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资金短缺成为了限制农村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国家日益重视“三农“问题,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日益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方面,村镇银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信贷风险问题频发。基于此,本文结合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深入剖析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迈向市场化、资本化,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银监会已于2006年出台若干政策,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支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放宽了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充分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机构成立各种形式的村镇银行,所以近些年来,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其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增加,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村镇银行的基础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也较为有限,特别是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基于此,本文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出发,介绍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信贷风险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第一,信贷风险较为分散。因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就是为了支持“三农”发展,而农户一般较为分散,而且信贷多以小额贷款为主,贷款本金较少,很少出现逾期不还的损失,难以出现较为严重的风险。
第二,难以抵御大型贷款风险。和大型的国有银行相比,村镇银行长期处于小本经营的状态,其注册资本相对较少,有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为几千万元的量级,这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在面临大额贷款时,难以防控大额贷款所带来的风险,出现风险后甚至有可能影响其日常运营。
第三,贷款合同的签订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村镇银行作为民事主体其开展的工作严格意义上属于民法范畴,特别是村镇银行与借款人所订立的借款合同,合同中的条款将对双方都产生实质性的法律约束。所以村镇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要严格依循相应的法律,具备牢固的法律思维,要尽量谨慎地处理在贷款各流程的有关事项,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法律漏洞而造成的风险。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在于对于各个有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普遍管理,基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实际情况,全面风险应该贯穿于信贷业务的始终与各个环节,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与岗位,当然这需要村镇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在部分村镇银行中,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难以平衡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过于追求业务的扩大、短期业务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风险的掌控;二是仍秉持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信息在上下级传递间不对称、责权划分较为模糊,虽然在内部管控中对职权进行了细化,但也不足以明确彼此间的分工,比如信贷资产部负责承揽业务、管理业务,同时还负责业务风险的审查,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则形同虚设,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当前,村镇银行中对于风险的量化主要依靠信贷员的个人的评判,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以及项目风险的初判等指标,这其中带有信贷员很多的主观结论,无法形成量化的评判结论,直接造成信贷风险难以被有效识别。许多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在评估时基于的是个人的关系网,对贷款人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偿债能力是否有实质性变化来预测风险,但这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当信贷风险发生时,贷款人无力偿还时,村镇银行会对贷款员进行处罚,但这都只是权宜之计,由于缺乏风险的量化管理技术,对于信贷员的责权处罚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3.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由于其业务主要和农业相关,所以既需要懂得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农业生产的有关常识,对农业生产周期性引起的风险要有一定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信贷员才能全方位的管理银行的信贷资金。但村镇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复合型人才队伍显著不足,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农业的人才更是紧缺。一方面,由于人才缺乏,面对大量的业务量,只能降低操作的规范性,无形之中可能增加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重要业务人员的流动,造成人才管理上的困难,若干业务的开展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银行行业内的推广,更加加重村镇银行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
三、解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1.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如前文所述,目前很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对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十分明确。所以村镇银行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一是重点培养全体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根据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中;二是完善组织框架,强化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地位,使得在业务进行中,风险管理部门和各职能机构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制度
基于村镇银行原有的制度体系,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体制,这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明确由风险管理部门主导风险管理工作的职责,并由该部门定时跟踪贷款发放后的贷后情况,对重点客户的特征、贷款投放领域进行监测,并定期分析风险情况,形成分析结果,及时上报;除此之外,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还有赖于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电子设施的应用,逐步實现村镇银行的电子化经营,招募更多懂计算机、懂风险预警的人才,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3.强化村镇银行信贷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金融业务从业人员对队伍的稳定性和建设,对即将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考试、选拔和到岗后的相关技能水平培训,对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道德职业操守教育,增强部门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对市场的分析能力,用法律诉讼等相关法律途径来维护银行的权益。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全面提高村镇银行信贷部门及整体的素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银行关键的发展因素。本文叙述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提高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就应该加强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适应政府的相关要求,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将资本充足率作为核心监管指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村镇银行信贷队伍建设。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有利于经济体经营的安全,还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王奕. 浅谈“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金融,2016,(11):18-20.
[2]马铭泽. 从贷款角度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类型和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33+35.
[3]程海彦. 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 河北金融,2012,(06):40-42.
[4]袁亮. 浅议商业银行对钢铁行业融资的主要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J]. 金融经济,2009,(20):131-132.
[5]庞昌芸,张跃芳.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透析美国次贷危机得到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0):88.
[6]庞昌芸,张跃芳.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透析美国次贷危机得到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0):88.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壮大,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迈向市场化、资本化,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银监会已于2006年出台若干政策,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支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设立,放宽了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充分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机构成立各种形式的村镇银行,所以近些年来,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其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增加,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村镇银行的基础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也较为有限,特别是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基于此,本文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出发,介绍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信贷风险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第一,信贷风险较为分散。因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就是为了支持“三农”发展,而农户一般较为分散,而且信贷多以小额贷款为主,贷款本金较少,很少出现逾期不还的损失,难以出现较为严重的风险。
第二,难以抵御大型贷款风险。和大型的国有银行相比,村镇银行长期处于小本经营的状态,其注册资本相对较少,有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为几千万元的量级,这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在面临大额贷款时,难以防控大额贷款所带来的风险,出现风险后甚至有可能影响其日常运营。
第三,贷款合同的签订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村镇银行作为民事主体其开展的工作严格意义上属于民法范畴,特别是村镇银行与借款人所订立的借款合同,合同中的条款将对双方都产生实质性的法律约束。所以村镇银行在信贷工作中要严格依循相应的法律,具备牢固的法律思维,要尽量谨慎地处理在贷款各流程的有关事项,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法律漏洞而造成的风险。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在于对于各个有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进行普遍管理,基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实际情况,全面风险应该贯穿于信贷业务的始终与各个环节,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与岗位,当然这需要村镇银行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在部分村镇银行中,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难以平衡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过于追求业务的扩大、短期业务的增长,而忽略了业务风险的掌控;二是仍秉持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信息在上下级传递间不对称、责权划分较为模糊,虽然在内部管控中对职权进行了细化,但也不足以明确彼此间的分工,比如信贷资产部负责承揽业务、管理业务,同时还负责业务风险的审查,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则形同虚设,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风险量化管理技术落后
当前,村镇银行中对于风险的量化主要依靠信贷员的个人的评判,包括对企业信用等级以及项目风险的初判等指标,这其中带有信贷员很多的主观结论,无法形成量化的评判结论,直接造成信贷风险难以被有效识别。许多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在评估时基于的是个人的关系网,对贷款人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偿债能力是否有实质性变化来预测风险,但这显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当信贷风险发生时,贷款人无力偿还时,村镇银行会对贷款员进行处罚,但这都只是权宜之计,由于缺乏风险的量化管理技术,对于信贷员的责权处罚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3.专业人才队伍不足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由于其业务主要和农业相关,所以既需要懂得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农业生产的有关常识,对农业生产周期性引起的风险要有一定的认识。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信贷员才能全方位的管理银行的信贷资金。但村镇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复合型人才队伍显著不足,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农业的人才更是紧缺。一方面,由于人才缺乏,面对大量的业务量,只能降低操作的规范性,无形之中可能增加业务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重要业务人员的流动,造成人才管理上的困难,若干业务的开展遇到很大的阻力,而且伴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银行行业内的推广,更加加重村镇银行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
三、解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防范措施
1.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如前文所述,目前很多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对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没有十分明确。所以村镇银行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一是重点培养全体员工风险管理意识,根据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中;二是完善组织框架,强化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地位,使得在业务进行中,风险管理部门和各职能机构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制度
基于村镇银行原有的制度体系,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体制,这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明确由风险管理部门主导风险管理工作的职责,并由该部门定时跟踪贷款发放后的贷后情况,对重点客户的特征、贷款投放领域进行监测,并定期分析风险情况,形成分析结果,及时上报;除此之外,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还有赖于软硬件设施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大电子设施的应用,逐步實现村镇银行的电子化经营,招募更多懂计算机、懂风险预警的人才,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3.强化村镇银行信贷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村镇银行金融业务从业人员对队伍的稳定性和建设,对即将上岗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考试、选拔和到岗后的相关技能水平培训,对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道德职业操守教育,增强部门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对市场的分析能力,用法律诉讼等相关法律途径来维护银行的权益。增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全面提高村镇银行信贷部门及整体的素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银行关键的发展因素。本文叙述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提高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就应该加强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实行全面风险管理,适应政府的相关要求,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将资本充足率作为核心监管指标,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村镇银行信贷队伍建设。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有利于经济体经营的安全,还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王奕. 浅谈“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金融,2016,(11):18-20.
[2]马铭泽. 从贷款角度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类型和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1):33+35.
[3]程海彦. 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 河北金融,2012,(06):40-42.
[4]袁亮. 浅议商业银行对钢铁行业融资的主要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J]. 金融经济,2009,(20):131-132.
[5]庞昌芸,张跃芳.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透析美国次贷危机得到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0):88.
[6]庞昌芸,张跃芳.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透析美国次贷危机得到的启示[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