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顺应论中语境的相关因素、语言结构、动态性和诗人意识的凸显四个方面理论为艾略特的成名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全新诠释提供了基础,表明诗歌中对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及情感的抒发是对语言独特选择运用的结果。
关键词:《情歌》 语用顺应论 语境相关因素 语言结构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以下简称《情歌》)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之一,发表于1915年,全诗共131行,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是一位生活于上流社会的中年知识分子,虽然社会地位优越,却精神空虚、困惑。他人过中年,却依然独身;渴望爱情,却对身边的女性望而却步;意欲表白,却担心遭到拒绝。于是这首求爱的情歌不知道该如何,更不知该向谁唱。学者们称它是一首“不关情的情歌”或“情歌的悖论”。
诗歌创作本身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和运用,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斟酌是研究诗歌的基础。笔者将以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根据,结合《情歌》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情歌》。语用顺应论(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维氏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种顺应过程,要考察语言的顺应性,需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分析讨论:语境相关因素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一、对语境相关因素的顺应
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可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其中的焦点是语言使用者,即话语发出者和话语解释者,在文学作品中,说话人也可能成为自己的听话人。《情歌》中包含着完整的交际语境,主要的话语发出者即说话人是普鲁弗洛克,整首诗看似是他的一篇独白,实则有话语解释者即听话人存在的,他可能是普鲁弗洛克的朋友,可能是诗歌的读者,甚至可能是普鲁弗洛克本人。诗人描述了这样一个交际语境:“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 从语境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诗文中描述了一个病态,肮脏,死气沉沉的物质世界:时间定格在傍晚(evening),所处的位置是半清冷的街和下等旅馆(half-deserted streets with one-night cheap hotels)。其次,社交世界具体为社交场合(go and make a visit),即要参加聚会。为了刻画参加聚会的主人公的状态,诗人选择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街连着街,好像一场讨厌的争议,带着阴险的意图,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唉,不要问,‘那是什么?’让我们快点去做客。”在普鲁弗洛克看来,身边的一切都带着阴险的意图。以这样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他心理是不自信、不健康的,甚至像身边的环境一样病态。诗人描写的环境和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都是顺应语境选择的结果。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主要讨论的是从多方面,特别是话语建构成分上对语言做出选择,如对词汇、句子、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的选择。就《情歌》而言,笔者着重关注的是对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的选择。在命题及超句结构方面,《情歌》也有所体现,如在诗歌的第49至69行,诗人在描述普鲁弗洛克要表白的对象时,用到了这样一个命题:因为我已经熟悉了她们,熟悉了她们所有的人。紧接着普鲁弗洛克就证明了这一命题为真:首先,谈话的主题是谈论米开朗基罗,附庸风雅。其次她们的生活习惯是喝喝咖啡,跳跳舞,无所事事。她们对男性的评判标准是公式化的眼光看人,以貌取人。再者,她们为人们所熟悉的穿着是光鲜亮丽,珠光宝气,身体芬芳,袒露的胳膊皮肤白皙却毛茸茸的。
诗人从普鲁弗洛克的角度出发,选择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刻画上流社会的那些女性,普鲁弗洛克对自己的表白对象是如此熟悉,熟悉她们的谈话主题,生活习惯,审美标准。这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差距,使“她们”所谓的完美在普鲁弗洛克心中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一群“她们”,普鲁弗洛克宁愿选择孤独倚在窗口,默默地抽烟。诗人这样的选择可谓一箭双雕,既完成了对当时上流社会女性的刻画,又回答了为什么普鲁弗洛克总是犹豫不决。
三、动态顺应
顺应论的动态性讨论的是语境关系顺应性和语言结构顺应的动态性问题。从《情歌》中意义生成的动态过程看,所有的交际语境都是以普鲁弗洛克的活动时间为原材料,以语言结构为载体,完成了五个交际语境的变换:语境一(发出邀请,自信满满,L1—L12)→过渡行(L13—L14)→语境二(心中渴望,门外徘徊,L15—L34)→过渡行(L35—L36)→语境三(望而却步,犹豫不决,L37—L72)→过渡行(L73—L74)→语境四(再三权衡,担心后果,L75—L119)→过渡行(L120—L121)→语境五(幻想破灭,最终放弃,L122—L131)。
首先,这种语境与过渡段交叉出现的语言结构使这首长诗浑然一体,既兼顾到整体结构的一致又体现了语境间的自由轮换,随之动态变化的有交际者选择的话语内容、对象、方式和认知心理状态。其次,整首诗歌讲述的是普鲁弗洛克求爱表白的事件,并由此设定了相关的表意框架,诗人顺应选择的言语形式却灵活多变,包含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神经质的自我反问和言之凿凿的陈述性命题,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反宗教的情愫。再者,诗人使用的种种策略是要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即投射出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犹豫,纵有千千情愫,却爱在心口难开。
四、结语
《情歌》作为艾略特的成名作之一,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一直吸引着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而后者总是希望能从更多、更丰富、更与众不同的角度探寻诗歌表达的实质,本文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笔者以语用顺应为理论基础,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四个方面展开对《情歌》的分析,阐释了诗人艾略特如何从交际语境入手,动态选择语言结构来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而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情歌》就像艾略特给普鲁弗洛克画的一幅性格素描,目的是把他犹豫、神经质、怯懦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进而将他塑造成一个当时社会现实中孤独空虚,了无生气的群体的代表,与当时充满荒芜感的社会环境相呼应。语言与语言的使用本就密不可分,诗歌是凝炼的语言形式,与语用学理论的结合不仅给语言学理论增添了详实可信的语料,更使经典的诗文得到了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姚本标.情歌的悖论——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诗艺[J].广西师院学报, 2002(3):64-68.
[2]查良铮.英国现代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关键词:《情歌》 语用顺应论 语境相关因素 语言结构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以下简称《情歌》)是艾略特的成名作之一,发表于1915年,全诗共131行,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是一位生活于上流社会的中年知识分子,虽然社会地位优越,却精神空虚、困惑。他人过中年,却依然独身;渴望爱情,却对身边的女性望而却步;意欲表白,却担心遭到拒绝。于是这首求爱的情歌不知道该如何,更不知该向谁唱。学者们称它是一首“不关情的情歌”或“情歌的悖论”。
诗歌创作本身是对语言的艺术加工和运用,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斟酌是研究诗歌的基础。笔者将以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根据,结合《情歌》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情歌》。语用顺应论(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维氏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种顺应过程,要考察语言的顺应性,需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分析讨论:语境相关因素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一、对语境相关因素的顺应
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境可划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其中的焦点是语言使用者,即话语发出者和话语解释者,在文学作品中,说话人也可能成为自己的听话人。《情歌》中包含着完整的交际语境,主要的话语发出者即说话人是普鲁弗洛克,整首诗看似是他的一篇独白,实则有话语解释者即听话人存在的,他可能是普鲁弗洛克的朋友,可能是诗歌的读者,甚至可能是普鲁弗洛克本人。诗人描述了这样一个交际语境:“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 从语境构成因素的角度来看,诗文中描述了一个病态,肮脏,死气沉沉的物质世界:时间定格在傍晚(evening),所处的位置是半清冷的街和下等旅馆(half-deserted streets with one-night cheap hotels)。其次,社交世界具体为社交场合(go and make a visit),即要参加聚会。为了刻画参加聚会的主人公的状态,诗人选择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衬托人物:“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街连着街,好像一场讨厌的争议,带着阴险的意图,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唉,不要问,‘那是什么?’让我们快点去做客。”在普鲁弗洛克看来,身边的一切都带着阴险的意图。以这样的眼光看待身边事物的他心理是不自信、不健康的,甚至像身边的环境一样病态。诗人描写的环境和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都是顺应语境选择的结果。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主要讨论的是从多方面,特别是话语建构成分上对语言做出选择,如对词汇、句子、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的选择。就《情歌》而言,笔者着重关注的是对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的选择。在命题及超句结构方面,《情歌》也有所体现,如在诗歌的第49至69行,诗人在描述普鲁弗洛克要表白的对象时,用到了这样一个命题:因为我已经熟悉了她们,熟悉了她们所有的人。紧接着普鲁弗洛克就证明了这一命题为真:首先,谈话的主题是谈论米开朗基罗,附庸风雅。其次她们的生活习惯是喝喝咖啡,跳跳舞,无所事事。她们对男性的评判标准是公式化的眼光看人,以貌取人。再者,她们为人们所熟悉的穿着是光鲜亮丽,珠光宝气,身体芬芳,袒露的胳膊皮肤白皙却毛茸茸的。
诗人从普鲁弗洛克的角度出发,选择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刻画上流社会的那些女性,普鲁弗洛克对自己的表白对象是如此熟悉,熟悉她们的谈话主题,生活习惯,审美标准。这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差距,使“她们”所谓的完美在普鲁弗洛克心中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一群“她们”,普鲁弗洛克宁愿选择孤独倚在窗口,默默地抽烟。诗人这样的选择可谓一箭双雕,既完成了对当时上流社会女性的刻画,又回答了为什么普鲁弗洛克总是犹豫不决。
三、动态顺应
顺应论的动态性讨论的是语境关系顺应性和语言结构顺应的动态性问题。从《情歌》中意义生成的动态过程看,所有的交际语境都是以普鲁弗洛克的活动时间为原材料,以语言结构为载体,完成了五个交际语境的变换:语境一(发出邀请,自信满满,L1—L12)→过渡行(L13—L14)→语境二(心中渴望,门外徘徊,L15—L34)→过渡行(L35—L36)→语境三(望而却步,犹豫不决,L37—L72)→过渡行(L73—L74)→语境四(再三权衡,担心后果,L75—L119)→过渡行(L120—L121)→语境五(幻想破灭,最终放弃,L122—L131)。
首先,这种语境与过渡段交叉出现的语言结构使这首长诗浑然一体,既兼顾到整体结构的一致又体现了语境间的自由轮换,随之动态变化的有交际者选择的话语内容、对象、方式和认知心理状态。其次,整首诗歌讲述的是普鲁弗洛克求爱表白的事件,并由此设定了相关的表意框架,诗人顺应选择的言语形式却灵活多变,包含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神经质的自我反问和言之凿凿的陈述性命题,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反宗教的情愫。再者,诗人使用的种种策略是要在意义生成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即投射出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犹豫,纵有千千情愫,却爱在心口难开。
四、结语
《情歌》作为艾略特的成名作之一,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一直吸引着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而后者总是希望能从更多、更丰富、更与众不同的角度探寻诗歌表达的实质,本文就是这样的一次尝试。笔者以语用顺应为理论基础,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四个方面展开对《情歌》的分析,阐释了诗人艾略特如何从交际语境入手,动态选择语言结构来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进而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情歌》就像艾略特给普鲁弗洛克画的一幅性格素描,目的是把他犹豫、神经质、怯懦的一面展现给读者,进而将他塑造成一个当时社会现实中孤独空虚,了无生气的群体的代表,与当时充满荒芜感的社会环境相呼应。语言与语言的使用本就密不可分,诗歌是凝炼的语言形式,与语用学理论的结合不仅给语言学理论增添了详实可信的语料,更使经典的诗文得到了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姚本标.情歌的悖论——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诗艺[J].广西师院学报, 2002(3):64-68.
[2]查良铮.英国现代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