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总体构想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zhao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的时间学因素是不容忽视和亟待探究的。遗憾的是,当下学术理论界关于思政课教学时间学方面的研究却着墨不多,成果屈指可数。时间学是一门既有工具价值又有目的价值的科学。为了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必要另辟蹊径,以时间学为维度,多措并举,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一预设目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效益,锻造主体时间人格,提升主体时间境界
  将提高教学时间效益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的具有多层面的依据。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思政课“05方案”实施背景下,如何解决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时间效益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不可回避且日益凸显的一大难题。所谓教学时间效益是指师生通过单位时间的教学活动所获得的身心发展成果与师生耗费于教学活动的时间之比。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所以踯躅不前,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偏离了这一主题和轴心,陷于片面追求表面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泥淖。在客观情势的逼迫和理论逻辑与教学实践的双重呼唤之下,围绕着教学时间效益轴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不仅是不可避免,而且是刻不容缓。二是思政课教学效益欠佳和无形损耗,妨碍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背离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初衷。这首先表现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有效的专注学习时间严重不足。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用同步教学方式有很大关联。在这种方式下,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由几十个年龄和文化程度基本相近的学生组成的学习班,按统一的要求和规格同时进行教学,快而多地使成批的人同时学到一定的文化和技术,并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同步教学方式最核心特征就是“同步”,也就是要求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里,用同一个速度,同时学完教师规定的同一个学习内容。[1]实践证明,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只要没有根本性的摆脱“同步”的时间结构特征,就不可能使教学效益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因为同步教学方式存在一个“硬伤”———搞“一刀切”,没有真正彻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没有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生理特点、个性心理素质、经验、知识、技能、认识水平和行为习惯以及不同学生理解相同学习内容的速度和深度的不同。加之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思政课堂学生到课率、听课率和抬头率低,学生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情绪倦怠等现象随处可见,导致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并有成功体验的专注学习时间损耗严重。其次,由于缺乏科学时间观的有效指导,大学生闲暇活动功能层次总体水平偏低。其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消解和冲抵作用不容小觑。现实中“5+2﹤7”即5天工作日期间教育的效果被学生在双休日所接受的负面影响而消解、冲抵的现象并不少见。三是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是教学时间学网络结构中是一个重要的“纽结”,是从各个侧面具体探讨教学时间问题的总纲,探讨思政课教学时间的每一个具体问题,诸如教学时间结构与功能、教学时间密度、教学时间节奏、教学时序、教学时机、教学时间管理与时间教育等等,都可在教学时间效益这个总纲之下展开。[2]四是《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把“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列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之中。提高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符合上述文件精神。
  教学时间是人发展的特定载体,在教学改革的设计中将时间因素抛诸脑后是不可思议和极端错误的。时间学不仅是我们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思政课教学实际问题的认识工具,具有工具价值,而且从更深层次上看,时间本来就与教学改革的主体包括教师与学生等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时间同样与教学改革须臾不可分离,在设定教学改革目的时,决不可仅仅将时间学当做工具使用,还应着力发掘被遮蔽了的、容易忽视的目的性的价值,使时间学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总体目标中。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唯有师生都能够从中分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改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因此,从时间学维度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强调提高教学时间效益,更要把锻造主体时间人格,提升主体时间境界作为教改的目标价值取向。
  把锻造主体时间人格,提升主体时间境界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的,依据在于:首先,作为人类发展的特定空间,时间是人的存在方式,它不仅是基本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时间给每个人以相同的机会,但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看待时间的价值、管理和规划时间却是各不相同的,进而每个人自我发展以及对社会贡献的程度大小也迥然不同。通览古今中外杰出的历史人物,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是时间运筹和利用的高手,都具有崇高的时间人格和时间境界。其次,要提高教学时间效益,单凭加强外部控制和技术性分析,还是不能奏效的。只有提高师生的时间素质,健全其时间人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谓时间人格是指时间语境下的人格特征和个体差异,它是个体对时间情境稳定的适应倾向及能力特征。换言之,个体在对待时间的态度、看待时间的价值以及管理和规划时间的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时间人格表现在不同个体的时间洞察力?、时间定向?、时间管理?、准时性、拖延性、多重性、时间紧迫感、钟表时间意识、节奏感、时间遵从、时间动机等方面。[3]所谓时间境界,是人在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对于时间的觉解和把握程度的不同所形成时间学语境下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从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五个层次:实时态(人基本上处于自发的状态)、载时态(人基本上处于自觉的状态)、顺时态(人基本上处于自律之中)、超时态(人基本上处于自觉实践之中)、无时态(人摆脱了时间的奴役,处于自由状态)。人生的意义在于对时间的超越,人的生活时间态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时态之境。[4]人生在世,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必须不断地从实时态、载时态、顺时态向超时态跨越和升华,达到无时态的最高境界。这种无时态的最高境界,质言之就是人支配时间的理想彼岸。时间境界的提升对于个人的事业、成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纳入基于时间学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中,激发主体对崇高、深邃、丰盈、健全、跃动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时间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不断超越当下,追寻未来,拓展生命的宽度、深度和厚度,实现心灵自由和行动自由,对于发掘教改主体的潜能、增强改革的活力和动力,以及主体成就感、愉悦感大有裨益。
  二现实路径:着力增强教师时间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以时间学去观照和拷问当下的思政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制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时间学因素。这突出地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时间的认识基本上尚处于感性的阶段,其教学时间行为基本上仍处于自在阶段。虽然时间并非陌生字眼,但真正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时间学的教师寥寥无几。时间学及其分支科学的发展成果,为人们认识时间、调遣时间、利用时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科学方法。尤其是教育时间学所提出的一系列科学范畴,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解释框架和认识工具。然而,对时间学闻所未闻或将其束之高阁、弃而不用者并不是少数。主动地去系统学习、深刻把握和自觉应用时间学和教育时间学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的教师鲜见。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未能深入把握科学的时间学原理和时间运筹利用的规律,更谈不上实际运用。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时间观的学习研究和有效实践,不少高校思政课教师时间素质从总体上来说是不高的。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时间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时间结构比例失衡,实践教学时间没有可靠保障;教学时间结构松散,授课随意性大,语言冗长啰嗦,东拉西扯,程序紊乱;教师利用最佳时间解决重难点的意识欠缺,舍本逐末,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以致南辕北辙、事半功倍、得不偿失;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独霸性、垄断性突出,一味讲授和灌输,不知道运用留白艺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教学时间使用上主客体二分性特征明显,学生主体地位被遮蔽,主体交互性严重缺乏,一些教师关于“启发”、“互动”的解读依然停留在简单呆板的师问生答的低层次上;教学时间结构死板僵化,缺乏弹性与活力;知识传授时间过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方面的时间投入不足;教学时间结构的封闭性特征突出,课堂教学时间总体上得到相当的重视,但是课外时间在一些教师那里已演变成为纯粹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对学生课余生活境况漠不关心,师生之间的交往几乎断绝,深度交流、交心、交融几乎绝迹;学期教学时间分配存在着前紧后松、教学进度的时间安排仅凭个人经验、缺乏科学论证和民主协商等。二是教师对于教育时机的捕获和利用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教育时机实施教学。三是教学时间密度不恰当。教学信息量失度,松弛失当,难易度把握不准,或者教学时间紧张程度过高,教学内容信息量过多、难度太大,学生难以消化;或者教学时间紧张程度过低,教学内容信息量过少、难度太小,学生难以吃饱。四是教学时间节奏过于单调,线性特征明显,缺乏停顿、回复、起伏,吸引力、和谐感和立体感不强。五是教学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形式落伍,缺乏时尚感,师生代沟过大。六是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几近空白。七是教学时序过于刻板,过多地强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缺乏必要的跳跃性和针对性。八是时间管理能力亟待提高。九是对学生的时间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所列问题表明,不少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时间的认识总体上尚处于感性的阶段,其教学时间行为基本上仍处于自在阶段,问题的症结在于对教学时间效益问题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措施不力、管理督查缺失。应当注意的是,教学时间效益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轴心。为了遏制和消除时间学因素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的负面影响,必须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正确方法,采取相应的时间学对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时间的主体,都需要强化自身素质。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全力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时间能力素质,推动其对教学时间的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促进其教学时间行为从自在向自为的层次跨越,实现教学时间效益的最大化,是当下广大思政课教师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着力增强教师时间素质。一要扬弃同步教学方式,推行异步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异步化。二要自觉优化教学时间结构,提升教学时间功能水平。三要适当提高教学时间密度,增加教学信息量,实现时间杠杆效益的最大化。四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教育时机实施教学。五要科学调控教学时间节奏,增强教学吸引力、和谐感和立体感。六要增强教学时尚感,缩短或弭平师生代沟。七要及早对大学生实施闲暇教育等。
  三基本方略: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管理
  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时间管理,就是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昼夜、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律,根据人体活动节律和大脑工作规律,通过计划、监控、评价、反馈等管理手段,科学高效地利用思政课教学时间,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时间效益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时间上保证师生身心闲适和个性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首先,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充电”,更新知识内容,尽早掌握有关时间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要自觉整合应用历代时间管理理论于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二要主动掌握具体的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譬如时间管理坐标体系四象限法、80/20原则、时间管理ABC法、麦肯锡30秒电梯理论方法原则、莫法特休息法、时间管理倒计时法、21天行为习惯养成法等。三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注意时间管理的人本性和弹性,既要防止对时间学理论和原理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又要防止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四要了解有关人的生命节律的知识,善于把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需要有深度思考和创造性的工作安排在最佳时段,把对思维力和注意力要求不高的事情安排在精神状态欠佳的时段。其次,各高校党政领导要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思政课学分、学时,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坚决遏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受到挤占和压缩的现象。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思政课教学时间。再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情况相关时间性要求进行认真深入细致检查。应当说,教育部2011年1月颁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蕴含着一些时间性要求,倘若认真对照加以贯彻执行,思政课建设现状势必大有改观。譬如其中一级指标“组织管理”中的二级指标“工作机制”中包含有“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学期分别到堂听课2次以上,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在二级指标“实践教学”中包含着“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等三级指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派出的专家组成员在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情况检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看上报的数据,还应深入教学第一线,认真倾听师生的呼声,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要坚决去除检查评估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弊病。同时,还要对思政课教学的检查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时间学含量。譬如在制定本地指标体系时可增加教研室活动的次数、实践教学时数的落实情况等指标。
  四必要条件:大力营造蕴涵科学时间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时间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遗憾的是,不少高校对此并没有在思想认识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加以推进。一些高校教职员工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消极懈怠,得过且过,计划性差,作风飘浮,急功近利,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上下班不按时,开、离会不守时,工作时间精力不集中,贪图享乐,虚度时光,学生迟到、旷课、早退、不认真听课等不良现象比比皆是。严峻的现实内在地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时间观的相互关系。须知,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统领科学时间观,科学发展观隐含着科学时间观。没有科学发展观,科学时间观就失去了实质内容和价值旨归。另一方面,科学时间观支撑着科学发展观。没有科学时间观的实践,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无意识的状况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的政治问题,只需要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就可以不计成本,无疑是不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全面持续可协调的发展,就必然要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积极宣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以科学的时间节约观、时间管理观、时间分配观、时间运筹观、时机观、时间效益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时间观。为此,一要建立健全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体制机制。二要采用多种教育渠道和载体,通过专家辅导、团体训练、榜样示范、言传身教、加强考勤、奖优罚劣等途径,提升师生的时间素质和能力。三要着力培育和发展时间文化,特别是卓越质量文化和效益文化。一句话,要加快形成“惜时、守时、省时、及时、适时、用时”的浓郁的科学时间文化氛围。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时间学的思想精髓,因时制宜,与时偕行,讲求时效,使思政课成为滋养学生灵魂头脑的“心灵鸡汤”,成为穿透学生思想迷雾的“精神阳光”,成为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智慧锦囊”的目标愿景,绝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陈义兵.有效课堂教学的时间视角与技术支持—基于网络的异步教学支持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陈娟,等.时间人格的结构与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 2011,06.
  [4]汪天文.时间理解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43-554.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青春期前睾丸扭转对青春期睾丸发育的影响.方法:对 50 .只青春期前大鼠,手术制造单侧睾丸扭转720°模型.在它们进入青春期时,采取两侧睾丸组织分别予以常规切片染色、病理分析.结
目的:研究胚胎脊髓移植同时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观察其是否能够促进半切洞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方法:将成年大鼠分为三组,A组: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组.B组:脊髓半切洞损
目的:研制可延伸的小儿股骨假体,探讨其在小儿骨肉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制作了可延伸的股骨假体,通过临床应用,予以验证。结果:临床成功应用于1例小儿股骨肉瘤.术后随访30月
目的:为了解颈内静脉结扎对颅内组织器官的影响及其时间和范围,探索颈内静脉结扎后并发症发生的机理,从而指导颈内静脉结扎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设立
目的:探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和时机.方法;全组 32例.手术年龄最小 3个月. ≤ 6个月14例,>6个月18例.行单纯神经周围粘连松解术13例,神经移位移植术19例.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87.5%,神经粘连松解术
目的:硬脊膜内皮样囊肿及囊性脊柱裂术后纤维疤痕粘连可造成继发性脊髓栓系,使得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症状.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囊性脊柱裂修补术后 18例,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