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硬皮肤综合征一例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sb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儿女,4岁11个月,因右侧腰臀部、右下肢皮肤硬化4年余入院.患儿出生后3个月其父母发现右侧腰臀部、大腿前侧皮肤僵硬,皮肤颜色无异常,无伴疼痛及瘙痒,随后皮损缓慢向大腿后外侧、小腿发展,皮肤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淡黄色椭圆形丘疹、斑块,并出现膝关节挛缩,踝关节僵直,不能背伸,踮脚畸形.曾诊断局限性硬皮病、硬斑病、嗜酸性筋膜炎,给予泼尼松、积雪苷乳膏等对症支持治疗,皮肤硬化无好转并缓慢加重.患者一般情况好,足月顺产,身高、体重、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童无差异,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糖尿病、硬皮病及类似皮肤病家族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腰臀部、右下肢皮肤石头样僵硬,与皮下组织粘连,不能提起,皮损境界清楚,无色素沉着及毳毛增多;右侧大腿可见淡黄色椭圆形丘疹、斑块.关节畸形表现为腰椎前凸和轻度右侧凸,膝关节挛缩,不能完全伸直,踝关节僵直(图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细胞沉降率、肌酶均正常,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rRNP、抗SSA、抗Scl-70、抗Jo-1抗体均阴性,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正常.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右下肢屈髋、屈膝、踝跖屈畸形,无关节肿胀,无骨质破坏.腹部B超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胶原增生伴玻璃样变,胶原束间见多量淡蓝色黏蛋白样物质沉积(图2),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胶原与脂肪交错排列;阿新蓝染色示真皮较多黏变异体蛋白沉积;弹性纤维染色阴性.免疫荧光:表皮基底膜IgG、IgA、IgM、C3阴性.诊断:僵硬皮肤综合征。

其他文献
银屑病是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药物作为外因之一可诱发健康人群患病或恶化病情,如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锂盐、抗疟药、四环素类抗生素等.药物按其与银屑病相关程度不同,可分为明确相关,有确切证据;可能相关,缺乏确切证据;偶有报道,有争议.按其后果不同可分为诱发银屑病的药物和恶化银屑病的药物.近年来发现诱发和加重银屑病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有的药物本身可用于银屑病的临床治疗.了解这些药物的致病
人为接触性皮炎是指出于诊断和治疗目的人为主动性诱发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目前除斑贴试验外,在皮肤科应用最广泛的是由二苯环丙烯酮(DPCP)诱导的人为接触性皮炎,因其具有抑制病理性免疫反应和激发新的免疫反应的功能,可用于斑秃、病毒疣、皮肤肿瘤、白癜风等的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存在多种假说,包括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抗原竞争、炎症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改变等。
X-性连锁鱼鳞病是一种相对常见的性连锁隐性遗传角化障碍性皮肤病,以皮肤干燥、附着深褐色大片状鳞屑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角膜混浊、隐睾症以及临床综合征.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该病是由编码类固醇硫酸盐的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如患者同时伴有中间丝相关蛋白突变会加重临床表型.由于组织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诊断往往依靠临床的特征性改变,而确诊主要依赖于生化检测和遗传信息学分析.目前对发病机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增生性皮肤病,其皮损的产生和维持需要多种细胞共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浸润到皮肤,引起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趋化因子是一类控制细胞定向移动的细胞因子,可分为4个亚族,在炎症和感染皮肤的生理反应中,趋化T细胞及其他细胞迁移及定植到皮肤,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学现象之一,对基因的表达、细胞分化与增殖等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具有遗传背景的复杂疾病,其组织病理特征为表皮过度增殖等表现.近年来关于DNA甲基化与银屑病相关基因p14、p16、p21、HLA-C、SHP-1基因的研究成为热点.概述DNA甲基化机制及主要的甲基化检测方法,并阐述银屑病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的研究现状。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是沙眼衣原体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是引起输卵管堵塞及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原因.血清沙眼衣原体IgG特异性较差,不能鉴别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与既往感染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法综合评价X线胸片在肺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PubMed、Cochrane、ISI 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检索1996年至2011年期间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对文献进行信息统计、科学性评估及质量分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似然比、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及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等统计指标综合评价X线胸片在肺癌
多核巨细胞是分枝杆菌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特征性病理细胞之一,其典型的细胞形态为体积较大、多个细胞核环状或者马蹄形排列在细胞质中.一般认为,多核巨细胞在肉芽肿的微环境中由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融合而来.虽然多核巨细胞发现已久,但是其形成的具体机制、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至今尚不清楚.许多研究表明,分枝杆菌的某些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微环境中众多的细胞因子及黏附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对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及功能
随着唑类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耐药现象日益突出.真菌耐药基因突变或表达水平的改变是对唑类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参与真菌唑类耐药的基因主要涉及影响麦角甾醇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如ERG11、ERG3;药物外排蛋白相关基因,如编码ABC蛋白的CDR基因、编码MFS泵的MDR基因、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的靶基因RTA2基因.然而,一些基因是否介导真菌唑类耐药仍存在争议或证据不足,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特应性皮炎在全世界的儿童发病率约为10%~ 20%,成人为1%~3%,且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清中sIgE抗体,食物不耐受IgG抗体在特应性皮炎诊治中的意义,我们对确诊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同时进行sIgE和sIgG抗体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