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小说与影视作品相互改编的审美关联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uojing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当代许多小说被抢占IP,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得以大行其道。文学作品中坚实的故事基础、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刻的思想內涵等为电影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电影以镜头语言讲述故事也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从一种美学形态转换到另一种美学形态,这说明文学与电影尽管外在形态不同,但二者存在某些共通性。本文以《我的父亲母亲》的双重改编为例,对文学小说与电影相互改编的审美关联加以探析。
  【关键词】:文学小说;影视作品;改编;《我的父亲母亲》;《纪念》
  前言
  虽然每种艺术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艺术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电影与小说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它们在叙事手法、叙事策略上具有相似性。“电影的改编对象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个个性是指被改编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被改编的条件。”[1] 所以,从小说《纪念》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再到小说《我的父亲母亲》,三者的相互改编正是基于小说与电影本身的审美关联。
  一、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性
  电影和文学都是以塑造艺术形象为基础来反映生活的。小说通过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文字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勾勒故事场景,使读者通过阅读在脑海中形成想象画面。电影创作者则通过镜头的景别变化、360度转拍等技术,将具体形象更加真实地呈现出来。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在1999年根据鲍十小说《纪念》改编而成。导演摒弃了对“骆长余”身世的诸多描写,对其童年求学及心理描写进行删减,将其声音(读书声)赋予了新的意义。母亲喜欢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父亲洪亮的读书声,而是象征着乡村妇女、孩子对于文化教育的渴求。父亲用教育的声音补足了母亲年轻时接受教育的缺位。
  鲍十在小说《纪念》中,通过白描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多角度来展现人物,从侧面描写人物特征,使人物具有立体性和个体性,这有利于银幕形象的塑造。对比来看,电影将母亲的形象作为塑造的重点,其他人物均属次要位置。母亲对父亲的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季之后,像一朵迎春花一样绽放。一个在乡间小路上奔跑的母亲,也正是那个执着追求爱情的“招娣”。最终,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则根据电影进行再次改编,较之原版《纪念》已有了相当的变化,对各个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主次更加分明。
  二、情节结构具有故事性
  电影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更好的为观众讲述故事,电影的叙事功能要求电影剧本本身要有很强的故事性。而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之一,它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小说戏剧性、可读性的重要推动力。结构是构成一部小说的重要框架,组织安排情节的发展。所以,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很看重情节内容和结构的组建。
  “电影和小说都是时间的艺术……小说通过时间上的逐点前进来造成空间幻觉,电影通过空间上的逐点前进来造成时间幻觉。”[2]因此,电影需要运用电影的手段对小说的情节和结构进行重新把握。导演省略了父亲死的经过以及父亲与母亲的老年生活,将浓重的笔墨放在对父母爱情的描写上,而这段爱情本身却是作为插入成分出现在影片里,影片的主要事件是“抬棺”。比较而言,小说与电影的核心立意则发生了明显变化,小说着重描写父亲翻盖新校舍,电影则将“抬棺”隐喻为“教育的回归”。进而由电影改编成的小说,则延续着电影的主旨。此三者,虽然情节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构成了紧密的关联,且多次改编后情节结构依然具有故事性。
  三、叙述语言利于改编
  小说是语言符号的艺术,电影是视觉影像的艺术。人类对于视听信息的获取具有共通性,因此对语言符号的阅读和对视觉符号的理解是异曲同工的。
  鲍十的小说与电影剧本相似之处就在于他善于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特别是表现父亲对于翻盖校舍的执拗上,加强次要人物(村长、夏木匠、木材厂长等)的对话,简略父亲的对话更能凸显他的固执。改编在电影里,则变成了村长等人面对母亲“抬棺”的请求,不断推诿,言说经济困难,人力匮乏。而再一次将电影改编成小说《我的父亲母亲》时,人物的对话便直接的将电影中的对白原封引用了。
  由此可见,两部小说的对白语言不仅刻画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视听感,这与电影追求的画面感不谋而合。小说的对白直接被电影改编者所采用,这是小说具备的先天优势,为改编成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台词基础,同时也令电影逆向改编成小说规避了语言上的间离感。
  四、思想内容具有时代性
  “电影的改编对象应该具有时代性特点。时代性是被改编的对象应该具备超越时空的内涵,可以属于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由于时代的距离,后人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不能揭示原作者的本意。但名著被传诸于世,至今仍富有活力,是因为其精神内涵能够体现当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和审美观。”[3]
  作者在原著《纪念》的后记中写到,“当今社会,文学的潮流滚滚向前。而我总觉得,我的这篇作品是潮流以外的东西。”鲍十小说里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知识青年下乡支教的典范。快餐文化下,人们难以坐下来去感受一个平凡的故事,感受一个教育对乡村的洗礼。但是,用电影对其进行改编,将“教育回归”的大主题埋藏在一个爱情的故事之下,让观众不禁在一种浮躁的文化侵蚀中感受到一股清流的涤荡。再次反观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朴素的年代,那个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年代,将人物的声音语言转化成文字,以无声胜有声的气魄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回归。
  五、结语
  小说与电影的相互改编,使得艺术门类间的融合更趋多样化。这既是电影与文学作品相互改编的内因,是以受众为导向的驱动,也是二者审美关联的核心。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作品的分析来看,从小说到电影再到小说,小说与电影的审美关联相得益彰,使得作品的价值观更深入人心,传播价值进一步彰显。
  注释:
  [1]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俞昌宗,男,汉族,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戏剧与影视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从时代上划分,中晚唐至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贵族统治到后期的地主统治转变的关键时期。韵外之致,是这个时期在文学创作中对韵味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本文旨在理清世俗地主文学的产生与韵外之致这种艺术境界的发展脉络,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世俗地主;韵外之致 ;相互关系  一、世俗地主文学的建构和韵外之致的产生  韵外之致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中唐新兴的士族阶
期刊
前些时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有个小片段,老检察长陈岩石开讲的特殊党课,观看时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久久不能释怀,特别值得现代党员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深思。陈老这堂党课讲述的是为了能够享受到党员的“特权”,能够背炸药包、能够参加尖刀班的只有一天党龄壮烈牺牲的小党员的事迹。  画面回到了一九四五年六月八号,尖刀班攻打云城的前一天。  为了能去扛炸药包,获得这个只有党员才能享有的“特权”,陈岩石虚报
期刊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举世闻名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温度和色彩”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比如他在诸多小说中奇丽的描写,就像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大丽花,周围一片湿热雾气的蒸腾,花瓣上却盛着一粒冰凉而有棱角的露珠。  马尔克斯也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其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以4000多字的篇幅,讲述这样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贫穷的母亲,带着女
期刊
【摘要】:出生伊朗电影家族的萨米拉·马克马巴夫,每一次作品面世,都给世界电影界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她所关心的,永远是伊斯兰社会下,处于弱势和贫困的人民,她以电影为镜,带给观众思考,促使他们迫切寻求出路,这就是电影艺术家的镜像人生。  【关键词】:萨米拉·马克马巴夫;电影镜像;伊朗电影  前言:  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里,出现了许多女性导演,她们用自己女性的独特视角,比男性导演更细腻的情感,描绘着光与影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孤儿作品的分类,以及孤儿作品产生的原因和对孤儿作品进行立法保护的必要性,还有我国法律规定和著作权法修改稿中涉及孤儿作品的的内容,提出了自己对于孤儿作品分类的观点以及对孤儿作品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孤儿作品;分类;保护  孤儿作品概念和分类  我国著作权法上并没有关于“孤儿作品”的相关概念。美国版权局给出的关于“孤儿作品”的定义是“孤儿作品是指在版权保护期内,但经过勤勉
期刊
【摘要】:当代内蒙古散文是近年来内蒙古文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其中的女性散文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女性作家以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独特审美眼光,将世间万物、生活琐事全部纳入到文本创作之中,展现出独具女性特征的审美意蕴。本文通过内蒙古当代女作家们对自我的关注、对真实的描写以及对爱与美的赞颂,充分展示了其创作的审美指标与审美追求,表现出当代内蒙古女性散文创作的真实样貌与心灵力量。  【
期刊
1945年出版的诗集《预言》是何其芳为新文学殿堂奉上的一部精心之作,该诗集收录了何其芳1931年到1937年所创作的诗歌,而其开篇《预言》这首诗则是此诗集的命名缘由。《预言》写于1931年秋,何其芳正读于北大一年级,这时的何其芳年仅十九岁。但《预言》的出世,成就了何其芳整个“预言时代”的诗歌篇章。  一、大众眼下的”爱情诗“解题  初读《预言》,诗人何其芳就引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幽谧,梦幻般寂静美好的
期刊
【摘要】:不同的时代的技术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生态的变化程度也有所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创作日益朝着数字化和方向发展,艺术传播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越来越强,极大拓展了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技术大力发展的前提下,新材料和新方法开始大量应用在艺术创作中,反映出艺术创作者的精神诉求。传统艺术在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大众化,艺术创作的产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与自然以
期刊
【摘要】:图形语言是最古老的语言,它能用最简单的图形符号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含义,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图形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图形创意逐渐从一种简单的语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品牌意识逐渐入侵我们的大脑,品牌设计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设计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力。将图形创意巧妙的应用到品牌形象设计之中,不仅可以打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更能吸引消费者,给消费者留下深
期刊
【摘要】:死亡是人生的奥秘,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文学作品对死亡主题的表现是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生命意义和人性尊严进行诠释的一种方式。死亡情结是西方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将探析西方文学作品中死亡情节之渊源。  【关键词】:文学作品;死亡情节;宗教;哲学  死亡在西方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学的真正的诞生地是死亡,没有死亡,就没有文学。没有死亡,人类就会无所恐惧,无所悔恨,无所理想,也就用不着制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