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术性写作,一般也称之为写论文.所谓“论”文,顾名思义,最关键的乃是“论”这个字,即文章要谈出独到的、值得学术界关注的见解.不过在笔者看来,论文叫做“论证文”恐怕更为贴切.事实上,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不仅体现在“论”,即有独到见解,更体现在“证”,即能够说服学术共同体认可作者的见解.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只有将“论证”作为核心,才有发表的价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术性写作,一般也称之为写论文.所谓“论”文,顾名思义,最关键的乃是“论”这个字,即文章要谈出独到的、值得学术界关注的见解.不过在笔者看来,论文叫做“论证文”恐怕更为贴切.事实上,一篇学术论文的优劣不仅体现在“论”,即有独到见解,更体现在“证”,即能够说服学术共同体认可作者的见解.两分论、八分证,学术性写作只有将“论证”作为核心,才有发表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以缅甸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两次调研采访资料以及与对缅传播力高度相关的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材料,对目前中国对缅传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我国对缅国际传播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缅甸民众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对中国的认同焦虑.因此可以从日常生活路径出发,以对话式话语路径发挥中国媒体、企业的作用并进一步挖掘文化记忆资源,构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记忆共享系统,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学理论范式创新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转换的基本逻辑和一般过程出发,回答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如何展开新闻理论范式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新闻理论出现的两种“范式危机”,指出新闻理论的诸种“转向”为新闻理论新范式的生成提供了知识资源.本文认为,中国独特的媒介历史经验以及新传播技术革命下全新的媒介实践,具有重要的对象价值.范式转换的实质是世界观的改变.基于社会科学理论具有条件性这一认识论,本文尝试提出“以中国为方法”作为新闻理论范式转换的一种方法论思考.“以中国为方法”倡导中
本文从劳动控制理论出发,考察网络文学平台与签约作者之间的雇佣关系,由此探讨互联网平台及其平台资本对签约作者的劳动控制机制,以及签约作者针对平台控制而采取的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思考平台劳动控制和平台劳动者博弈所带来的启示.研究发现:随着网络文学产业的规模扩大,作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越发频繁,消费者成为劳动者的“隐性雇主”;网络文学签约作者作为内容直接生产者,比其他数字劳工拥有更多的劳动自主权,同时也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控制着签约作者的劳动过程,而劳动者会采取“灌水”或“打擦边球”等个体策
健康传播已成为新形势下应用传播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当下,接种疫苗成为各个国家抗击疫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由于个体信息接受渠道以及认知要素的差异,疫苗接种的犹豫心理广泛存在.本研究立足于新传播生态格局的视角,构建了居民对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了问卷调查法对模型的实用性进行了检验,在文献总结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环境—认知—行为意愿”的理论模型,厘清了影响公众疫苗接种的综合行为路径.本研究验证了泛众化时代公众在媒介接触方面的不同取向与偏好,以及这种偏好对塑造风险认知
新闻理论需要创新已是学界共识,关键则在于以何种路径和策略来予以创新.本文以新闻价值理论为分析对象,从理论化的角度探讨它的形成、演变与发展.通过对新闻价值理论过去50多年发展历程的“重访”,厘清这样一个行业用语发展为分析概念的轨迹,讨论它如何成为一个中层理论的过程,由此揭示它何以重要的原因.新闻价值理论形成于传统媒体时期,在数字新闻时代依然保有继续创新和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它的理论化过程可以为新闻学界提供一个理论创新发展的范例.
本文从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交叉学科视野,对传播学研究中近些年来较为前沿的领域——认知神经传播学进行具体的探讨.从现实意义出发,本文认为认知神经科学与传播学在数字情感、可供性与瞬时效果转向等当下议题研究的兴趣相一致,并探讨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范式和技术逻辑,呈现当下认知神经传播学的“工具箱”在时间和空间深度层面拓展、人与人之间连接与同步性、多通道大众传播等领域的成果及其实践应用样式,以及未来认知神经传播学的研究对传媒发展的影响.对于研究者来说,在未来,认知神经科学传播学范式会丰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自身与他人
社交媒体兴起后,“自我呈现”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线上社交研究,认为用户力图在线上社交中呈现出“理想自我”.但根据对青年分享APP个人年度使用报告的行为研究表明,尽管面临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制约,他们依旧会策略性地进行“真实自我”的呈现,并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加强了对真实自我的认知与认同.从对分享报告这一行为析出的意义,对我们深耕“自我呈现”理论的本土适用性、探索技术与自我的关系、考究国人的自我观念等具有重要启示.
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计算宣传”加剧了新冠“信息疫情”中媒介生态的复杂性.本文在人机传播的理论视域下,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交机器人对中国新冠疫苗的议题参与问题,以国际社交平台推特上相关议题的内容为对象,分析其内容特征、形象管理策略以及与人类的互动特征,进而研究社交机器人的参与模式,从而展示其参与“计算宣传”的理念、特征.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的议题参与呈现三大特征,分别是内容的聚焦性与负面性、形象的理性化与中立化以及社交的活跃性与广泛性,在立体化的参与模型中,社交机器人实现了从静态单
“网红城市”已经成为当下文旅传播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将“网红城市”中空间意象的塑造划分为物质空间—认知注意、精神空间—心理联想和关系空间—情感卷入三个阶段,探讨了社交媒体以认知、联想和情感为发力点,增改物质空间、扩充精神空间和拓展关系空间的过程,发现空间意象可以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关系空间实现传播主客体的共建.建议以政府主动配合用户生产内容、加入联想元素、文化纽带为切入点共建空间意象的三个维度.
本文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论述,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技术进步、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对于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进而指出,由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所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介形态、社会功能及业态发展,具有资本驱动的特点,这些都将对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