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简单的校园与“混乱的课堂”

来源 :考试·双语读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们去美国堪萨斯州奥弗兰帕克的蓝谷学区考察,美国学校的一些做法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考。
  “生长型”的校园文化
  走进美国校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简单。美国学校没有我们常见的气派校门、巨幅标语口号或是文化墙、名人语录之类的东西,也没有诸如校风、教风、校训的展示;至于建筑等办学条件,也并不比中国城市学校强。
  但是,美国校园却在简单中蕴含着极强的生活和活力。学校走廊上、教室墙壁上和空中,琳琅满目地张贴、悬挂着学生的各种学习成果以及老师的学习提示和建议。美方校长告诉我们,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会得到展示,而不是老师认为的“好作品”。因为他们尊重每一个个体,更强调差异和不同,不会用一个固定标准去衡量学生。
  美国学校的教室,往往也是老师的办公室。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科,教室的布置风格也有所不同。但这些教室也有相同之处,它们四周都挂满了关于学科学习的一些关键提示,如读书的方法、专注的策略、学期学习目标、写作常犯的错误、数学的历史、单词墙等。这些学习方法的提示很丰富,也会具体。初见美国教室,感觉有些凌乱,但细细品味后才发觉,学生学习的地方不就应该如此吗?它不需要漂亮、整洁,是否适合学生学习才是最高标准。
  与美国学校相比,我们的学校建设还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上。有的地方,动辄为学校投入数百万的资金,豪华的校门、巨型的LED电子显示屏……这些建筑,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在哪里呢?它们多是给领导看的,给成年人看的。我们总是高呼“以学生为主体”,但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些豪华建筑中不见踪影。
  还有一些学校倡导建设“书香校门”,就干脆拆掉图书室,把全部图书放在学校的走廊、过道、楼梯,那是读书的地方吗?
  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变了味,成了“装修文化”“面子工程文化”,单单缺少了“教育文化”。要知道,学校文化绝不是挂几幅标语,或是做几个文化符号那么简单。她是办学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体现办学者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引领和期待,其实质是“为了学生”,而不是某种形式化的“标榜”。
  “个性化”的教与学
  在蓝谷学区,我们考察了小学、初中、高中,还有一所为高中学生提供选修课的职业体验中心。不论在哪所学校,课堂上都主要是学生“动手做”或进行课堂讨论,极少看见老师大段的讲授。
  在一所高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老师用一个纸箱装了数十种小东西,然后分小组观察纸箱中的东西10秒左右,比赛哪个小组记下的东西最多。起初,各小组都比较守规矩,各自观察、记录。后来,教室里渐渐乱起来,轮到其他小组观察的时候,有的小组会派出代表去“偷看”,甚至拿出手机拍照,然后赶快添加到自己小组的物品清单上。
  活动结束,老师和学生围绕课堂中的现象,讨论“社会规则是怎样形成的”。大家议论纷纷,热闹非凡。一个女生很惬意地把双脚放在课桌上,与老师侃侃而谈,老师毫无不悦或是指责的意思。看来师生都习以为常了。
  中国的学校,为什么要学生做得那么端正呢?难道端正就是理想的学习状态?美国看似“混乱的课堂”,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发生在思维流动的课堂上。我们往往想抓住课堂的纪律,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得不偿失。
  让我们感到震惊的,还有与小学图书馆管理员的交流。
  一个小学的图书管理员能干些什么?除了我们能够想到的,她还会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检索资料、如何整理资料以及如何给自己引用的资料加注等。她还与区、大学图书馆有密切的联系。当学生需要一些图书而图书馆没有的时候,她会想办法为学生寻找。她还与授课老师合作进行教学,发挥他们在教育技术和信息检索上的优势。
  我们考察时看到,学校图书馆空地上,有一个面积10平方米左右的充气球,里面漆黑,中间有一个特制的投影仪,可以直观、生动地演出各种天象的演变。这位图书管理员还有负责给学生讲解天象变化。这个设备在学区学校流动,每校停留一周。
  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美国教育在教学生什么。同时,也看到美国人的精明:如何将有限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
  在美国小学低年级,会对学生阅读和数学的基本能力进行测试,所有不能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将有专门的老师单独为其“补课”,确保其迅速达到阅读和数学的基本水平。这正是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口号的具体行动。在蓝谷学区,有一所特殊中学,专门为学习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设。学生在中学的学习如果有困难,或是觉得普通中学的教学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学生和家长[微博]可以自主选择到“特殊中学”就读。学校将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课程,给予他们更具个性化的帮助。与此同时,美国中小学都为“天才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学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教师,也有专门的教室。
  蓝谷学区高中的选修课,多达100多门,其中既有最传统的技术学习,也有最前沿的技术研发。当然,更多的学生选择后者。尤其让我们感受深刻的,是CAPS(编辑注:此为“高等职业研究中心”的缩写)项目。这个项目独立于其他学校,专门为学区高中学生提供职业体验选修课程。专业开设有:生物科技、商业、媒体技术、人文社科、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分子医学等,门类非常丰富。学生的学习场地,基本等同于公司的研发场地。在这里,世界级大公司的研发人员与学生共同工作;学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演练伤口的包扎;生物科技专业的学生研究制作分子模型和DNA模型;商业专业的学生在商业策划师的引领下撰写商业计划书;社科法律专业,有知名律师正在为学生分析讲解自己在律师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
  该项目运作仅三年,已有3位学生成功申请专利,还有5件专利在申请之中。校方安排的陪同我们考察的台湾学生,在此学习期间,已成功开发一款手机软件。
  这让我们很感慨:难怪美国的创新那么厉害!过去,我们总以为美国高等教育水平高,支撑起了美国的发展。其实,没有高水平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从何谈起?这个项目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战略眼光。   “专业支持型”管理
  一般而言,管理有两大模式,即“权威型”和“专家型”。美国的教育管理,是典型的“专家型”,主要是一大批教育专家,为学校和教室提供可持续的专业支持。美国不像中国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美国的教育部职能简单而有限,主要是提供联邦资助、收集和传播关于学校和教育的信息,确保教育机会的平等,等等。美国的教育部既无权任命学校的校长,也无权规定教师的职称和薪水,更无权过问学校的课程和教师的教案。根据国会的立法,美国教育部被明确禁止“对任何教育机构、学校或学校系统的课程设置、管理或者人事安排进行任何形式的命令、监督或者控制”。受到此等限制的教育部,也只有“服务”的份儿了。
  美国“学区”范围与行政区划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比如我们考察的蓝谷学区,主要范围是奥弗兰帕克市,但还有一部分范围不属于该市。市里也没有教育局。教育管理的重心在“学区”。蓝谷学区共有2万多名学生,学区从事管理和专业支持的人员达400多人。学区主要领导和专业人员,大多有教育专业的博士学位。
  蓝谷学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其成员7人,全部由学区所在地的选民选举产生5年一任。为了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公平性,董事会成员的工作完全是义务性质的,不领取任何工资和报酬。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学区发展的大政方针,选聘学监(学区的最高执行官,类似公司是CEO,执行董事会做出的决定),并监督和评估学监的工作。
  学监选聘专业人员组成自己的内阁,指导内阁成员去执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完成董事会下达的任务。这个内阁救生筏学区的高管团队,加上学监,一共14个人。内阁成员全是专职人员。
  董事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公开会议。虽然很多议题已经在内部会议上讨论过,但是最后必须在公开会议上,由全体董事会成员进行举手表决。学区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公开会议,并有权对董事会的决定提出质疑。每次董事会公开会议都有会议记录,甚至把会议过程通过电视直播并录像存档。学区所在地的任何人都可以向学区索要这些记录档案。这样做,既保证了所有有关学区的重大决定都是在“阳光下”做出的,也是选民对董事会进行监督的一种机制。
  在美国,教师没有职称,没有“评优选先”、绩效工资之类的激励措施。教师还是“铁饭碗”,收入差异很小。但令人费解的是,美国老师工作的状态很好。少有国内的“职业倦怠”之说,大多数老师认认真真地努力工作。
  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美国老师的工作没有太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他们安心于教育教学,从而体会到学生进步带来的职业快乐与成就。与他们相比,中国教育从上到下普遍存在严重的“管理越位”:上级管理了太多该由下级自主决定的事情,“靠指示办学”、“靠指示教学”非常普遍……大家都看到教育问题一大堆,但都可以心安理得,“因为我是按上级要求办的”。
  我们这种管理方式是典型的“权威型”。在这种管理方式中,上级往往通过出台文件对学校和老师进行管理。但是,这些文件大多是参照“最低水平教师”的问题出台的,结果导致老师花很多时间做劳而无功的事情。比如,发现个别教师没有认真备课,上级马上出台文件,规定教师的教案应该怎样;发现个别教师批改作业不认真,于是规定作业一定要“全批全改”,禁止学生相互批改作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了保障这些文件落到实处,上级的检查评比也跟随而至。每一次检查评比都需要大量的资料,于是全校教师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就为领导、专家走一圈、看一看、听一听。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对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毫无价值。一个老做没有实际价值工作的人,不倦怠才是怪事!要走出这些困境,中国教育需要“三自”:学校自主办学,教师自主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深度学习的地方。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我又见到
期刊
日前,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社会各界热切期待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考试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以及高考综合试点改革等18项具体改革任务与措施。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出台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高级别文件。中央决策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审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期刊
高考古诗词阅读,如果读不懂其中的字面含义,就谈不上进行深层次鉴赏;考试中,如果读懂了,不会规范表述,则很难得到理想成绩。  一、如何读懂诗歌?  宜从下面“六个巧借”入手:  (1)巧借“标题”,把握大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或提示作品的线索等。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中两首诗,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中的“含山店”表明客居他乡,“梦觉作”表明写作情境。
期刊
我们习惯了为未来做计划,而当未来回想起这些计划时又叹息蹉跎的岁月和世事牵绊让自己错失良机。摩西奶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借口,做想做的事儿,现在也不晚。  美国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摩西奶奶”,她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她在晚年成为美国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她说:“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她本是一个农场工人,喜欢刺绣乡村景色。76岁时
期刊
“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  “成长是为了回归的告别。”  【内容摘要】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
期刊
所谓尖子生,都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尖子生在听课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呢?  一、听视并用法  大多数学生听课是一边听,一边看。听觉和视觉并用,比只听不抬头看的听课效果要好。听是接受声音信息,看是接受图象信息。  又听又看,在通过声音传递来记忆抽象的概念的同时,又可结合图象直观,来强化具体的知识印象。听和看的内容应保持同一性,不能听此视彼,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听,一般指听录音、听范读、听提问、听
期刊
在古代的考试中,因为有一些考生在答卷上写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字,故阅卷者就“以牙还牙”,在试卷上写下使人看后忍俊不禁的批语。现撷取数例,供读者思考。  明代成化年间,陈公甫、庄孔畅、章德懋三个人到京城考进士。庄、章二人皆中进士,且都名列前茅,榜上独不见陈公甫的名字。于是,三人便去找主考官,要看卷子。这次出的题目为《老者安之》,陈公甫的卷子,开头写的是这样两句:“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第一句还可
期刊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的主打体裁,因为它的训练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方法性强且效果明显,是高三作文训练的重头戏,而议论文训练有一个重中之重是就是它的亮化工程。  一、化虚入实,以实表虚  将“虚”抽象的论点转化为一个个的“实”,变成一个个真实的生活片段、生活画面、或生活场景;是一个个人,是一件件物,是一桩桩事,是一帧帧景,是借万物生动的具体形象,来诠释抽象概念含义的手法。这种手法,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寓抽象
期刊
1.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  糊涂的人一般呐于言,不是不会说,防祸从口出。  闲聊80%的话都是废话。  即便这样,不知不觉中,加进了感情色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祸从此始。  有些人断章取义,把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到处传,让你百口莫辩。  不如不去说,那样别人就不知你的深浅,也就不敢对你轻举妄动,糊涂呐于言的智慧由此可见了。  2.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  
期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路不易,铺路亦难,拓路尤艰。当初共和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走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步一步,烙下“坚持”的足迹,一程一程,奏出“变通”的旋律;而今终于穿过山重水复,到达柳暗花明,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令寰宇瞩目,同胞自豪。  (一)  历史的年轮运行到清季,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神州大地夜气如磐。统治者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老百姓却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当鸦片战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