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也和时尚一样有一些流行词,前两年的流行词是“有效教学”,这两年全国铺开的是高效课堂。洋思中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概念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最近中央教科所的韩立福博士又提出了他高效课堂的核心概念“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和“先学后教”就一字之差,他认为学生不会的老师不能直接教还应该引导着让学生自己学会。“先学后教”也好,“先学后导”也好,它的目的都是以学定教,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最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取得更多的学习成果,这就是高效课堂的意义所在。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都通过讨论、学习、思考找到了对策。
问题1:高效学习新规范,要求容易养成难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变“懒”了,过去基本上只用被动接受,反复被强调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现在,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习的方法和内容,让学生先把60%~70%的内容自己弄明白,然后把20%左右的跟同学讨论出来,老师则组织学生集中解决那剩下的10%-20%的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要将过去钉在桌椅上的身体运动起来,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没有机会打瞌睡,甚至没有机会走神,因为时刻都有同学和组长在监督;展示要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还要脱稿,有肢体语言;板书要工整美观……这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适应的唯一办法就是训练,我班语数英三个学科都专门抽出两节课对新的课堂规范进行训练,从怎样喊班呼,怎样报组名、喊组呼,到小组成员到讲台上站什么位置,站姿、神态、讲话的语气、手势,到自学时桌上学习物品的摆放位置,讨论时的坐姿,转身听讲的坐姿都进行了规范和训练,在训练中锻炼了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规范中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问题2:教师作用,放手容易主导难
很多老师始终不能很好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因为从专家到校长推动高效课堂改革的人强调的是“让学生讲”、“参与度要高”等。部分老师要么偷偷地讲,有人检查听课就不讲;要么干脆就不讲,把“放手”变成了“放纵”,把“活而不乱”变成了“乱而不活”或者依旧“死水一潭”。
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在实践中发现教师的作用有三:课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调控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质疑、追问、点评,课尾总结提升。在实际操作中,最难做到的是调控教学流程,一次我班在展示英语课时,一个小组讲了单数变复数后,把全班所有的组都提问了一遍,老师干着急却碍于不想打断学生以致拖堂。
问题3:学习任务重复,无时间观念,完成学习目标,按时下课难
我在某小学听课时,发现一节语文课有三个学习任务,所有的组展示时都依次展示这三个任务,生字讲三遍,不理解的词讲三遍,文章主要内容讲三遍,下面的学生不爱听,展示的学生还为自己没展示完着急。课堂上到底安排几组不知道,每组展示多长时间不知道,到下课任务没完成只好说“没展示的组我们找个时间再展示。”找什么时间,有时间吗,纯粹空话。而数学课有四个学习目标,到下课只展示了两个,因为每个目标展示的时间太长,有一个组就展示了17分钟。我的做法:假如每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学的时候大家都学,展示的时候或者抽签,或者排序,每个任务只有一个组主展示,一节课只展示三个组,其他组的任务是对他们的展示进行补充、质疑、评价。从自学到展示都规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让大家在自学时全神贯注提高速度,安排展示内容和形式时卡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
问题4:教师缺乏判断能力,为所谓的生成偏离目标
我在某小学听的一节数学课是《四边形》,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一个学生说,电视机是长方形。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有的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的,没有表达清楚,老师只需纠正一下就行了。结果这个老师却认为这是精彩的生成,开始让大家讨论电视机到底是不是长方形的,同学们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说不是的还到黑板上画图说不是是因为电视机后面还有个大疙瘩,又有人反对说纯平电视没有大疙瘩,这个问题一直缠了11分钟直到下课,最后老师总结说“同学们生成的问题很精彩,应该说有的电视机屏幕是长方形的。”这样的结果是本节课四个学习目标,后两个都没时间展示。
问题5:语文课堂有序容易,有情难
过去,我对高效课堂有些质疑主要在于它把整节课细化成了一个个问题,好像除了读之外,就是在回答问题,破坏了语文的情境。我们听王崧舟、窦桂梅的课,最吸引我们的不就是他们精心创设的、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带进去的那个情境吗!关于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德国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进你的嘴里,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盆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高效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该如何创设情景呢?我想教师除了在自学指导中安排一些如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情境等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主导的时候激学生的情,课前导入借助实物或图像或活动或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课中展示汇报时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点评、过渡,或者在学生读得不够入情入境时,再煽煽情,课尾用优美的或富有哲理语言提升总结。
洋思中学的“十不教学政策”有四条我不赞同就是:1.不精美导入。他们是怕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不动脑筋就知道了内容。2.不轻易范读,要引导学生学会读。3.不精美过渡,因为浪费时间。4.不预供情境,让学生自己体会。我认为这四条恰恰是老师需要做到的,特别是语文老师,因为我们学语文最终留下的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情感。突然想起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有效之后,还要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优质教学。”他对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我想高境界的优质教学、优质课堂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都通过讨论、学习、思考找到了对策。
问题1:高效学习新规范,要求容易养成难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变“懒”了,过去基本上只用被动接受,反复被强调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现在,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习的方法和内容,让学生先把60%~70%的内容自己弄明白,然后把20%左右的跟同学讨论出来,老师则组织学生集中解决那剩下的10%-20%的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要将过去钉在桌椅上的身体运动起来,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没有机会打瞌睡,甚至没有机会走神,因为时刻都有同学和组长在监督;展示要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还要脱稿,有肢体语言;板书要工整美观……这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适应的唯一办法就是训练,我班语数英三个学科都专门抽出两节课对新的课堂规范进行训练,从怎样喊班呼,怎样报组名、喊组呼,到小组成员到讲台上站什么位置,站姿、神态、讲话的语气、手势,到自学时桌上学习物品的摆放位置,讨论时的坐姿,转身听讲的坐姿都进行了规范和训练,在训练中锻炼了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规范中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问题2:教师作用,放手容易主导难
很多老师始终不能很好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因为从专家到校长推动高效课堂改革的人强调的是“让学生讲”、“参与度要高”等。部分老师要么偷偷地讲,有人检查听课就不讲;要么干脆就不讲,把“放手”变成了“放纵”,把“活而不乱”变成了“乱而不活”或者依旧“死水一潭”。
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在实践中发现教师的作用有三:课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调控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质疑、追问、点评,课尾总结提升。在实际操作中,最难做到的是调控教学流程,一次我班在展示英语课时,一个小组讲了单数变复数后,把全班所有的组都提问了一遍,老师干着急却碍于不想打断学生以致拖堂。
问题3:学习任务重复,无时间观念,完成学习目标,按时下课难
我在某小学听课时,发现一节语文课有三个学习任务,所有的组展示时都依次展示这三个任务,生字讲三遍,不理解的词讲三遍,文章主要内容讲三遍,下面的学生不爱听,展示的学生还为自己没展示完着急。课堂上到底安排几组不知道,每组展示多长时间不知道,到下课任务没完成只好说“没展示的组我们找个时间再展示。”找什么时间,有时间吗,纯粹空话。而数学课有四个学习目标,到下课只展示了两个,因为每个目标展示的时间太长,有一个组就展示了17分钟。我的做法:假如每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学的时候大家都学,展示的时候或者抽签,或者排序,每个任务只有一个组主展示,一节课只展示三个组,其他组的任务是对他们的展示进行补充、质疑、评价。从自学到展示都规定一个大致的时间,让大家在自学时全神贯注提高速度,安排展示内容和形式时卡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
问题4:教师缺乏判断能力,为所谓的生成偏离目标
我在某小学听的一节数学课是《四边形》,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一个学生说,电视机是长方形。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有的电视机的屏幕是长方形的,没有表达清楚,老师只需纠正一下就行了。结果这个老师却认为这是精彩的生成,开始让大家讨论电视机到底是不是长方形的,同学们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说不是的还到黑板上画图说不是是因为电视机后面还有个大疙瘩,又有人反对说纯平电视没有大疙瘩,这个问题一直缠了11分钟直到下课,最后老师总结说“同学们生成的问题很精彩,应该说有的电视机屏幕是长方形的。”这样的结果是本节课四个学习目标,后两个都没时间展示。
问题5:语文课堂有序容易,有情难
过去,我对高效课堂有些质疑主要在于它把整节课细化成了一个个问题,好像除了读之外,就是在回答问题,破坏了语文的情境。我们听王崧舟、窦桂梅的课,最吸引我们的不就是他们精心创设的、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带进去的那个情境吗!关于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德国学者说过这么一个比喻。他说将15克盐放进你的嘴里,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盆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高效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该如何创设情景呢?我想教师除了在自学指导中安排一些如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情境等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师主导的时候激学生的情,课前导入借助实物或图像或活动或语言来创设教学情境,课中展示汇报时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点评、过渡,或者在学生读得不够入情入境时,再煽煽情,课尾用优美的或富有哲理语言提升总结。
洋思中学的“十不教学政策”有四条我不赞同就是:1.不精美导入。他们是怕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不动脑筋就知道了内容。2.不轻易范读,要引导学生学会读。3.不精美过渡,因为浪费时间。4.不预供情境,让学生自己体会。我认为这四条恰恰是老师需要做到的,特别是语文老师,因为我们学语文最终留下的除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情感。突然想起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有效之后,还要有更高的境界、更高的追求,这就是优质教学。”他对优质教学的定位是优质、高效、高境界。我想高境界的优质教学、优质课堂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