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城》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乡间灵魂,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风俗美、环境美,构筑了理想的湘西世界。老船夫的善寓于和谐的乡邻间,老船夫的爱寓于真挚的祖孙情,老船夫的美寓于破灭的希望里,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边城 湘西世界 乡间灵魂 老船夫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100-03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要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而这种向善不仅仅是简单的做好人,而是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虽然也有贫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可见边城是一个以“人性皆美”作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通过闪现着人性善与美之光辉的老船夫形象,便寄托着沈从文质朴的情感和执着的理想。
一、老船夫的善寓于和谐的乡邻间
《边城》所展示的是一个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迤俪的湘西小镇,沈从文用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如诗如画般地描绘了湘西边城醇厚而浓郁的风土民情,青山绿水,翠林修竹,那山涧不停吱嘎转动的碾坊水车,端午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子,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幅幅的画卷,首首的歌谣,这里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沈从文以神来之笔,塑造出具有典型意味的乡间灵魂。一直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对乡下有着质朴、温和、宽容、善良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也是沈从文梦中的景象。30年代的凤凰,民风日下,沈从文便只能从记忆的岁月里,淘漉出以下两种典型,也算是他永恒的纪念吧!一是以顺顺、老船夫等为代表的上辈人。对顺顺这个人,有些论者否定了沈从文对他正直、豁达、乐善好施的品德塑造,认为沈从文没有从阶级立场把顺顺清除出去,然而,就顺顺本人来说,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曾在“营伍中混过日子”的一般百姓。他也具有边地人普遍的品德,尽管他有四五条船,而这也是他辛勤汗水的结果。作了船总也没有多大“权势”,只在调解纠纷。论者对此颇有误解。那个年逾古稀的老船夫,是一个富有人生情绪内涵的人物。说他典型,是因为他具备了这辈子所特有的气质和特征。他年纪老,经验十足,勤劳俭朴,待人诚恳,但却有一种安于天命的情绪缠绕。对翠翠的婚事,尽管他口口声声由她自己作主,但却因害怕其重蹈她母亲的悲剧,又时不时影响着翠翠。年龄的差距是横亘在祖孙之间的一条“代沟”,正因为如此,老船夫不能完全明白孙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翠翠爱情悲剧的产生。
乡间灵魂的第二种典型是翠翠。翠翠,这位“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姑娘,不但受到边地风情环境的影响,而且作为她第一个启蒙老师的也是一位这般淳朴善良的老祖父。由于遗传和熏陶的缘故,翠翠很自然的便继承了爷爷美好的品格。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氛围下,翠翠便形成了山野少女所固有的品性:天真纯洁,野性中含有温情,向往带有浪漫情调的爱情,且忠贞不渝。这些品性是从其人际关系中得以体现的。她对待老祖父,是关怀倍至,热情中含有娇嗔;她对待过往旅客,也具有老祖父的天性,助人为乐、与人为便;她对待傩送二老,更是一往情深。当她听到来做媒的是大老时,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此即为表征。有人说“翠翠犹如深山流出的一泓清泉,从未受过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终保持着透明和纯净,没有杂质,更无毒素。尽管爱情上出现波折,但她一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少女之心,却在时间流驶中永远跳动。”此语十分中肯。沈从文对翠翠形象的塑造,还在其心理活动中给以表现。沈从文力图从翠翠的无意识领域中挖掘其灵魂之所在,捕捉住那闪光的瞬间。作品写到:“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任,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无意”导致“脸红”,“欢喜”也发轫于无意识。翠翠由于生理、心理等的成熟,在爱情问题上也出现了渴求。欲望的难于满足,便以梦的形式得以展现,第十四节的梦游,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就说:“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欲望的(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见《梦的解释》)
作为顺顺船总家的老二,傩送二老简直是边地青年男子的化身,他勇敢,大胆,机智而多情,他的一举一动,充分展示了边地青年特有的气质。
人是这样的人,而环境又是如许的环境,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了和谐的社会。
在这样和谐而自然的湘西世界中,作者着力刻画了老船夫这一人物,他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他是中国千万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在平凡的生活中,对乡邻乐善好施、不求索取,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不论白天黑夜,老船夫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年纪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他自己不打算休息,他仿佛已经不能够同这样的生活分开了。于是,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的飞快起身。“有人过渡时,船将拢岸,老船夫口中一面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却飞快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他生活虽然清贫,却从不贪心,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老船夫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然而,当过河人为了表达谢意而硬塞给他钱却推不掉时,老船夫便想了个办法:用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若见过渡的行人中有抽烟的或有对他腰中挂着的草烟感兴趣的,就热情相送;至于茶叶,则放在大缸里,用开水泡好,随时为过渡人解渴。正因为老船夫为大家服务日久却不图一丝回报,所以茶峒人都对他充满了敬意与好感。每当老船夫有事到城里时,水手们会送他一把红枣,河街上的商人会送他一些稀罕的东西,屠户卖给他的肉都是选最好的,且把分量故意加多……
老船夫的善正是生于、存在于湘西和谐而自然的风土人情,茶峒人的善良中孕育着浓浓的人情、厚厚的美德,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这种和谐的人性美是沈从文要刻意表达的,也是足以令我们敬服和感动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灵的互换、和谐的共生。
二、老船夫的爱寓于真挚的祖孙情
如果说老船夫为乡邻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撑船是工作的职责要求,是老船夫人性之善的充分体现,那么对于他女儿和外孙女的疼爱与关心则是他血缘亲情的真挚流露和本能表达。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他私自与一个茶峒军人相恋,并有了小孩,老船夫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待孩子生下后,跑到溪边喝了许多冷水自杀,老船夫便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成人,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翠翠是温柔、贤惠的湘西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澈透明。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老船夫总是自然的要求自己的外孙女,憨厚的他只知道关心外孙女,却不明白她的心事,自然的亲情自然的诠释着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在生活中,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她看天上薄薄的红云,“心中有写薄薄的凄凉”,女儿家的心事不知向谁诉说,所以她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风和日丽的天气,老船夫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日子平静而祥和,古老而自然。
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赞赏老船夫的善良、朴实、憨厚时,却另有一种隐痛荡漾心头,老船夫表面上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之间,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老人心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老船夫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翠翠快乐而健康地成长。他可以和别人快乐地夸奖翠翠,却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提婚事就闭口不谈。我们可以猜想得出,女儿因爱而死的阴影一直就这么远远地又牢牢地挡在他面前。老船夫并不真正了解外孙女内心的情感,同时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老船夫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船夫感觉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在他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做媒的不久又来探口气了,老船夫坚持婚姻由翠翠自己做主,所以依然没有回话。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不答应?”翠翠却不高兴了。这让老船夫有了外孙女不懂的忧虑,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再想下去便是……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可他的这些努力并不为翠翠所理解,非但没有成就翠翠的爱情,反而弄巧成拙。无法摆脱又无从安排。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也不能向任何人诉说,只能在孤寂中苦苦挣扎。
他是真心地为孙女好,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疼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大老的意外身亡成了老船夫又一个无法逾越、无法与人沟通的障碍,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舐犊情深的爷爷渴望为孙女遮起一片温暖的天地。孙女是他生命的全部,渡船是他生活的舞台,在茶峒边城的渡头他沧桑一生,忠实一生,奉献一生。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和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淳朴的人性之美。可是,纵然如此,生命的悲欢离合、生死爱恨却依旧陷住他们,没有人可以泅渡到所希冀的幸福的彼岸。
沈从文虽“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但当理想中的边城被无可阻挡的“文明”冲毁时,从充满矛盾和苦闷的老船夫心底,我们似乎看出了沈从文对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正日渐消亡的那无奈和感伤。
三、老船夫的美寓于破灭的希望里
老船夫实际上是个不善于表露内心情感的人。女儿背着父亲与军人有了孩子,作为父亲的好象还能接受,“女婿”自杀,女儿怀孕,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平静的过下去”,可见老船夫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惜,远胜于对女儿背着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愤怒和羞惭。可是女儿这么一自杀,留下了嗷嗷待哺的遗腹子。对女儿的不幸遭遇,老船夫虽然嘴上不怨天尤人,可心里却不愿意这样不幸的安排,是一种失去了即爱后的焦虑——女儿本来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自己唯一的所爱,如果我好好的对她,她一定不会如此悲惨的!沈从文不仅仅是希望我们从老船夫身上看到善良、勤劳,看到内心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他更希望我们能对老船夫那种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翠翠的归宿成了他与“天”、与“命”抗争的动力。“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但老人对外孙女爱情归宿的执着促成,反而把他自己一步步推入窘境,“好事情”在无可奈何中变得越来越别扭。面对翠翠无助的“哭”,老人安慰并激励道:“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为了扭转眼前的窘境,“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了。一见他们他就不知说些什么,只是老脾气把两只手搓来搓去,从容处完全失去了。”
因为诸人的误解,老船夫已经碰了不少钉子,他心头密布的阴云让他失去了从容,终于承受不住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病倒,但这些还未能完全把他打倒,他的渴望,他的不服输,他的那种希望翠翠幸福的无比强烈的渴望,让他抛开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决定最后一次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祖父可不说什么,只是为一个秘密痛苦着。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屋前屋后走动了一下,骨头还硬硬的,心中惦念到一件事情,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22]他怀抱最后的希望,他要直接面对顺顺,面对那个他认为可以改变翠翠命运的地方名人。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顺顺一记“闷拳”,这一致命的“闷拳”,打破了老人仅存的一线希望,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临死前的那个黄昏,老人留给翠翠一句话:“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23]这让人又重新看到抗争的力量和活下去的信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笔下的人物,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可他们性格世界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和生命智慧,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物自身的范围而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老人在矛盾中所呈现出的渴望、自尊、焦虑、自卑、挣扎、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是那样的令人痛心和无奈,他不仅仅在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他更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最终他无法超越时代,无法留给外孙女一份自己可以把握得了的幸福。但老人不甘心,不服命!他希望翠翠继续与命运抗争。如果说白塔的重建预示着新的历史即将开始,那么翠翠的等待也是老船夫执着精神的延续。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它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它最集中的表现的一个方面。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充满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
总之,《边城》表现了湘西边城的人情美,风俗美,环境美。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刘献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7.1
[2]吴立昌.沈从文作品欣赏[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1
[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2
[4]王继志.《边城》的思想与艺术真实[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5]汪曾祺.读《边城》,独坐小品[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6]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1)
[7]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6
[8]傅晓红.沈从文[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10
[9]陈改玲.老船夫形象赏析[J].语文知识,2007,5
关键词:边城 湘西世界 乡间灵魂 老船夫 人性美
中图分类号:I28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100-03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要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而这种向善不仅仅是简单的做好人,而是能让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虽然也有贫富等级之分,但人们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中享受着一定的人格平等,富人也与穷人一样的豪爽,慷慨和救人之急,他们的心灵同样单纯、温存、善良。边城人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彩,边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体现着善和美,可见边城是一个以“人性皆美”作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通过闪现着人性善与美之光辉的老船夫形象,便寄托着沈从文质朴的情感和执着的理想。
一、老船夫的善寓于和谐的乡邻间
《边城》所展示的是一个民风淳朴、自然风光迤俪的湘西小镇,沈从文用优美而流畅的文字,如诗如画般地描绘了湘西边城醇厚而浓郁的风土民情,青山绿水,翠林修竹,那山涧不停吱嘎转动的碾坊水车,端午热闹的赛龙舟,水中追鸭子,夜半枕着溪流汩汩的水声,幅幅的画卷,首首的歌谣,这里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沈从文以神来之笔,塑造出具有典型意味的乡间灵魂。一直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对乡下有着质朴、温和、宽容、善良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这也是沈从文梦中的景象。30年代的凤凰,民风日下,沈从文便只能从记忆的岁月里,淘漉出以下两种典型,也算是他永恒的纪念吧!一是以顺顺、老船夫等为代表的上辈人。对顺顺这个人,有些论者否定了沈从文对他正直、豁达、乐善好施的品德塑造,认为沈从文没有从阶级立场把顺顺清除出去,然而,就顺顺本人来说,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曾在“营伍中混过日子”的一般百姓。他也具有边地人普遍的品德,尽管他有四五条船,而这也是他辛勤汗水的结果。作了船总也没有多大“权势”,只在调解纠纷。论者对此颇有误解。那个年逾古稀的老船夫,是一个富有人生情绪内涵的人物。说他典型,是因为他具备了这辈子所特有的气质和特征。他年纪老,经验十足,勤劳俭朴,待人诚恳,但却有一种安于天命的情绪缠绕。对翠翠的婚事,尽管他口口声声由她自己作主,但却因害怕其重蹈她母亲的悲剧,又时不时影响着翠翠。年龄的差距是横亘在祖孙之间的一条“代沟”,正因为如此,老船夫不能完全明白孙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翠翠爱情悲剧的产生。
乡间灵魂的第二种典型是翠翠。翠翠,这位“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姑娘,不但受到边地风情环境的影响,而且作为她第一个启蒙老师的也是一位这般淳朴善良的老祖父。由于遗传和熏陶的缘故,翠翠很自然的便继承了爷爷美好的品格。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氛围下,翠翠便形成了山野少女所固有的品性:天真纯洁,野性中含有温情,向往带有浪漫情调的爱情,且忠贞不渝。这些品性是从其人际关系中得以体现的。她对待老祖父,是关怀倍至,热情中含有娇嗔;她对待过往旅客,也具有老祖父的天性,助人为乐、与人为便;她对待傩送二老,更是一往情深。当她听到来做媒的是大老时,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此即为表征。有人说“翠翠犹如深山流出的一泓清泉,从未受过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终保持着透明和纯净,没有杂质,更无毒素。尽管爱情上出现波折,但她一颗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少女之心,却在时间流驶中永远跳动。”此语十分中肯。沈从文对翠翠形象的塑造,还在其心理活动中给以表现。沈从文力图从翠翠的无意识领域中挖掘其灵魂之所在,捕捉住那闪光的瞬间。作品写到:“翠翠一天比一天长大,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任,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无意”导致“脸红”,“欢喜”也发轫于无意识。翠翠由于生理、心理等的成熟,在爱情问题上也出现了渴求。欲望的难于满足,便以梦的形式得以展现,第十四节的梦游,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就说:“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欲望的(以伪装形式出现的)满足。”(见《梦的解释》)
作为顺顺船总家的老二,傩送二老简直是边地青年男子的化身,他勇敢,大胆,机智而多情,他的一举一动,充分展示了边地青年特有的气质。
人是这样的人,而环境又是如许的环境,二者的结合才构成了和谐的社会。
在这样和谐而自然的湘西世界中,作者着力刻画了老船夫这一人物,他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他是中国千万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在平凡的生活中,对乡邻乐善好施、不求索取,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不论白天黑夜,老船夫从二十岁起便守在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年纪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他自己不打算休息,他仿佛已经不能够同这样的生活分开了。于是,不论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的飞快起身。“有人过渡时,船将拢岸,老船夫口中一面嚷着‘慢点慢点’,自己却飞快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他生活虽然清贫,却从不贪心,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老船夫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然而,当过河人为了表达谢意而硬塞给他钱却推不掉时,老船夫便想了个办法:用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若见过渡的行人中有抽烟的或有对他腰中挂着的草烟感兴趣的,就热情相送;至于茶叶,则放在大缸里,用开水泡好,随时为过渡人解渴。正因为老船夫为大家服务日久却不图一丝回报,所以茶峒人都对他充满了敬意与好感。每当老船夫有事到城里时,水手们会送他一把红枣,河街上的商人会送他一些稀罕的东西,屠户卖给他的肉都是选最好的,且把分量故意加多……
老船夫的善正是生于、存在于湘西和谐而自然的风土人情,茶峒人的善良中孕育着浓浓的人情、厚厚的美德,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这种和谐的人性美是沈从文要刻意表达的,也是足以令我们敬服和感动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灵的互换、和谐的共生。
二、老船夫的爱寓于真挚的祖孙情
如果说老船夫为乡邻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撑船是工作的职责要求,是老船夫人性之善的充分体现,那么对于他女儿和外孙女的疼爱与关心则是他血缘亲情的真挚流露和本能表达。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儿背着他私自与一个茶峒军人相恋,并有了小孩,老船夫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待孩子生下后,跑到溪边喝了许多冷水自杀,老船夫便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外孙女翠翠慢慢长大成人,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翠翠是温柔、贤惠的湘西女子,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澈透明。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老船夫总是自然的要求自己的外孙女,憨厚的他只知道关心外孙女,却不明白她的心事,自然的亲情自然的诠释着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在生活中,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翠翠心里委屈想以出走引起爷爷的惊慌,她看天上薄薄的红云,“心中有写薄薄的凄凉”,女儿家的心事不知向谁诉说,所以她想让爷爷着急,“惩罚”他,实际上是她知道爷爷关心她感到安慰,反而担心不能和爷爷长相厮守。风和日丽的天气,老船夫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日子平静而祥和,古老而自然。
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赞赏老船夫的善良、朴实、憨厚时,却另有一种隐痛荡漾心头,老船夫表面上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之间,我们依然能感觉到老人心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老船夫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生活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翠翠快乐而健康地成长。他可以和别人快乐地夸奖翠翠,却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提婚事就闭口不谈。我们可以猜想得出,女儿因爱而死的阴影一直就这么远远地又牢牢地挡在他面前。老船夫并不真正了解外孙女内心的情感,同时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老船夫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船夫感觉到自己的年老,担心死后翠翠无人照顾,在他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做媒的不久又来探口气了,老船夫坚持婚姻由翠翠自己做主,所以依然没有回话。老船夫猜不透这事情在这什么方面有个疙瘩,解除不去,只是小心翼翼地探问:“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不答应?”翠翠却不高兴了。这让老船夫有了外孙女不懂的忧虑,夜里躺在床上便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隐隐约约体会到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再想下去便是……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可他的这些努力并不为翠翠所理解,非但没有成就翠翠的爱情,反而弄巧成拙。无法摆脱又无从安排。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也不能向任何人诉说,只能在孤寂中苦苦挣扎。
他是真心地为孙女好,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却不知由于他太过的关心和太深的疼爱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大老的意外身亡成了老船夫又一个无法逾越、无法与人沟通的障碍,酿成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舐犊情深的爷爷渴望为孙女遮起一片温暖的天地。孙女是他生命的全部,渡船是他生活的舞台,在茶峒边城的渡头他沧桑一生,忠实一生,奉献一生。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和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淳朴的人性之美。可是,纵然如此,生命的悲欢离合、生死爱恨却依旧陷住他们,没有人可以泅渡到所希冀的幸福的彼岸。
沈从文虽“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但当理想中的边城被无可阻挡的“文明”冲毁时,从充满矛盾和苦闷的老船夫心底,我们似乎看出了沈从文对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正日渐消亡的那无奈和感伤。
三、老船夫的美寓于破灭的希望里
老船夫实际上是个不善于表露内心情感的人。女儿背着父亲与军人有了孩子,作为父亲的好象还能接受,“女婿”自杀,女儿怀孕,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平静的过下去”,可见老船夫对于自己女儿的爱惜,远胜于对女儿背着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愤怒和羞惭。可是女儿这么一自杀,留下了嗷嗷待哺的遗腹子。对女儿的不幸遭遇,老船夫虽然嘴上不怨天尤人,可心里却不愿意这样不幸的安排,是一种失去了即爱后的焦虑——女儿本来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自己唯一的所爱,如果我好好的对她,她一定不会如此悲惨的!沈从文不仅仅是希望我们从老船夫身上看到善良、勤劳,看到内心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他更希望我们能对老船夫那种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翠翠的归宿成了他与“天”、与“命”抗争的动力。“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但老人对外孙女爱情归宿的执着促成,反而把他自己一步步推入窘境,“好事情”在无可奈何中变得越来越别扭。面对翠翠无助的“哭”,老人安慰并激励道:“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为了扭转眼前的窘境,“他向各个过渡本地人打听二老父子的生活,关切他们如同自己家中人一样。但也古怪,因此他却怕见到那个船总同二老了。一见他们他就不知说些什么,只是老脾气把两只手搓来搓去,从容处完全失去了。”
因为诸人的误解,老船夫已经碰了不少钉子,他心头密布的阴云让他失去了从容,终于承受不住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病倒,但这些还未能完全把他打倒,他的渴望,他的不服输,他的那种希望翠翠幸福的无比强烈的渴望,让他抛开了所有的恐惧与不安,决定最后一次为那个“愿望”尽点心,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祖父可不说什么,只是为一个秘密痛苦着。躺了三天,人居然好了。屋前屋后走动了一下,骨头还硬硬的,心中惦念到一件事情,便预备进城过河街去。”[22]他怀抱最后的希望,他要直接面对顺顺,面对那个他认为可以改变翠翠命运的地方名人。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顺顺一记“闷拳”,这一致命的“闷拳”,打破了老人仅存的一线希望,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临死前的那个黄昏,老人留给翠翠一句话:“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23]这让人又重新看到抗争的力量和活下去的信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笔下的人物,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可他们性格世界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和生命智慧,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物自身的范围而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老人在矛盾中所呈现出的渴望、自尊、焦虑、自卑、挣扎、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是那样的令人痛心和无奈,他不仅仅在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他更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最终他无法超越时代,无法留给外孙女一份自己可以把握得了的幸福。但老人不甘心,不服命!他希望翠翠继续与命运抗争。如果说白塔的重建预示着新的历史即将开始,那么翠翠的等待也是老船夫执着精神的延续。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它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它最集中的表现的一个方面。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充满美的生活,美的环境,美的人性……
总之,《边城》表现了湘西边城的人情美,风俗美,环境美。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1]刘献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7.1
[2]吴立昌.沈从文作品欣赏[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1
[3]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2
[4]王继志.《边城》的思想与艺术真实[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5]汪曾祺.读《边城》,独坐小品[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6]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1)
[7]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6
[8]傅晓红.沈从文[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10
[9]陈改玲.老船夫形象赏析[J].语文知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