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养老服务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养老模式分类上,重从老年人物质、经济、居住等外在方面的研究,轻从老年人心理、精神等内在方面的研究;在养老模式问题上,重从老年群体的角度探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轻从特殊老年群体的角度探讨养老问题;在养老服务保障上,重养老资金和服务保障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落实,轻养老服务人才的保障支持。最后提出构建积分养老服务模式,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o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derly care modes,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external aspects such as the material, economy, and housing of the elderly, while lightening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l aspects such as the psychology and spirit of the elderly.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of elderly care modes,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elderly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group, and light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elderly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ecial elderly group. In terms of the guarante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s and policies in the aspects of pension funds and service guarantees, and lightens the guarantee and support of the talents for elderly care service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关键词】老龄化;积分养老;养老服务模式
【Keywords】aging; integral elderly care;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9-0167-03
1 引言
2019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到,2000-2018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增加到2.49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而且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引发了养老资金保障、服务保障和养老服务人员等需求的大幅增长,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臨严峻挑战、机构养老服务压力增大[1],居家养老服务不容乐观、供需失衡[2],养老金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3],社会力量参与动力不足,现有支持政策法规不完善[4],尤其是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差[5]。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从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中来探索研究这个问题。
2 关于养老服务的两种理论研究视角
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多个服务主体的并存,能够通过竞争和协作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福利多元主义强调通过不同的社会服务主体可以应对个人和家庭难以解决的生活困难,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老人的护理及生活照料等困难不断增加,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支援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内部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问题越来越突出。需求与供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需求划分服务提供主体的责任分担,并追求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和协同合作,突破传统的由政府单一主体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6]。
2.2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包括主体、客体和介体,主体是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客体是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个体和群体,介体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如物质、行为、情感支持等。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如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行为支持,如分担劳动等;亲密的互动,如倾听,表示尊重、关怀、理解等形式[7]。来自政府、社区等正式的社会支持让老年群体有基本的生存经济保障,而来自亲人、社工、志愿者等个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给老年群体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依据该理论的观点,困境形成的本质是社会联结网络的断裂[8]。因此,老年群体得到的来自社会支持主体的物质、行为和情感互动等支持越多,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养老的困境。
2.3 福利多元主义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比较
第一,出发点不同。福利多元主义认为公共服务主体不应当被集中赋予国家或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而应当被赋予多个主体,社会力量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当与政府共同承担。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增强个人应对困难的能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加强需要介体来联结,这个介体需要由政府来主导并以制度化形式赋予其合法性。因此,福利多元主义侧重的是政府的分权,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侧重的是公民个体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第二,主体定位不同。福利多元主义强调政府与社会力量都是独立的福利主体,两者地位平等,共同发挥作用,并相互制约;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社会力量的合法性应当由政府授予,政府提供制度化的平台,社会力量在政府的管理下进行某领域的分工合作。
2.4 两种理论对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意义
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状态:一是我国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二是我国缺乏大量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而社会上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被闲赋,没有在养老服务领域中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力量和养老服务之间缺乏联结的纽带和桥梁;四是政府缺乏制度化的平台将社会力量和养老服务联结起来。福利多元主义和社会支持理论都认为,在公共服务的主体上,我国政府当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主体作用,政府要适当放权,引导包括个人、社团、企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工作。总体来说,社会支持理论比福利多元主义更符合当前我国政社关系的国情。
3 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3.1 养老服务模式类型多
學界对于养老问题的全面研究真正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养老模式已建立起分类的标准。一是从养老资料的来源角度。依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来源区分,只有3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9]。由家庭提供养老资源就是家庭养老,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就是社会养老,而自我养老是既不依靠家庭成员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其他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都没有超出这3种模式。二是从养老地点的选择角度。根据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特征来分,有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10]。根据老年人的居住地来分,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11]。在家里居住的养老模式称为居家养老,不在家里居住的养老模式统称为机构养老[12]。三是从养老主体的不同角度。依据养老主体的不同分为传统养老和现代养老[13]。传统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子女等,如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而现代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社会,如企业、单位、组织、机构、社区等,包括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养老等模式[14]。
3.2 现有养老服务模式无法满足需求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的现状是多种养老模式并存,而且各种养老模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退化,少子化和子女流动等原因使家庭成员越来越难以承担家中老人的养老重任,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费用过高且专业人员缺失难以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养老则因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养老设施、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倡导自愿的互助养老在高龄、失能等无互助能力的老人面前依靠热情难以长时间持续下去[15];医养结合养老的重点在于关注医院介入老年人医疗保障问题但也缺乏专业医疗人才的保障,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则因为操作复杂难以管理等没能推广应用[16]。养老积分模式在一些社区中也有了初步的探索。新乡市将养老积分和消费积分结合起来,利用12349电话服务平台联合银行、保险公司和商家等,老年人到银行存钱、到商场购物、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等都能获得积分并可用于各种消费(孙彦川,2015)[17]。宁波市和东莞市的做法则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后获得积分并储存起来,但因为积分存取等操作上的困境以及长效机制等制度缺失难以持续(董小芳,2012)[18]。
3.3 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每年还在快速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但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造成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19]。我国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用于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还非常薄弱,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需要构建包括养老资金保障制度化在内的全方位的老年照护体系[20]。
3.4 养老服务人员缺口大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在养老服务上有其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但无论是哪一种养老模式,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养老服务人员缺口巨大。我国需要超过1000万的养老护理人员,每年的需求量仍在增加,但目前仅有30多万,人才缺口非常大,未来我国面临巨大的老龄服务压力[21]。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东部,广大民众的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导致西部地区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然而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剩余量高达1.4亿人,他们拥有较多空闲时间,却没有发挥作用[22]。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国外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组织成为主要服务主体,民众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很高,从关注一个群体发展到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私人养老服务成为发展新动态,高科技也运用到了养老服务中,这都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养老服务经过学界30多年来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的大量研究,呈现的显著特点是多学科、多角度的切入,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三重三轻”现象:
①在养老模式的分类上,重从老年人物质、经济、居住等外在方面的研究,轻从老年人心理、精神等内在方面的研究。对于老年人老说,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一样都应得到重视。
②在养老模式的问题上,重从老年群体这个整体来探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轻从老年群体的特殊人群如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养老问题。实际上,老年特殊群体的照护难题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在养老服务的保障上,重养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落实,轻养老服务人才的保障支持。当前,老龄服务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各种人才极度缺乏,急需下大力气去解决。
4.2 研究展望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政府提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政府向多元治理转型的体现。但我国老年群体基数庞大、未富先老、养老资金投入不足、老龄服务人才长期短缺等特征决定了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于其他国家。鉴于此,本文在反思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化解老龄服务人才短缺的矛盾,在此提出养老积分这个虚拟资本并构建积分养老服务模式,其思路是“用未来的服务解决当前的困境以弥补前期资金投入的不足”,其可行性在于政府不需投入资金而只需赋予养老积分一定的使用价值。积分养老服务模式的本质就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通过现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来换取未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别人的养老服务。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晓霞.居家养老服务成本项目及成本标准研究——基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2】郭麗娜,郝勇.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多维数据的验证[J].社会保障研究,2018(5):44-55.
【3】周爱民.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9(6):133-140.
【4】王立剑,凤言,刘青.需求导向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郭丽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6】汪大海,张建伟.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问题——“鹤童模式”的经验与瓶颈[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2):118-122.
【7】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11-14+20.
【8】倪赤丹.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58-65+93.
【9】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10】陈功.21世纪,我们用什么方式养老?[J].前线,2002(2):33-35.
【11】苏振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王延中.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13】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2001(1):45-51.
【14】李玉玲.养老模式选择: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基于2007年中国公民价值观调查[J].学术探索,2007(6):103-108.
【15】甘满堂,娄晓晓,刘早秀.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78-85.
【16】杨贞贞.医养结合中国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7】孙彦川.新乡市以积分制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N].中国社会报,2015-12-11.
【18】董小芳.“积分养老”存取两难遇瓶颈[N].宁波日报,2012-10-24(B03).
【19】黄健元,程亮.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城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东南学术,2014(06):83-89.
【20】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104-108.
【21】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4.
【22】杨胜利,高向东.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与优化配置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78-88.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o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derly care modes,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external aspects such as the material, economy, and housing of the elderly, while lightening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nal aspects such as the psychology and spirit of the elderly.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of elderly care modes, th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problems of elderly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group, and light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elderly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pecial elderly group. In terms of the guarante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e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s and policies in the aspects of pension funds and service guarantees, and lightens the guarantee and support of the talents for elderly care service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l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关键词】老龄化;积分养老;养老服务模式
【Keywords】aging; integral elderly care; elderly care service mode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09-0167-03
1 引言
2019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提到,2000-2018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增加到2.49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而且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人口老龄化引发了养老资金保障、服务保障和养老服务人员等需求的大幅增长,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臨严峻挑战、机构养老服务压力增大[1],居家养老服务不容乐观、供需失衡[2],养老金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社会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3],社会力量参与动力不足,现有支持政策法规不完善[4],尤其是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差[5]。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从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中来探索研究这个问题。
2 关于养老服务的两种理论研究视角
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多个服务主体的并存,能够通过竞争和协作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福利多元主义强调通过不同的社会服务主体可以应对个人和家庭难以解决的生活困难,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老人的护理及生活照料等困难不断增加,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支援功能逐渐弱化,家庭内部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问题越来越突出。需求与供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需求划分服务提供主体的责任分担,并追求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和协同合作,突破传统的由政府单一主体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6]。
2.2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包括主体、客体和介体,主体是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客体是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个体和群体,介体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和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如物质、行为、情感支持等。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帮助,如提供金钱、实物等有形帮助;行为支持,如分担劳动等;亲密的互动,如倾听,表示尊重、关怀、理解等形式[7]。来自政府、社区等正式的社会支持让老年群体有基本的生存经济保障,而来自亲人、社工、志愿者等个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给老年群体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也同等重要。依据该理论的观点,困境形成的本质是社会联结网络的断裂[8]。因此,老年群体得到的来自社会支持主体的物质、行为和情感互动等支持越多,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养老的困境。
2.3 福利多元主义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比较
第一,出发点不同。福利多元主义认为公共服务主体不应当被集中赋予国家或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而应当被赋予多个主体,社会力量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当与政府共同承担。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增强个人应对困难的能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加强需要介体来联结,这个介体需要由政府来主导并以制度化形式赋予其合法性。因此,福利多元主义侧重的是政府的分权,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侧重的是公民个体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第二,主体定位不同。福利多元主义强调政府与社会力量都是独立的福利主体,两者地位平等,共同发挥作用,并相互制约;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让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社会力量的合法性应当由政府授予,政府提供制度化的平台,社会力量在政府的管理下进行某领域的分工合作。
2.4 两种理论对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意义
现阶段,我国政府、社会力量和养老服务供需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如下状态:一是我国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二是我国缺乏大量的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而社会上有大量剩余劳动力被闲赋,没有在养老服务领域中发挥作用;三是社会力量和养老服务之间缺乏联结的纽带和桥梁;四是政府缺乏制度化的平台将社会力量和养老服务联结起来。福利多元主义和社会支持理论都认为,在公共服务的主体上,我国政府当前仍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主体作用,政府要适当放权,引导包括个人、社团、企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工作。总体来说,社会支持理论比福利多元主义更符合当前我国政社关系的国情。
3 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3.1 养老服务模式类型多
學界对于养老问题的全面研究真正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养老模式已建立起分类的标准。一是从养老资料的来源角度。依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来源区分,只有3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9]。由家庭提供养老资源就是家庭养老,由社会提供养老资源就是社会养老,而自我养老是既不依靠家庭成员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其他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都没有超出这3种模式。二是从养老地点的选择角度。根据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特征来分,有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10]。根据老年人的居住地来分,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11]。在家里居住的养老模式称为居家养老,不在家里居住的养老模式统称为机构养老[12]。三是从养老主体的不同角度。依据养老主体的不同分为传统养老和现代养老[13]。传统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子女等,如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而现代养老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社会,如企业、单位、组织、机构、社区等,包括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养老等模式[14]。
3.2 现有养老服务模式无法满足需求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的现状是多种养老模式并存,而且各种养老模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退化,少子化和子女流动等原因使家庭成员越来越难以承担家中老人的养老重任,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费用过高且专业人员缺失难以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养老则因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养老设施、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倡导自愿的互助养老在高龄、失能等无互助能力的老人面前依靠热情难以长时间持续下去[15];医养结合养老的重点在于关注医院介入老年人医疗保障问题但也缺乏专业医疗人才的保障,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则因为操作复杂难以管理等没能推广应用[16]。养老积分模式在一些社区中也有了初步的探索。新乡市将养老积分和消费积分结合起来,利用12349电话服务平台联合银行、保险公司和商家等,老年人到银行存钱、到商场购物、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等都能获得积分并可用于各种消费(孙彦川,2015)[17]。宁波市和东莞市的做法则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后获得积分并储存起来,但因为积分存取等操作上的困境以及长效机制等制度缺失难以持续(董小芳,2012)[18]。
3.3 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每年还在快速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但养老服务的供给不足,造成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19]。我国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用于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还非常薄弱,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需要构建包括养老资金保障制度化在内的全方位的老年照护体系[20]。
3.4 养老服务人员缺口大
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在养老服务上有其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但无论是哪一种养老模式,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养老服务人员缺口巨大。我国需要超过1000万的养老护理人员,每年的需求量仍在增加,但目前仅有30多万,人才缺口非常大,未来我国面临巨大的老龄服务压力[21]。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东部,广大民众的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导致西部地区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然而我国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剩余量高达1.4亿人,他们拥有较多空闲时间,却没有发挥作用[22]。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国外建立起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组织成为主要服务主体,民众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很高,从关注一个群体发展到关注每个个体的需求,私人养老服务成为发展新动态,高科技也运用到了养老服务中,这都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养老服务经过学界30多年来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的大量研究,呈现的显著特点是多学科、多角度的切入,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三重三轻”现象:
①在养老模式的分类上,重从老年人物质、经济、居住等外在方面的研究,轻从老年人心理、精神等内在方面的研究。对于老年人老说,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一样都应得到重视。
②在养老模式的问题上,重从老年群体这个整体来探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轻从老年群体的特殊人群如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养老问题。实际上,老年特殊群体的照护难题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③在养老服务的保障上,重养老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方面的制度和政策落实,轻养老服务人才的保障支持。当前,老龄服务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各种人才极度缺乏,急需下大力气去解决。
4.2 研究展望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政府提出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政府向多元治理转型的体现。但我国老年群体基数庞大、未富先老、养老资金投入不足、老龄服务人才长期短缺等特征决定了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同于其他国家。鉴于此,本文在反思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化解老龄服务人才短缺的矛盾,在此提出养老积分这个虚拟资本并构建积分养老服务模式,其思路是“用未来的服务解决当前的困境以弥补前期资金投入的不足”,其可行性在于政府不需投入资金而只需赋予养老积分一定的使用价值。积分养老服务模式的本质就是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通过现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来换取未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别人的养老服务。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谢晓霞.居家养老服务成本项目及成本标准研究——基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2】郭麗娜,郝勇.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多维数据的验证[J].社会保障研究,2018(5):44-55.
【3】周爱民.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探讨[J].湖南社会科学,2019(6):133-140.
【4】王立剑,凤言,刘青.需求导向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郭丽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6】汪大海,张建伟.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问题——“鹤童模式”的经验与瓶颈[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2):118-122.
【7】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11-14+20.
【8】倪赤丹.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58-65+93.
【9】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39-44.
【10】陈功.21世纪,我们用什么方式养老?[J].前线,2002(2):33-35.
【11】苏振芳.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王延中.中国老年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13】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2001(1):45-51.
【14】李玉玲.养老模式选择: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基于2007年中国公民价值观调查[J].学术探索,2007(6):103-108.
【15】甘满堂,娄晓晓,刘早秀.互助养老理念的实践模式与推进机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78-85.
【16】杨贞贞.医养结合中国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7】孙彦川.新乡市以积分制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N].中国社会报,2015-12-11.
【18】董小芳.“积分养老”存取两难遇瓶颈[N].宁波日报,2012-10-24(B03).
【19】黄健元,程亮.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城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研究[J].东南学术,2014(06):83-89.
【20】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104-108.
【21】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4.
【22】杨胜利,高向东.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与优化配置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