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日益崛起的“慕课”,对高职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将“慕课”运用于高职教学中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为高职教学创新提供值得探索的途径。
【关键词】“慕课” 互联网 高职教学 教学创新
一、“慕课”的内涵特征
“慕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网络在线教育模式,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线上”,实现教学互动发展。“慕课”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具备有如下特征:
首先,突破时空限制。“慕课”利用了互联网的开放特性,进行灵活的教学改革,不仅突破课堂束缚,更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一种革新。学习者能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自己喜好的教学方式、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喜爱的授课教师,这种学习模式下能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
其次,践行翻转课堂。“慕课”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学习者可以进入网站进行课程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慕课”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内容安排都是围绕着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来,学习内容可以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并且在知识内容上都按板块建构,这样可以按知识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课程考试也是由学习者来决定,这样使学习者实行自主学习。
最后,学习动态灵活。“慕课”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动态灵活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取课程、自主进行学习、阶段性评估测试等整个过程中,这就使学习者由原先的“被迫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任何疑问,可以在线进行提问,都会得到及时解答。
二、“慕课”在高职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慕课”弥补高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高职教学方式是PPT加板书,而忽视了个体的兴趣偏好。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兴趣不强,传统教学方式下学习者往往产生排斥心理。授课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但这又往往顾此失彼,重视了过程而忽视了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这样很难将该课程所需承担的任务延伸至课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更为关键的是,“慕课”网络教学方式非常贴切当代大学生的喜好,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高职教学模式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提升高职学生能力提供服务。利用互联网下“慕课”这种教学模式,学习者往往对课程的学习报以极大的热情,并能积极持久地进行主动学习。
三、借助“慕课”平台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可以借助“慕课”的理念和技术,可以从课程内涵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进行推陈出新。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关的改革创新。
首先,高职院校教学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心实意的参与。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考虑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不是很高,各个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采用“慕课”的这一创新方法教学,就能使更多的学生获益,从而实现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其次,应加快开发高职特色的“慕课”课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然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但毕竟积淀不厚。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总体来说,高职的师资力量很是相对薄弱,并且各个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良莠不齐。例如在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所保障。通过“慕课”形式,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最优教师和课程资源都集中整合在一起,开发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慕课”课程。
最后,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吸引力。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数字化教学的手段,通过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创新的效果等诸多优点。同时也拓展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空间与效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感,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地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的活动,促成“教”和“学”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四、结论
“慕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原先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同时,其公开、免费和大规模的课程教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因此,将“慕课”运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为我们探索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3).
[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3]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
作者简介:谢国萍(1976-),男,汉,江苏丹阳人,任职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金融证券。
【关键词】“慕课” 互联网 高职教学 教学创新
一、“慕课”的内涵特征
“慕课”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网络在线教育模式,将传统的课堂转移到“线上”,实现教学互动发展。“慕课”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具备有如下特征:
首先,突破时空限制。“慕课”利用了互联网的开放特性,进行灵活的教学改革,不仅突破课堂束缚,更是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一种革新。学习者能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自己喜好的教学方式、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自己喜爱的授课教师,这种学习模式下能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
其次,践行翻转课堂。“慕课”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学习者可以进入网站进行课程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慕课”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内容安排都是围绕着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来,学习内容可以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并且在知识内容上都按板块建构,这样可以按知识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课程考试也是由学习者来决定,这样使学习者实行自主学习。
最后,学习动态灵活。“慕课”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动态灵活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取课程、自主进行学习、阶段性评估测试等整个过程中,这就使学习者由原先的“被迫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任何疑问,可以在线进行提问,都会得到及时解答。
二、“慕课”在高职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慕课”弥补高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高职教学方式是PPT加板书,而忽视了个体的兴趣偏好。高职学生本身学习兴趣不强,传统教学方式下学习者往往产生排斥心理。授课老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但这又往往顾此失彼,重视了过程而忽视了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这样很难将该课程所需承担的任务延伸至课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更为关键的是,“慕课”网络教学方式非常贴切当代大学生的喜好,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高职教学模式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
网络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现代化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提升高职学生能力提供服务。利用互联网下“慕课”这种教学模式,学习者往往对课程的学习报以极大的热情,并能积极持久地进行主动学习。
三、借助“慕课”平台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教学可以借助“慕课”的理念和技术,可以从课程内涵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进行推陈出新。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关的改革创新。
首先,高职院校教学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心实意的参与。要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考虑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不是很高,各个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采用“慕课”的这一创新方法教学,就能使更多的学生获益,从而实现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其次,应加快开发高职特色的“慕课”课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然非常注重教师的培养与引进,但毕竟积淀不厚。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总体来说,高职的师资力量很是相对薄弱,并且各个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良莠不齐。例如在一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所保障。通过“慕课”形式,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最优教师和课程资源都集中整合在一起,开发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慕课”课程。
最后,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吸引力。以学习者为中心,借助数字化教学的手段,通过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创新的效果等诸多优点。同时也拓展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空间与效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感,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地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的活动,促成“教”和“学”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四、结论
“慕课”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原先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同时,其公开、免费和大规模的课程教学,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因此,将“慕课”运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为我们探索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3).
[2]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3]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
作者简介:谢国萍(1976-),男,汉,江苏丹阳人,任职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金融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