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个乍看起来,让人讳莫如深的词语。总让人觉得,似乎能说得头头是道却又怎样也说不透,理不清。如果每一项工作或任务都有一个期限,那么,“教育”是特立独行的。没有人能用时间为它界定,因为那是一个漫漫无期的过程。
一次无意,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有幸认识一位美国明星。只是,这位明星不同于其他明星,他是一位“明星教师”。他被注明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称为“美国教师”,他的传奇故事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热血教师》,成为一名备受世界瞩目的明星教师。而这位如此传奇的教师—罗恩克拉克,为他所教的班级,制定了55条班规:
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知道视线接触的重要性。
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高兴;要对把事情做得出色的人表示祝贺。
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自己有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
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 ...
接到奖品和礼物,不要嫌弃。
... ...
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
... ...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
... ...
老师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 ...
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 ...
当读完所有的班规,我的脑海里,一连串的问题萦绕不去。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他的班规竟然是如此看似平淡无奇?55条班规中,关于我们平日里看做重中之重的“学习”的规矩却少之又少?对孩子生活习惯,礼仪方式的班规则浓墨重彩。所以,我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身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对学生,对班级的管理,又是以什么为最终目的?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基础教育?罗恩克拉克所制定的班规,又是不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呢?美国教师的“班规”,又能否带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一些启迪呢?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尊师重道”,自东周时代起,便有诸子百家进行讲学授业。然而,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教师的权威性一直备受推崇,时至今日,教师在教育中仍旧扮演着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对老师要服从,因而对知识的接受也以被动地接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受到一定制约,创造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应试教育下,评定学生素质的基本准则即是成绩。于是,自小学,初中,到高中,无不以成绩作为叩响高等学府的敲门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以书本为主,学生的学习又以教师为纲;追逐分数的同时,教师和孩子们失去了太多成长道路上极为宝贵的东西: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爱好的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个性都不能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们,在成长极为重要的人生阶段,耗费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无疑是学生人格、能力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顽石。
而对比美国教师罗恩克卡克的班规,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真正的教育,可谓当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教师的权威价值观,而是以平等的姿态来与学生进行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对等”基础上的交流,定会是教学相长的,也会是让学生收获良多的。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其认知水平、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格,受周边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在这断特殊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又总有作为正常的人所需要的认同感、人格尊严。
所以,当身为教师,当我们怒气冲冲地因为一本作业未交,而试图嘶哑怒吼时;当我们看到学生潦草敷衍的字迹而怒不可抑制时;当我们正在为学生之间的种种纠纷焦头烂额时.....不妨把高高提起的饱胀的情绪轻轻放下,并说这样的一句话给自己——“他们不只是学生,也是孩子”;然后静静地听,或许会有另一扇窗等待你开启,窗外,是一颗颗未知的心灵。教育,当时包容的、仁爱的。宽容的对待学生,珍惜和爱护每一个心灵,让孩子在人文教育的氛围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这样,學生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探究、对真理的探索、对观点的辩证的认同,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想说、能说、敢说、会说”的人本主义教育氛围中,教学,更像是一次对话,一场随心所欲的畅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过程也因而可以称之为文化养成的过程。
在罗恩克卡克看来,“教育”如同一个孩童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不定因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学习、我们接受;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我们探索!我们创造!这或许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培养健康的、积极的、全面发展的独立人格。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探索的还有太多,我也正像一个孩童,懵懂中依循灯光的指引,怯生生地蹒跚前行着。当心中充满迷茫和疑惑,我又不禁想起其中的一条班规:“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坚持”。罗恩克卡克曾说“在我一生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想做某事,而周围的每个人都反对。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有勇气为自己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努力付出,并为他们想要做的事而奋斗。”而我的信念是:为我心中的“教育”,义无反顾地努力付出!
一次无意,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有幸认识一位美国明星。只是,这位明星不同于其他明星,他是一位“明星教师”。他被注明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称为“美国教师”,他的传奇故事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热血教师》,成为一名备受世界瞩目的明星教师。而这位如此传奇的教师—罗恩克拉克,为他所教的班级,制定了55条班规:
与大人应对,要有礼貌,有分寸。
与人互动,眼睛要看着对方的眼睛,知道视线接触的重要性。
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高兴;要对把事情做得出色的人表示祝贺。
尊重别人的发言与想法。
自己有好的表现,不要炫耀,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也回问他问题
打喷嚏、咳嗽都要说对不起。
不可以有不礼貌的小动作。
... ...
接到奖品和礼物,不要嫌弃。
... ...
每天要按时完成作业。
... ...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条理。
... ...
老师指定作业的时候,不要叫苦。
... ...
别人掉东西,请弯腰去帮他捡。
... ...
当读完所有的班规,我的脑海里,一连串的问题萦绕不去。一位如此优秀的教师,他的班规竟然是如此看似平淡无奇?55条班规中,关于我们平日里看做重中之重的“学习”的规矩却少之又少?对孩子生活习惯,礼仪方式的班规则浓墨重彩。所以,我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身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对学生,对班级的管理,又是以什么为最终目的?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我们又应当怎样践行基础教育?罗恩克拉克所制定的班规,又是不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呢?美国教师的“班规”,又能否带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一些启迪呢?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尊师重道”,自东周时代起,便有诸子百家进行讲学授业。然而,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教师的权威性一直备受推崇,时至今日,教师在教育中仍旧扮演着绝对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对老师要服从,因而对知识的接受也以被动地接受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受到一定制约,创造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应试教育下,评定学生素质的基本准则即是成绩。于是,自小学,初中,到高中,无不以成绩作为叩响高等学府的敲门砖。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以书本为主,学生的学习又以教师为纲;追逐分数的同时,教师和孩子们失去了太多成长道路上极为宝贵的东西: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爱好的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个性都不能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们,在成长极为重要的人生阶段,耗费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无疑是学生人格、能力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顽石。
而对比美国教师罗恩克卡克的班规,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真正的教育,可谓当以人文教育为主,而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应当尽量减少教师的权威价值观,而是以平等的姿态来与学生进行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对等”基础上的交流,定会是教学相长的,也会是让学生收获良多的。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其认知水平、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格,受周边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在这断特殊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又总有作为正常的人所需要的认同感、人格尊严。
所以,当身为教师,当我们怒气冲冲地因为一本作业未交,而试图嘶哑怒吼时;当我们看到学生潦草敷衍的字迹而怒不可抑制时;当我们正在为学生之间的种种纠纷焦头烂额时.....不妨把高高提起的饱胀的情绪轻轻放下,并说这样的一句话给自己——“他们不只是学生,也是孩子”;然后静静地听,或许会有另一扇窗等待你开启,窗外,是一颗颗未知的心灵。教育,当时包容的、仁爱的。宽容的对待学生,珍惜和爱护每一个心灵,让孩子在人文教育的氛围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这样,學生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的探究、对真理的探索、对观点的辩证的认同,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在“想说、能说、敢说、会说”的人本主义教育氛围中,教学,更像是一次对话,一场随心所欲的畅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过程也因而可以称之为文化养成的过程。
在罗恩克卡克看来,“教育”如同一个孩童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充满不定因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学习、我们接受;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我们探索!我们创造!这或许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培养健康的、积极的、全面发展的独立人格。
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探索的还有太多,我也正像一个孩童,懵懂中依循灯光的指引,怯生生地蹒跚前行着。当心中充满迷茫和疑惑,我又不禁想起其中的一条班规:“自己的理想,自己要坚持”。罗恩克卡克曾说“在我一生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想做某事,而周围的每个人都反对。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有勇气为自己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努力付出,并为他们想要做的事而奋斗。”而我的信念是:为我心中的“教育”,义无反顾地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