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及运动技能的掌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阳光体育 问题分析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6年12月20日下达《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阳光体育运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等方面的论文。
(2)问卷调查法
10所职业院校中1~3年级中随机抽取1~2年级各40人,三年级20人,共计100名,调查问卷按1∶1的男女比例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回收率98.8%。
(3)数理统计法
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13.0对问卷调查表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
二、结果与分析
1.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里有89.54%的同学对阳光体育运动不太了解或不知道,非常了解的只占10.47%。《决定》明确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而目前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情况让人担忧,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
2.高职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3~4天,每天锻练一小时的学生最多为46.51%;其次是1~2天,占37.2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7天的有3.49%;1.1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
《决定》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而目前,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5次以上的学生只有15.12%。调查数据表明: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男生占10.41%,女生占4.69%。达不到《决定》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缺少健身意识;二是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不足,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需求。有效的办法是在加强组织管理和力争改善场地、设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场馆设施潜力,加强管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提高自主锻炼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余暇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必要时可以参加社会体育团体、组织和活动从而弥补学校校内运动场地、器材、师资和运动项目的不足。从多种渠道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使学生回到阳光下,回到体育场。
3.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课外体育的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高职学生有着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对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在所有动机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81.40%,满足兴趣爱好需要为58.14%,调节情绪、缓冲压力需要为30.23%,提高运动水平需要为29.07%;在一年级学生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81.58%,满足兴趣爱好需要为63.16%,提高运动水平需要为26.32%,通过体育达标需要为26.32%;在二年级学生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82.76%,满足兴趣爱好需要为62.07%,调节情绪、丰富课外生活需要为34.48%,缓冲压力需要为31.03%;在三年级学生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78.95%,调节情绪、缓冲压力需要为47.37%,提高运动水平需要为36.84%,人际交往需要为36.84%。研究表明:增进健康已成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的首要选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另外,由于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为数不少的学生把通过体育考试作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尤以一年级的女生居多,占26.32%,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体育课的应试教育影响。
4.影响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调查发现:影响江西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场地设施不足”,其次是“缺乏组织管理”,排在第三的是“缺乏指导”,第四的是“没有掌握方法”。通过对比发现,男女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大致相同。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场地器材不足,与其他学者在类似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于高校扩招规模的现状如不能及时改变将影响高校办学质量。没有养成锻炼习惯是另一个应引起足够重视的因素(占33.72%)。可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帮助学生(尤其是女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健身习惯。此外,网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消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参与,造成预期愿望与实际行动间的差异。每周安排固定的活动时间和专门辅导。改变传统的竞技化比赛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多开展即使没有体育特长也可参与的大众化、趣味性比赛、军事体育训练等。
调查还发现:14.29%的人认为学校体育教师的人数不足也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调查我省高职院校师生的比例为1∶1089,大大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按120~15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的要求。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配备。
5.高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
衡量学生运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其是否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按照《决定》要求: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式不容乐观,71.84%的学生只能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男、女生运动能力的掌握普遍偏低。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高职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的程度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应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其次是满足兴趣爱好需要。
3.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场地设施不足、缺乏组织管理、没有经济支持和没有掌握方法等。
4.学校校内运动场地、器材、师资和运动项目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红福,张宏成等.影响大学生自主体育活动因素与推进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28.
[2]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6,7:86-87.
[3]孙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11:69-70.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阳光体育 问题分析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6年12月20日下达《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阳光体育运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等方面的论文。
(2)问卷调查法
10所职业院校中1~3年级中随机抽取1~2年级各40人,三年级20人,共计100名,调查问卷按1∶1的男女比例共发放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回收率98.8%。
(3)数理统计法
运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13.0对问卷调查表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
二、结果与分析
1.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里有89.54%的同学对阳光体育运动不太了解或不知道,非常了解的只占10.47%。《决定》明确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而目前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情况让人担忧,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
2.高职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3~4天,每天锻练一小时的学生最多为46.51%;其次是1~2天,占37.2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7天的有3.49%;1.16%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活动。
《决定》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而目前,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5次以上的学生只有15.12%。调查数据表明: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男生占10.41%,女生占4.69%。达不到《决定》要求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缺少健身意识;二是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不足,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需求。有效的办法是在加强组织管理和力争改善场地、设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场馆设施潜力,加强管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提高自主锻炼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余暇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育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锻炼,必要时可以参加社会体育团体、组织和活动从而弥补学校校内运动场地、器材、师资和运动项目的不足。从多种渠道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使学生回到阳光下,回到体育场。
3.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课外体育的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高职学生有着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对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在所有动机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81.40%,满足兴趣爱好需要为58.14%,调节情绪、缓冲压力需要为30.23%,提高运动水平需要为29.07%;在一年级学生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81.58%,满足兴趣爱好需要为63.16%,提高运动水平需要为26.32%,通过体育达标需要为26.32%;在二年级学生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82.76%,满足兴趣爱好需要为62.07%,调节情绪、丰富课外生活需要为34.48%,缓冲压力需要为31.03%;在三年级学生中排在前四位的是:增进健康需要为78.95%,调节情绪、缓冲压力需要为47.37%,提高运动水平需要为36.84%,人际交往需要为36.84%。研究表明:增进健康已成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的首要选择,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另外,由于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为数不少的学生把通过体育考试作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尤以一年级的女生居多,占26.32%,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体育课的应试教育影响。
4.影响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调查发现:影响江西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场地设施不足”,其次是“缺乏组织管理”,排在第三的是“缺乏指导”,第四的是“没有掌握方法”。通过对比发现,男女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大致相同。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场地器材不足,与其他学者在类似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于高校扩招规模的现状如不能及时改变将影响高校办学质量。没有养成锻炼习惯是另一个应引起足够重视的因素(占33.72%)。可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帮助学生(尤其是女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健身习惯。此外,网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消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参与,造成预期愿望与实际行动间的差异。每周安排固定的活动时间和专门辅导。改变传统的竞技化比赛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多开展即使没有体育特长也可参与的大众化、趣味性比赛、军事体育训练等。
调查还发现:14.29%的人认为学校体育教师的人数不足也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调查我省高职院校师生的比例为1∶1089,大大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按120~15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的要求。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配备。
5.高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
衡量学生运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其是否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按照《决定》要求: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式不容乐观,71.84%的学生只能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男、女生运动能力的掌握普遍偏低。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高职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的程度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应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主要动机是增进健康,其次是满足兴趣爱好需要。
3.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场地设施不足、缺乏组织管理、没有经济支持和没有掌握方法等。
4.学校校内运动场地、器材、师资和运动项目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红福,张宏成等.影响大学生自主体育活动因素与推进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28.
[2]张玉凤.广东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6,7:86-87.
[3]孙琦.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11:69-70.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