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如何上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也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文章主要阐述运用“任务驱动法”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任务驱动;创新意识;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2-001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会使用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目前,不仅大学、高中,就连初中、小学也争相开设信息技术课。如何上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那么,我们照着课本按部就班地从“计算机基本组成”到“Windows操作系统”,再到Word的方方面面……不要说让学生熟练地编程,就连让学生编辑个文章恐怕也得耗费一两个学期,更别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上没有涉及的知识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申请了“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中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课题,并在实际教学中对此进行了实践。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讲画图时,教师可先演示制作,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讲一下画图软件的主要功能,接着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根据任务,对照课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笔者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在授课中采用此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素质。
一、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更易了解、掌握学习内容,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围绕“如何完成这个任务”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可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使教学双方都更易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按常规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演示如何画直线、圆等图形,如何对图形进行复制、粘贴、删除,如何进行图形编排……如此多的“如何”将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这样一来即使教师教得如何努力、如何口干舌燥、如何手脚麻木也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可通过大屏幕让学生先看作品,问问大家应该怎么做,就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等大家七嘴八舌地讲得差不多了,再告诉学生这幅图画中包括几个部分,哪些是插入图形、自制图形、艺术字……然后再简要介绍使用方法。接着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做。等学生差不多做完的时候,让大家讲讲感受、讲讲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讲讲有什么收获。在总结时,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教师可有的放矢地讲,使重难点突出,使授课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易了解掌握学习内容,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二、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学生会主动请求:“老师,我想做通知。”“老师,我想做贺卡。”学生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其潜力是无法估计的。他可以用许许多多的形式、方法去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三、深化扩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层次化、弹性化的教学
由于软硬件的快速更新和升级,教材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在教学中,如果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时会问:“老师,我怎么不能这样做,是不是这个软件没这个功能呀!”“老师,我可以用其他的软件来完成这个任务吗?”“老师……”这时,笔者会高兴地告诉他们,不管用什么软件、什么方法,只要能把任务完成并且比现在做得更好,就达到目的了。这样,有的学生不仅学Word、Excel、FrontPage,还学Photoshop、Cool 3D……学生的学习就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教师可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这样就深化扩充了教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个性化、层次化、弹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见图2)的不断重复,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备自己,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与其他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采用“任务驱动法”也不例外。我校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还没见过计算机,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不要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及时找到容易造成知识点疏漏的因素。解决的方法是:①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时,让他们自由发言,学生可以问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各抒己见,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②学生发言结束时,教师再补充总结一下,把大家漏的地方补充一下。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教师在选择、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兴趣为导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让学生乐意去完成;任务要有可操作性,使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可独立上机操作完成,这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以应用为中心,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贪大求全。软件中20%的常用功能足够80%的人使用,而80%不常用的功能为20%的少数人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那20%的常用功能,并且让他们中20%的人学会怎样去学会那80%的不常用功能。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编辑:王天鹏)
关键词:任务驱动;创新意识;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02-001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会使用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目前,不仅大学、高中,就连初中、小学也争相开设信息技术课。如何上信息技术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的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那么,我们照着课本按部就班地从“计算机基本组成”到“Windows操作系统”,再到Word的方方面面……不要说让学生熟练地编程,就连让学生编辑个文章恐怕也得耗费一两个学期,更别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上没有涉及的知识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申请了“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中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课题,并在实际教学中对此进行了实践。
所谓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主体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讲画图时,教师可先演示制作,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讲一下画图软件的主要功能,接着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根据任务,对照课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笔者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在授课中采用此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素质。
一、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更易了解、掌握学习内容,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围绕“如何完成这个任务”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可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使教学双方都更易达到预期的目的,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按常规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通过大屏幕给学生演示如何画直线、圆等图形,如何对图形进行复制、粘贴、删除,如何进行图形编排……如此多的“如何”将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这样一来即使教师教得如何努力、如何口干舌燥、如何手脚麻木也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可通过大屏幕让学生先看作品,问问大家应该怎么做,就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等大家七嘴八舌地讲得差不多了,再告诉学生这幅图画中包括几个部分,哪些是插入图形、自制图形、艺术字……然后再简要介绍使用方法。接着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做。等学生差不多做完的时候,让大家讲讲感受、讲讲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讲讲有什么收获。在总结时,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教师可有的放矢地讲,使重难点突出,使授课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易了解掌握学习内容,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二、多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学生会主动请求:“老师,我想做通知。”“老师,我想做贺卡。”学生一旦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其潜力是无法估计的。他可以用许许多多的形式、方法去表现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学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他们不但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
三、深化扩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层次化、弹性化的教学
由于软硬件的快速更新和升级,教材无法及时跟上步伐。在教学中,如果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时会问:“老师,我怎么不能这样做,是不是这个软件没这个功能呀!”“老师,我可以用其他的软件来完成这个任务吗?”“老师……”这时,笔者会高兴地告诉他们,不管用什么软件、什么方法,只要能把任务完成并且比现在做得更好,就达到目的了。这样,有的学生不仅学Word、Excel、FrontPage,还学Photoshop、Cool 3D……学生的学习就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与选择性,教师可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这样就深化扩充了教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个性化、层次化、弹性化教学的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见图2)的不断重复,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备自己,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与其他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了综合素质。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采用“任务驱动法”也不例外。我校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还没见过计算机,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不要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及时找到容易造成知识点疏漏的因素。解决的方法是:①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时,让他们自由发言,学生可以问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各抒己见,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②学生发言结束时,教师再补充总结一下,把大家漏的地方补充一下。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教师在选择、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兴趣为导线,以实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的”,让学生乐意去完成;任务要有可操作性,使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可独立上机操作完成,这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以应用为中心,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贪大求全。软件中20%的常用功能足够80%的人使用,而80%不常用的功能为20%的少数人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那20%的常用功能,并且让他们中20%的人学会怎样去学会那80%的不常用功能。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