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各教授中西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振兴中医,黄雅各先生不遗餘力
  他承传歧黄医术
  推动香港中医事业发展
  功不可没


  二十年前,那个不眠之夜永铭史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於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從此划入一个历史新时代。二十年来,香港特区以勤奋、智慧与创造力,打造了一部传世的精彩华章,筑起了一段耀眼的辉煌历程。在此,本刊推出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报道,倾听港人讲述香港的故事,感受一个变化中的香港。
  前言
  黄雅各教授,香港中医界重量级代表,服务业界超半个世纪。他是香港推动中医事业的先锋人士,在香港中医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年代他开设了香港中医史上第一个高等教育课程;1997年正式被香港大学聘任为副教授,成为香港认可的内地学历文凭第一人,翻去以往内地学历不被香港承认的历史一页;1999年,受时任香港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的邀请,担任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註册事务小组主席,成为建立和完善香港中医体系的先行者,为香港中医师完好过渡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009年被邀担任香港健康与医疗发展諮询委员会委员,成为第一位获邀加入的中医师,参与发展医务发展模式、制定医疗融资方案等工作。几十年来致力推动中医无怨无悔。
  (下文中黄雅各教授简称“黄”,《今日华人》称简“今”)
  中医在回归以前缺乏法定地位
  今:黄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接受我们的採访。众所周知,您几十年来为香港中医界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与香港中医界的历史性改变,在您刚来香港之时,中医的发展状况如何?




  黄:香港开埠初期,中医中药就一直被广泛採用。英政府统治香港时期,曾作出承诺,尊重中国人的传统风俗习惯,保留华人运用传统医疗方法行医的权利,但无立例管制。由於中医资格无一定标凖,任何人都可自称中医施诊,造成庸医充斥,使得中医学本身受到贬损。而按照那时现代法例规定,中医的职称未被承认为“医务人员”的范畴,没有社会地位。这亦在社会上造成了中医不是主流医学的共识。
  换一种说法,根基於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香港中医,受强势西方文化的抑制,同时受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的生存是极其困难的。直到在1997年至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才提出把香港发展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的构想,也从那时开始,中医在香港开始得到正视。




  中医的突破在於业界人士的齐心协力
  今:在香港中医界,您可谓是重量级的人物,参与了许多业界重要的事件,可以简单地谈一谈您在推动香港中医方面的工作吗?
  黄:一直以来,香港中医界都有一批有志推动业界发展的有心人。九十年代,顺应时代的发展,香港对中医培训课程十分需要,为此,香港大学尝试着做“第一个敢於吃螃蟹的人”,计划着筹建中医学院,开设具大学水平、可取得高等教育程度文凭的中医教学,在此期间,我获邀参与了香港中医史上第一个高等教育课程的开办,主要负责教学课程的设计。当时,我设计了180个课时大专水平的“中医针灸学进修文凭课程”,同时也任讲师。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正式被香港大学聘任为该校副教授,成为香港认可内地学历文凭的第一人,翻去了以往内地学历不被香港承认的历史一页。之後,我还被委任为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註册事务小组主席,为建立和完善香港中医体系做了一定的工作。2005年获任为中医组主席,是管委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帮助香港中医稳定顺利过渡,为进一步确保高素质高水凖的中医队伍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是一批批中医人士的齐心协力才使中医在香港改观。
  今天的香港市民对中医接受度大大提高
  今: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您无愧为香港中医推动者之一,回归20年来,中医在香港回归以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也有您的一份参与和功劳,可以具体谈谈香港市民对中医的接受程度如何?
  黄:1999年7月,香港立法会通过了《中医药条例》,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使中医药在香港的发展有了法律基础,根据该条例,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在同年9月13日成立。同时,中医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形之下,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认识和接受中医。


  中西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今:随着中医的规管制度日趋完善,但香港中医真正的发展、壮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中医学生缺乏实习医院,临床基础经典学科的不夠重视,政府投放在中医发展的资源始终极为有限等问题,在种种问题之下,您认为香港中医的未来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
  黄:近年来政府都在积极推行中医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院的服务模式,特别是临床服务模式。以往,在香港发展中医院的概念提出已久,2015年终於得到落实,香港开建首家中医院。在多方商讨之下,首家中医院将实行“以中医为主导、中西医协作”的发展模式。
  在未来,中西医结合不单是香港更是全世界医学发展之趋势。中医药是传统医学,西医是近现代医学,两者的结合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两种医学在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合作。   呼籲广大中医承传歧黄智慧,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今:如今,中医受到越来越多市民信赖,未来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对中医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於行业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黄:传统中医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所留下的中医古医籍经典著作是歧黄智慧之结晶,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蕴藏着丰盛的医学科学内容,其价值绝不能低估,只有透过深入阅读研究古代医籍,才能明白其中精髓並加以利用,造福世界。 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得奖者屠呦呦就是从古医籍中汲取了科研的元素,理据与启迪,研究出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医学成果。
  因此,我与众中医从业者共勉“辉映歧黄,承前启後”,做个有智慧、有价值、有贡献的中医师,造福市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後记:承传歧黄之术,光耀业界




  今年,适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创建60周年,对该校中医学专业苦心耕耘的黄雅各教授回想起在该学院的教学历程,十分振奋。
  毫无疑问,他过去几十年在中医事业所奉献的点滴,令人肃然起敬。在香港大学,他的贡献更是可圈可点:1992年,他开始参与在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授“传统中医学-黄帝内经”课程;1995年,他为该学院在北角城开设了“中医经络学说”课程;1996年,他获聘负责开设该院的大专文凭课程“中医针灸学进修文凭”课程;1997年,获聘为香港大学副教授,成为香港地区大学中第一位中医学教授,主持中医药课程,除负责统筹“大专针灸学文凭”外,同时负责开设“大专骨伤科文凭”;1998年,香港大学成立中医药学院(当时由郑耀宗校长兼任院长),他又主持开办了隶属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的“兼读制中医全科大专文凭”课程,毕业文凭由郑耀宗亲临颁发;
  1999年,他举办香港大学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中心合办题目为“中医药治疗肝胆疾病研讨会”的学术研讨会;同年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中医组委员兼註册事务小组主席;2000年,他又为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办“兼读制针灸硕士课程”,该课程为香港地区高等院校首个中医硕士学位课程;


  之後,他站在更高的角度协助香港中医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2005年出任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委员兼中医组主席,主持中医註冊事务、中医纪律操守、中医执业考试、中医大专学位课程评审及中医道德事务工作,目前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衞生署名誉顾问、创新科技署中药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医药发展委员会中医组委员、又受聘为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名誉教授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席教授,並在2007年获颁荣誉勳章,实至名归。
  25年来,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彰显传承、耕耘歧黄医术,对香港地区推行传统中医学高等教育功不可没,而黄雅各教授在该学院从创建到成为香港中医教育中的一面旗帜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他文献
一份不为众人所熟知  卻为大众所需的专业服务  一次次先於大爆发前的平息  一宗宗民事纠纷的和平解决  考验的是每个专职人员的平衡把控  守护的是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他是民众的调解员  他将衝突与负能量  转化为社会安定的力量  十年调解路,创下和平景  不平凡的十年调解路  一宗民事纠纷案件,如果走上法庭,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是一个不断消耗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过程。在香港,民事纠纷在进入庭审之前
期刊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历练  每一程风雨,都是一场收穫  因此,她经历过坎坷後  依然保持一颗阳光乐观的心  对待事业,她坚持诚信为本  对待家庭,她始终用心经营  对待服务,她总是竭尽全力  积极工作,热爱生活,用心服务  这就是她的选择,並乐在其中  工字不出头,她迈开了创业之路  杨越平女士出生於广东乐昌,1995年移民到香港。  回归之前,初来乍到的她有些不适应。来港前她在国营旅遊公司工作,
期刊
近日,香港青年联会公佈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香港大学生愿意到内地工作,主要原因是香港企业与内地关係紧密,且内地比香港有更多发展机会,去内地工作能拓展视野。受访香港大学生也担心缺少人脈等不利因素,更倾向於在内地短期发展。  香港《商报》日前发表《扎好中国根 实现港青梦》的评论指出,香港青年要实现人生梦想,就要正确认识“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为香港青年实现梦想提供了最佳环境,在此基础上
期刊
他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  用永不言败的鬥志与稳扎稳打的创业激情  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  面对逆境,他从不低头  面对改变,他迎头赶上  从五金塑料製品到手机装饰外壳  从来料加工到自创品牌“iJacket?”  他不断勉励自己:空谈误企,实幹兴业  未来,他将更勤勉实幹,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iJacket?”,做手机、平板外壳中的佼佼者  谈到陈韶轩先生,不得不提及他所创立的品牌——“
期刊
德国经济研究所日前公佈的最新报告显示,德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外国技术移民的欢迎,目前有160万技术移民在德国工作。在中国移民(未入籍)中,高达2/3是技术移民,比例列各国之首。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目前德国居住着约15万中国人,其中北威州、巴符州等较多。中国也是非欧盟国家中主要的人口来源国。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为3.46万人,为德国高校最大的外国學生群体。  在德国缴纳社保的中国僱
期刊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日前消息称,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2017年世界竞爭力年报》,香港连续第二年获评全球最具竞爭力的经济体。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则紧随其後。  报告主要涉及“经济表现”“政府效率”“营商效率”及“基础建设”四大因素,每个因素中又有五项子因素。在这四大因素中,香港在“政府效率”和“营商效率”方面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同时,在“基础建设”的排名也有所改善,由第21位微升至第20位。
期刊
商务部与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6月8日在澳门举行会议,就《内地与澳门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的全面升级进行磋商。CEPA协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三个经贸领域。  内地与澳门CEPA自2004年正式实施以来已有14年。因应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内地对港澳开放力度,推动内地与港澳关於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安排升级”,澳门特区政府和商务部已正式启动CEPA全面
期刊
从单一化,向高端精密、多元化之路蜕变  从一人工厂,发展成为螺丝行业领头羊  辉煌四十载,源於专注,源於坚持,源於创新  再谱新华章,不断奋鬥,不断进步,不断求新  他将继续秉持匠人之心,严抓质量  他会谨记诚信兴业之训,监督管理  诚以待人,质以服众,是他的经营之道  创新而不忘旧,是他对企业发展的叮咛  他就是香港“螺丝大王”——徐炳光博士  四十年,从一人工厂成长为业界翘楚  2017年4月
期刊
家庭裏,牠们是忠诚的伴侣  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工作中,牠们是尽责的拍档  无惧险阻,屡建奇功  历史上,牠们是重要的部分  促进文明的历程,连起人与自然  牠们,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犬  梁仲楷先生深爱着这种具有灵性的动物  不仅热衷养育,更专注发展相应的事业  种种不遗餘力的贡献,是他无私的爱  次次乐此不疲的工作,是他不改的心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促进国内同类产业的进步  向大众传递
期刊
人物简介  廖东梅女士,香港患有先天性脑瘫的画家,於1992年开始作画,画作上千幅。曾举办个人作品展:“生命·彩虹”“破茧”“艺术·生命”等,出版个人作品集《廖东梅画集》及《真我颜色—廖东梅画集》等。於第五届国际展能节(布拉格)海报设计比赛获得亚军,作品《我的梦想》获选於澳洲墨尔本“梦想之旅”展出。2000年获得香港“十大再生勇士”荣誉、2002年获颁傑出残疾人士、2004年获卫生福利及食物局“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