烈的掌声,使学生体验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中渗透“音视文化”,使学生获得视听愉悦之感
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很多,在教学中,注重将音乐、视频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课文:在《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中播放《乡愁》的朗诵;在《声声慢》的教学中穿插《百家讲坛》中关于李清照的视频等,这些教学设计对优化教学情感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总是从前人的情感中汲取养分,意味隽永的作品无不凭借深厚的情感吸引读者,叩击读者的心扉,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语文教材传达的就是极为丰富的情感意蕴,情感的渗透甚至心灵的震撼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极致。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丽.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N].济宁日报,2007-01-14.
[2]王红健.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N].巴音郭楞日报,2007.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情感教育 情感意蕴
教师从事的是阳光底下最神圣而又最艰巨的工作,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团团软绵绵的泥巴,任由人去搓、去捏。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体会颇深: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情感分析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变得生动、鲜活、有生命力,学生就会感受到语文的诗意和灵性。
一、挖掘文章中的人文内涵
现今的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文关爱,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中倾泻奔腾的情感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情感脉搏之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作品中的人和事,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更好地感悟人文价值观念,体会人类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放、文化多样的21世纪里仍旧能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
如教授《药》时,除了挖掘教材中鞭挞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思想外,我还引导学生认识当时社会缺医少药、迷信盛行的可悲可叹,以及华老栓夫妇爱子心切的无奈、急病乱投医的无助。又如在教授《都江堰》时,我给学生介绍,余秋雨曾说过:“都江堰是我情感支撑的一座城市。”称都江堰是“善水流深,洗心之城”。让学生理解都江堰千年屹立,具亲和力、时代感,繁忙的都市人在惆怅、失意时多了处能静心、洗心、养心的绝佳圣地。人们在感恩古堰造就“天府之国”的同时,会更加融入到这座山水之城中。
二、创设情境,把握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者。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结构,理解作者的原意,达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思路情感的同形同构。
例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平常,我们常常抱怨命运对我们的不公平,为什么不给我们一张漂亮的脸蛋,有了漂亮的脸蛋,又抱怨为何没有更聪明的头脑,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等等,我们总是没有学会感恩,没有学会感谢现在的美好生活,感谢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感谢周围存在的许多东西……如果有一天,就在你们如此青春欢畅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会恐惧害怕吗?(学生发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铁生他在生命最灿烂、最狂妄的年龄——21岁,忽然瘫痪时,面对生与死,有怎样的感悟?又是什么让他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呢?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健康的,因此,他们很难理解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对残疾人抱有歧视鄙夷的态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课文的导入是为了拉近作者与读者(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残疾人的心理有一个初步的体会。
三、启发诱导,大胆想象
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空白点、未定点,能引起想象的一系列地方,通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采用良好的诱导方式,引发联想,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比如,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设计中,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依照我们的思路,当“琼珊身染肺炎,情况严重,窗外的常春藤叶成为她活下去的支柱,而藤叶却不断掉落”之时,你觉得后面的情节该如何发展?2.“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情节,可作者却没有实写,这在艺术上叫“留白”。展开想象,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将这一情节补写出来。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使他们合理想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领悟、体验教材博大精深的内容。
四、教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当前是激烈竞争的时代,教师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不少烦恼。而面对一群不时会犯点错误的学生,老师难免会发火,会情绪不佳。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及时清除“情绪垃圾”,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走进教室面对学生。只要教师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学生、同事及周围的人,就会营造一片平静和安宁。即使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也要面带微笑,充满自信地面对学生,做到一登上讲台,就精神抖擞;一见到学生,就智门大开。这样教师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摒弃了“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上,不是为自身的“教”而进行设计,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学”而进行设计。要像优秀的导游一样,让游人自己去领略无限风光;像优秀的导演一样,让演员自己登台主演。
如在教学《登高》一文时,教师要提供有关杜甫、安史之乱的背景材料,这样学生才能领悟到作者极端困苦的境况。然后引导学生揣测、想象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有同学表演了“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作者端起酒杯想要喝又放下来的动作,有同学描绘了作者站在长江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怀想家乡、牵挂祖国的形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感受文本。这就取代了原来教师的苍白的说教,学生才愿学、乐学。教师要努力抑制自我中心意识,更不该凭自己与文本的理解去剥夺学生对文本的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多进行情感的辐射、激励,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使其领略到学习成功的欢愉。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在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努力、成绩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进行肯定,或以热情的语言,或以赞许的目光,或以热烈的掌声,使学生体验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中渗透“音视文化”,使学生获得视听愉悦之感
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很多,在教学中,注重将音乐、视频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课文:在《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中播放《乡愁》的朗诵;在《声声慢》的教学中穿插《百家讲坛》中关于李清照的视频等,这些教学设计对优化教学情感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总是从前人的情感中汲取养分,意味隽永的作品无不凭借深厚的情感吸引读者,叩击读者的心扉,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语文教材传达的就是极为丰富的情感意蕴,情感的渗透甚至心灵的震撼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极致。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与作者亲切交流,与文本深入对话,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对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丽.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N].济宁日报,2007-01-14.
[2]王红健.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N].巴音郭楞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