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来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汶川县基层党组织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带领群众创造了大奇迹。
2011年3月29日,时近中午,汶川县水磨镇凉风习习,春的气息在“西羌汇”街道两旁的树上,已经慢慢萌发开来。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蹲在路旁,仔细检查着一块草皮的铺设情况。4月19日,这里将举行“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名嘉宾届时将汇聚于此,“准备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啊。”青理东说。
当记者问起对三年来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情况时,青理东侃侃而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一线”。“汶川遭受如此巨大而惨重的灾难,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冲在一线,无私奉献,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
一线、一线
“党员队伍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中流砥柱、是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这是汶川灾区基层党组织的经验总结,也是凝聚群众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8·14”汶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总是冲锋在前,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领导干部。
2010年3月10日,阿坝州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平台开通。不到半年时间,这个信息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8月13日晚,汶川县境内持续普降大到暴雨,全县11个乡镇累计75个村的 45726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当特大自然灾害再次降临时,县委组织部在第一时间和各乡镇取得联系,第一时间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组织号召全县39名县级领导干部、77个县级部门、83个基层党组织、392名科级干部、29名“百名干部”、39名援藏干部、31名下派干部、1422名共产党员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积极投身抗洪抢险工作。
三年来,在灾难和困难面前,汶川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总是这样召之能战、奋勇争先。汶川县委组织部部长周琼对此深有感触:“汶川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共产党人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分子,基层党组织不愧为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战斗堡垒。只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能保护好我们的新家园,就能重建好我们的新家园。”
“做事情,就该像那些党员干部的样子。”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在群众中产生着强大的感召力。在经历大灾、感受大爱、见证大变化后,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组织的归宿感,“感受党的温暖、学习党的知识、加入党的组织”成为灾区群众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数据可资印证:2008年,在抗震救灾一线发展党员中,全县有452人“火線”向党组织靠拢;2009年,全县有198名积极分子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2010年“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受灾群众紧跟其后,有97人在抗洪抢险一线提出入党申请,主动要求加入党的组织。2010年全县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9人,吸收发展党员266人。
水磨镇大槽头村村民陈廷吉在入党申请中写道:“我经历了改革开放和‘5·12’汶川大地震,充分感受了党和国家的伟大,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组织靠拢、向党员干部看齐。”
围绕党建促重建,围绕重建巩固党建,“党员在一线发展、干部在一线提拔、素质在一线提高、凝聚力在一线增强”,青理东如此概括党建与重建的关系。
“正是在无数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朴实的行动下,汶川物质得以重建,文化得以重兴,社会得以重构。”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发出如此的感叹。
在恢复重建中创先争优
按照“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治乱村、党群部门包弱村”的思路,全县44名县级领导挂联11个乡镇、41个村、联系困难户44户,78个县级部门、392名科级干部联系111个村、393户困难户,2000余名一般干部每人联系10—20户农户,确保全县所有干部职工和所有联系农户“挂、包、帮”全覆盖。
“既要住下来,更要干起来。”这是汶川县委对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号召;“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这是汶川党员干部的铮铮誓言。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使创先争优活动“创有目标”、“争有方向”,广大党员干部争当“重建主力、发展先锋、稳定中坚”,带着党性、带着真情、带着使命,用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让汶川重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对创先争优赋予不同的主题,让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真正给群众带来实惠。”青理东说。
三年来,汶川县委开展了“科学重建 创先争优”、“转变作风 创先争优”、“抗洪抢险 创先争优”、“感恩奋进 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汶川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映秀镇党委围绕“坚决打赢映秀镇保卫战”活动主题,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全面展示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作用、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在抗洪抢险、转移安置、善后处理、环境卫生各个方面都展示出先进性,展示出了特殊时期的特别作用。
银杏乡围绕“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活动主题,及时成立党员突击队,积极有效组织就地就近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8·14”汶川特大泥石流灾害面前无一人伤亡。
漩口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边临灾避险和抗洪抢险,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抗洪抢险促进城乡环境净、畅、宁、丽,通过创造优美环境,实现创有目标、学有标兵、争有方向。
水磨镇以灾后恢复重建成功范例建设为目标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围绕“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深入开展,互学共优,深得民心。
三江乡把发展旅游作为先导产业来抓,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建立在致富带富上,把带头致富的群众发展成为党员,把带动致富的发展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把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培养成为全乡旅游业恢复发展的标兵。
汶川各乡镇正是把创先争优与恢复重建进行有机结合,使党员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重建工作才得以强力推进。
为了“民富村美班子强”
重建,给汶川的基础设施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向美好的明天,成为下一步的新课题。毫无疑问,这还有赖于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尽管汶川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党员发展源头渠道不畅,导致发展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全县农村党员共1876名,不足全县农村人口的3%,其中60岁以上的占35%,50岁以上占65%,平均年龄高达58岁。文化程度方面,全县农村党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7%。全县111名村委会主任中是党员的仅占69%,478名小组长中是党员的不足50%。
针对上述问题,透视农村党员队伍发展现状,汶川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全面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工程”,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农村党员采取“县、乡、村、组”四层联动机制,即:将过去村上优秀分子入党必须向村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改为同时向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村民小组递交入党申请书,乡镇党委或县委组织部根据本人申请,通过对其进行考察了解,并征求村支部和村民小组的意见后,可直接讨论确定申请人为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以求规避原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设计上的弊端和不足,有效避免了个别村支部长期不讨论或不发展党员、甚至有意压制优秀的年轻人入党或发展党员家族化的问题。通过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工程”,进一步疏通党员准入渠道,建立发展党员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全县村支部三年甚至一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已被彻底消除,农村党员发展难的现状正得到明显改观。
2010年下半年,围绕“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要求,汶川县全面开展了村“两委”班子及村干部述职测评工作。全县11个乡(镇)94个行政村的846名村干部接受了群众考核,14203名户主代表、1365名党员、168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测评。
到12月5日,共选举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15人、委员267人,圆满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显现出新变化、新气象。从选举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党员参选积极性高涨。1786名正式党员参加支部换届选举,参选率超过95%。二是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支部成员和支部书记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三是经济能人进班子。当选的委员中,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超过67%,农村优秀青年、回乡创业青年超过36%。四是后进村转化成效明显。25个后进村中,18个村成功选举出新的“带头人”。同时,结合换届选举,在全县农村配齐配全“维护稳定调解员、政策文化宣传员、党风廉政督查员、环境卫生管理员”。“四大员”444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00余名,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力量。
“经历了大灾、见证了大爱、带领群众创造了大奇迹”的汶川县各级党组织,还将在建设和谐美好新汶川的征程中继续成长壮大,这根坚强的“脊梁”,还将为汶川的起跳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011年3月29日,时近中午,汶川县水磨镇凉风习习,春的气息在“西羌汇”街道两旁的树上,已经慢慢萌发开来。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蹲在路旁,仔细检查着一块草皮的铺设情况。4月19日,这里将举行“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名嘉宾届时将汇聚于此,“准备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啊。”青理东说。
当记者问起对三年来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情况时,青理东侃侃而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一线”。“汶川遭受如此巨大而惨重的灾难,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冲在一线,无私奉献,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成长。”
一线、一线
“党员队伍是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中流砥柱、是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这是汶川灾区基层党组织的经验总结,也是凝聚群众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8·14”汶川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广大共产党员和党员干部总是冲锋在前,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领导干部。
2010年3月10日,阿坝州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平台开通。不到半年时间,这个信息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8月13日晚,汶川县境内持续普降大到暴雨,全县11个乡镇累计75个村的 45726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当特大自然灾害再次降临时,县委组织部在第一时间和各乡镇取得联系,第一时间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组织号召全县39名县级领导干部、77个县级部门、83个基层党组织、392名科级干部、29名“百名干部”、39名援藏干部、31名下派干部、1422名共产党员奔赴抢险救灾第一线,积极投身抗洪抢险工作。
三年来,在灾难和困难面前,汶川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总是这样召之能战、奋勇争先。汶川县委组织部部长周琼对此深有感触:“汶川的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共产党人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分子,基层党组织不愧为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战斗堡垒。只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能保护好我们的新家园,就能重建好我们的新家园。”
“做事情,就该像那些党员干部的样子。”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在群众中产生着强大的感召力。在经历大灾、感受大爱、见证大变化后,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组织的归宿感,“感受党的温暖、学习党的知识、加入党的组织”成为灾区群众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数据可资印证:2008年,在抗震救灾一线发展党员中,全县有452人“火線”向党组织靠拢;2009年,全县有198名积极分子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2010年“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受灾群众紧跟其后,有97人在抗洪抢险一线提出入党申请,主动要求加入党的组织。2010年全县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09人,吸收发展党员266人。
水磨镇大槽头村村民陈廷吉在入党申请中写道:“我经历了改革开放和‘5·12’汶川大地震,充分感受了党和国家的伟大,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组织靠拢、向党员干部看齐。”
围绕党建促重建,围绕重建巩固党建,“党员在一线发展、干部在一线提拔、素质在一线提高、凝聚力在一线增强”,青理东如此概括党建与重建的关系。
“正是在无数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朴实的行动下,汶川物质得以重建,文化得以重兴,社会得以重构。”汶川县县长张通荣发出如此的感叹。
在恢复重建中创先争优
按照“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治乱村、党群部门包弱村”的思路,全县44名县级领导挂联11个乡镇、41个村、联系困难户44户,78个县级部门、392名科级干部联系111个村、393户困难户,2000余名一般干部每人联系10—20户农户,确保全县所有干部职工和所有联系农户“挂、包、帮”全覆盖。
“既要住下来,更要干起来。”这是汶川县委对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号召;“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这是汶川党员干部的铮铮誓言。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使创先争优活动“创有目标”、“争有方向”,广大党员干部争当“重建主力、发展先锋、稳定中坚”,带着党性、带着真情、带着使命,用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让汶川重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对创先争优赋予不同的主题,让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真正给群众带来实惠。”青理东说。
三年来,汶川县委开展了“科学重建 创先争优”、“转变作风 创先争优”、“抗洪抢险 创先争优”、“感恩奋进 创先争优”等活动,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魅力新汶川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映秀镇党委围绕“坚决打赢映秀镇保卫战”活动主题,在抗洪抢险斗争中全面展示基层党委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人的率先垂范作用、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在抗洪抢险、转移安置、善后处理、环境卫生各个方面都展示出先进性,展示出了特殊时期的特别作用。
银杏乡围绕“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活动主题,及时成立党员突击队,积极有效组织就地就近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8·14”汶川特大泥石流灾害面前无一人伤亡。
漩口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边临灾避险和抗洪抢险,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抗洪抢险促进城乡环境净、畅、宁、丽,通过创造优美环境,实现创有目标、学有标兵、争有方向。
水磨镇以灾后恢复重建成功范例建设为目标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围绕“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深入开展,互学共优,深得民心。
三江乡把发展旅游作为先导产业来抓,把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建立在致富带富上,把带头致富的群众发展成为党员,把带动致富的发展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把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培养成为全乡旅游业恢复发展的标兵。
汶川各乡镇正是把创先争优与恢复重建进行有机结合,使党员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重建工作才得以强力推进。
为了“民富村美班子强”
重建,给汶川的基础设施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走向美好的明天,成为下一步的新课题。毫无疑问,这还有赖于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尽管汶川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使得全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党员发展源头渠道不畅,导致发展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全县农村党员共1876名,不足全县农村人口的3%,其中60岁以上的占35%,50岁以上占65%,平均年龄高达58岁。文化程度方面,全县农村党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7%。全县111名村委会主任中是党员的仅占69%,478名小组长中是党员的不足50%。
针对上述问题,透视农村党员队伍发展现状,汶川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全面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工程”,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农村党员采取“县、乡、村、组”四层联动机制,即:将过去村上优秀分子入党必须向村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改为同时向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村民小组递交入党申请书,乡镇党委或县委组织部根据本人申请,通过对其进行考察了解,并征求村支部和村民小组的意见后,可直接讨论确定申请人为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以求规避原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设计上的弊端和不足,有效避免了个别村支部长期不讨论或不发展党员、甚至有意压制优秀的年轻人入党或发展党员家族化的问题。通过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工程”,进一步疏通党员准入渠道,建立发展党员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全县村支部三年甚至一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已被彻底消除,农村党员发展难的现状正得到明显改观。
2010年下半年,围绕“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要求,汶川县全面开展了村“两委”班子及村干部述职测评工作。全县11个乡(镇)94个行政村的846名村干部接受了群众考核,14203名户主代表、1365名党员、168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测评。
到12月5日,共选举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15人、委员267人,圆满完成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显现出新变化、新气象。从选举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党员参选积极性高涨。1786名正式党员参加支部换届选举,参选率超过95%。二是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支部成员和支部书记逐步实现年轻化、知识化。三是经济能人进班子。当选的委员中,致富能手、经济能人超过67%,农村优秀青年、回乡创业青年超过36%。四是后进村转化成效明显。25个后进村中,18个村成功选举出新的“带头人”。同时,结合换届选举,在全县农村配齐配全“维护稳定调解员、政策文化宣传员、党风廉政督查员、环境卫生管理员”。“四大员”444名,储备村级后备干部200余名,进一步增强了干部队伍力量。
“经历了大灾、见证了大爱、带领群众创造了大奇迹”的汶川县各级党组织,还将在建设和谐美好新汶川的征程中继续成长壮大,这根坚强的“脊梁”,还将为汶川的起跳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