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大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分析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有城乡二元经济先天性的原因外,还有其他社会政策原因,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0702
1城乡居民收入现状的对比
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职工人均工资的差距
2000年以来,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首先,从增长速度看:2000年至2005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6.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0.1%,二者相差6个百分点;其次,从增长的绝对值看: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比2000年增加632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1412元,二者相差4908元;其三,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看:2000年,全县城镇居民职工人均工资为57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二者的差距为3430元。到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均工资达1205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712元,二者的差距却高达833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年均19.4%的速度在扩大。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缩小,而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发展趋势。
1.2城乡居民收入的内部差距
一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差距。我们从专项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中高收入户的年均纯收入达5560元,是低收入户1862元的2.98倍,而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的人均工资达到13854元,是低收入户4602元的3.01倍。
二是不同行业职工的收入差距。据2005年全县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我县制造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业的人均工资分别为16727元、15646元。而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7622元、5594元。在岗职工最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2.99倍。由此看出:制造业、社会事业等拉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显著。
三是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前二名的乡镇均集中在南部区域,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倒数前二位的都集中在北部区域。排在前二位的乡镇分别是李渡、文港,分别为4360元、4140元。而排在倒数前二位的是二塘、南台,分别为2414元、2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者是最低者的1.8倍。
2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2.1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使城镇明显富于农村
据统计:2000—2005年,全县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3%、20%,而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仅为4.1%。农村历来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资金短缺、种粮效益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投入严重不足等以及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低位徘徊。我们认为:农村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原始资本、生产要素、政策导向的影响,又没有享受到与城镇等同的“国民待遇”,导致农村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单位产出效能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2.2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一是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大多停留在低水平发展层面,优质品种的总量和种类偏少,难以适应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二是信息不灵,商品流通不畅。“青菜烂在地”、“冬瓜躺满田”。三是农产品深加工数量少,转化增值能力弱。比如柑桔、花生等。四是粮食直补及农业税减免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抵消了农民的实际收入。五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小规模的户营经济已形成一个体制性的缺陷,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集约会程度不高,难以应付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六是现行乡村组织体制影响农民增收。乡、村两级利益体对农村市场资源配置过多的行政干预等。“干部鼓动我们干的,都是赚不了钱的”是对这种落后体制的形象表述。
2.3农民文化程度低,使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慢
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县100个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48.1%,初中文化程度占33.2%,高中文化程度占15.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1%。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耕作方式的普及面临新的困难。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民增产增收速度缓慢。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商品意识不强,传统的小农意识,拍脑袋生产和按老经验办事等,都成为增收的先天障碍。
同时,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文化基础差,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培训和组织,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城镇职工不愿做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务工的实际收入增幅难以加大。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对员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面临新的困难,滞留城市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他们虽然付出了更多的体力和劳动时间,报酬却相对低廉。
2.4农民没有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使农民发展的成本加大
一是城镇的贫困居民普遍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村的贫困农民则不尽然;二是城镇职工普遍都参加了医疗保险。职工住院可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医疗费,而农民却不能参加类似的医疗保险,特别是在当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政府出台的各种就业政策,主要是解决城镇的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很难享受同等的待遇;四是城镇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城镇公共设施,而农村居民的公共设施却要自己掏腰包(如村级公路);五是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低于城镇居民;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素质、硬件设施、教学设备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
3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考
(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及其它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低,很大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道路不通、生活不便、信息不畅、市场不灵,农村的很多村庄建筑布局不合理、村容环境赃乱差。人们宁愿在城里打工做手艺,也不愿在乡村种田。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多方筹资,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逐家逐户的引导组织农民参与,通水通电通路通信息、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资金,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基本一样,一村一村的建设新农村,一片一片的改变农民的生活,联村至乡,使城乡溶为一体、互相补充、缩小差别。
(2)大力促进小城镇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让一部分农民住进城镇,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不增加社会负担;同时在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像我县的文港、长山、李渡就有很多小企业,这些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他们农忙时可以种田、农闲时可以上班,既不误农业,又增加了收入,发展了经济。全县各个乡镇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结合我县七大支柱产业做文章,大力倡导“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和鼓励有志向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在各处兴办一批产品有特色、市场有销路、产业有优势的乡镇企业,通过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带动整个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3)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吃饭靠种田,打工多赚钱”可见农业是基础,必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农民的技术水平、市场观念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加上传统的农民一家一户、各自为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户营经济、小农经济的束缚,使得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徘徊不前。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可以搞农民协会或合作社等类似团体的集合体,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生产什么,什么缺少生产什么”,大家劲往一处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农庄,农业建成现代化的农业。
(4)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并加大对农村文教卫体政策优惠和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目前,我国实际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教育卫生及很多优惠政策等的政府投入,大部分都流向了城市,像农民没有享受医疗保障、社会保障、良好的文化娱乐、高质量的教育、国家的就业优惠政策等等。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各种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推动文化广播电视道路村村通,制定各种优于城市居民、对农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工业反哺农业,最终达到城乡同步、城乡一体。
(5)大力改革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打破城乡壁垒,依靠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调节城乡收入,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城乡在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等各方面的不合理制度,实现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国家的各种政策待遇共享。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高收入,使“低的不低、高的不高”,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法制,使整个过程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办事。通过政府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全社会参与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城乡居民收入合理有序良性的增长,为构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进贤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梅迪,周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阎大颖.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J].当代财经,2007,(10).
[3]龚晓菊.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5,(8):7880.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分析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有城乡二元经济先天性的原因外,还有其他社会政策原因,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0702
1城乡居民收入现状的对比
1.1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职工人均工资的差距
2000年以来,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首先,从增长速度看:2000年至2005年,城镇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6.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10.1%,二者相差6个百分点;其次,从增长的绝对值看: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比2000年增加632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1412元,二者相差4908元;其三,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看:2000年,全县城镇居民职工人均工资为57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二者的差距为3430元。到2005年,全县城镇职工人均工资达1205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712元,二者的差距却高达833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年均19.4%的速度在扩大。从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缩小,而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发展趋势。
1.2城乡居民收入的内部差距
一是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差距。我们从专项抽样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中高收入户的年均纯收入达5560元,是低收入户1862元的2.98倍,而城镇居民中高收入户的人均工资达到13854元,是低收入户4602元的3.01倍。
二是不同行业职工的收入差距。据2005年全县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我县制造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业的人均工资分别为16727元、15646元。而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7622元、5594元。在岗职工最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2.99倍。由此看出:制造业、社会事业等拉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显著。
三是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前二名的乡镇均集中在南部区域,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倒数前二位的都集中在北部区域。排在前二位的乡镇分别是李渡、文港,分别为4360元、4140元。而排在倒数前二位的是二塘、南台,分别为2414元、26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者是最低者的1.8倍。
2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2.1城乡经济发展不同步,使城镇明显富于农村
据统计:2000—2005年,全县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3%、20%,而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仅为4.1%。农村历来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农民资金短缺、种粮效益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投入严重不足等以及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仍未摆脱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低位徘徊。我们认为:农村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原始资本、生产要素、政策导向的影响,又没有享受到与城镇等同的“国民待遇”,导致农村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单位产出效能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2.2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一是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大多停留在低水平发展层面,优质品种的总量和种类偏少,难以适应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二是信息不灵,商品流通不畅。“青菜烂在地”、“冬瓜躺满田”。三是农产品深加工数量少,转化增值能力弱。比如柑桔、花生等。四是粮食直补及农业税减免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抵消了农民的实际收入。五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小规模的户营经济已形成一个体制性的缺陷,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集约会程度不高,难以应付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六是现行乡村组织体制影响农民增收。乡、村两级利益体对农村市场资源配置过多的行政干预等。“干部鼓动我们干的,都是赚不了钱的”是对这种落后体制的形象表述。
2.3农民文化程度低,使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慢
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县100个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占48.1%,初中文化程度占33.2%,高中文化程度占15.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1%。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型耕作方式的普及面临新的困难。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弱,农民增产增收速度缓慢。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商品意识不强,传统的小农意识,拍脑袋生产和按老经验办事等,都成为增收的先天障碍。
同时,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文化基础差,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培训和组织,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城镇职工不愿做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务工的实际收入增幅难以加大。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对员工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面临新的困难,滞留城市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大部分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他们虽然付出了更多的体力和劳动时间,报酬却相对低廉。
2.4农民没有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使农民发展的成本加大
一是城镇的贫困居民普遍可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村的贫困农民则不尽然;二是城镇职工普遍都参加了医疗保险。职工住院可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医疗费,而农民却不能参加类似的医疗保险,特别是在当前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政府出台的各种就业政策,主要是解决城镇的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很难享受同等的待遇;四是城镇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城镇公共设施,而农村居民的公共设施却要自己掏腰包(如村级公路);五是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大低于城镇居民;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素质、硬件设施、教学设备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学校,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
3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考
(1)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及其它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农村落后,农民收入低,很大的原因在于农村的道路不通、生活不便、信息不畅、市场不灵,农村的很多村庄建筑布局不合理、村容环境赃乱差。人们宁愿在城里打工做手艺,也不愿在乡村种田。可以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多方筹资,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自下而上,逐家逐户的引导组织农民参与,通水通电通路通信息、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资金,使城市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基本一样,一村一村的建设新农村,一片一片的改变农民的生活,联村至乡,使城乡溶为一体、互相补充、缩小差别。
(2)大力促进小城镇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让一部分农民住进城镇,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不增加社会负担;同时在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像我县的文港、长山、李渡就有很多小企业,这些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他们农忙时可以种田、农闲时可以上班,既不误农业,又增加了收入,发展了经济。全县各个乡镇可以依据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结合我县七大支柱产业做文章,大力倡导“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创事业”,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和鼓励有志向有能力有条件的人,在各处兴办一批产品有特色、市场有销路、产业有优势的乡镇企业,通过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带动整个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3)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吃饭靠种田,打工多赚钱”可见农业是基础,必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农民的技术水平、市场观念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加上传统的农民一家一户、各自为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户营经济、小农经济的束缚,使得农业发展后劲乏力、徘徊不前。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可以搞农民协会或合作社等类似团体的集合体,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赚钱生产什么,什么缺少生产什么”,大家劲往一处使,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农庄,农业建成现代化的农业。
(4)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并加大对农村文教卫体政策优惠和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目前,我国实际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素质低,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教育卫生及很多优惠政策等的政府投入,大部分都流向了城市,像农民没有享受医疗保障、社会保障、良好的文化娱乐、高质量的教育、国家的就业优惠政策等等。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各种专业技术水平;实行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推动文化广播电视道路村村通,制定各种优于城市居民、对农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工业反哺农业,最终达到城乡同步、城乡一体。
(5)大力改革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打破城乡壁垒,依靠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调节城乡收入,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城乡在户籍、教育、就业、医疗等各方面的不合理制度,实现对城乡居民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国家的各种政策待遇共享。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高收入,使“低的不低、高的不高”,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法制,使整个过程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办事。通过政府政策调控、法律规范、全社会参与来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城乡居民收入合理有序良性的增长,为构建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进贤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梅迪,周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阎大颖.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J].当代财经,2007,(10).
[3]龚晓菊.推进县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5,(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