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求学生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为面向作为人的学生,使学生由获得一种工具转为以语感为突破口来提高学生整个文化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语感的含义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这种敏锐的感觉,是从对语言的接触、揣摩中,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通过感受、理解、想象,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性、情感味、语声美、语意美、表达美。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顿悟,一种直觉,它必须在日常大量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无论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中心环节。学生在阅读时,首先要对语言文字有感觉,才能达到对内容的理解。感受器感觉越敏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言文字是读者通往作者心灵必经的“桥梁”,只有有了语感,才能通过这座桥梁。反过来说,要增强语感,就一定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个关。抓住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2.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从感受中来,有敏锐的语感就感受得更深切。学生初读文章时,感受不多,兴趣也不浓;经过教师的点拨和自身的揣摩领会后,会产生许多原来不曾有的感受,学生继而发现,文章里有声、有色、有味,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细细咀嚼,才能读出滋味来。学生通过不断地自觉训练语感,对文本的感受越来越多,兴趣也随之越来越浓,促使其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扎实。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1. 重视朗读、背诵的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在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语文阅读教学最要紧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即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语感的获得不但要有丰富的感性语言积累,而且这些积累必须是规范化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材料,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汉语言的现象及其规律;只有在这基础上沉淀过的语感,才符合汉语言的基本规范。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语感,他就有了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的规范尺子,用这把尺子就可以敏锐地检验各种语言形式的正误,就能准确规范地接受和输出语言信息。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内容丰富的佳作,其语言是最为准确规范和富有表现力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无视积累规范化语言,忽视读的重要作用,又怎能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呢?因此,要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朗读则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读也是理解词语,掌握词语的最好途径。课文中的词语丰富,语句优美,遣词造句精妙独到,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边读边品,品出其中精妙之处。比如: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当然,还有教师的范读。通过多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情味和乐趣。在朗读中品悟到不同语境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学生既积累了词汇,又领会到遣词造句的方法。如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句中的“闹”字,能否换成“鸣”、“叫”等字,让学生比较、揣摩,就会感悟到“闹”字不能换成其他字,因为“闹”字不仅写出了音响,还写出了蜜蜂忙碌沸腾的景象,侧面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通过抓住这些重点词的品味训练,从词句的内涵、词义的引申、语音的意蕴等方面,多角度地让学生比较、体会,既明白语意,又悟到语言的情味,产生语象情境、语象联想,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
学生多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渐渐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形成一定的“敏感性”,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做,就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得好“背诵出才子”,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又一重要方法。被誉为现代文学大师的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时,就能把几百万字的《红楼梦》倒背如流。人们熟悉的大文学家巴金,少年时代就能背诵《古文观止》。可见,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背诵优秀文章或片断,同时提醒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把短时记忆与长久记忆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背诵,在背诵中感悟,切勿死记硬背。如《春》一课可以这样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各个自然段,特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段,再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各段连起来背。
语感教学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过程,即朗(阅)读——背诵——欣赏——模仿,从而真正悟出读书之道。语感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朗读和背诵,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出师表》《陋室铭》等优秀诗文80篇,教师最好把它们速印出来,让学生在早晚读时练习背诵,并安排小组长检查登记,切不可让学生走过场。
2. 注重情感体验活动
阅读教学中,应抓住语言文字,开展情感体验活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感训练中,应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鲁迅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能表达他的“乐趣”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平凡简练而又深刻隽永,可谓光彩奇异。如《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实在标致极了”,句中的“标致”用的是反语,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反感。语感训练中,若能抓住这些语言文字发掘领略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将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中,要使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再现于学生的脑海,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离乡别井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许多同学也是远离故乡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热情纯朴的父老乡亲?……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被唤醒,他们带着思乡之情走进了课文,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自然比较深刻。
3. 在说写中发展语感
培养语感,既要依托课文的语言,又不能过于拘泥。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多利用讨论交流的形式,触发学生的语感。学生的气质、个性、经历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学生这种带有较多主观成分的觉悟、见解,不可能统一在某一标准的答案上,因而需要通过讨论、交流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同一语言环境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按自己的感悟自由地表达,创造出新的语感,逐渐养成个性特色的语感经验。
会说,也要会写。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营造一定的语言情境,在写中操练语言,发展语感。写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训练方法。学生能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从提出写作要求到进行作文评讲的指导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引导学生把在不同的语境中学到的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字斟句酌,通过换词比较,想象比较,品读比较等反复推敲领悟语感,表达语感。最后,让学生反复修改,坚持不懈地寻找、发现、运用“最佳”的表达,以达到在写作中体现自己个人风格的语言感悟力。
责任编辑邱丽
一、语感的含义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这种敏锐的感觉,是从对语言的接触、揣摩中,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通过感受、理解、想象,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性、情感味、语声美、语意美、表达美。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顿悟,一种直觉,它必须在日常大量的语言环境中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无论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进一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中心环节。学生在阅读时,首先要对语言文字有感觉,才能达到对内容的理解。感受器感觉越敏锐,理解能力就越强。语言文字是读者通往作者心灵必经的“桥梁”,只有有了语感,才能通过这座桥梁。反过来说,要增强语感,就一定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个关。抓住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2.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从感受中来,有敏锐的语感就感受得更深切。学生初读文章时,感受不多,兴趣也不浓;经过教师的点拨和自身的揣摩领会后,会产生许多原来不曾有的感受,学生继而发现,文章里有声、有色、有味,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细细咀嚼,才能读出滋味来。学生通过不断地自觉训练语感,对文本的感受越来越多,兴趣也随之越来越浓,促使其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扎实。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1. 重视朗读、背诵的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在语言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语文阅读教学最要紧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即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语感的获得不但要有丰富的感性语言积累,而且这些积累必须是规范化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材料,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汉语言的现象及其规律;只有在这基础上沉淀过的语感,才符合汉语言的基本规范。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语感,他就有了组词造句和表情达意的规范尺子,用这把尺子就可以敏锐地检验各种语言形式的正误,就能准确规范地接受和输出语言信息。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情深意浓、内容丰富的佳作,其语言是最为准确规范和富有表现力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无视积累规范化语言,忽视读的重要作用,又怎能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呢?因此,要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地接触语言,感受语言。朗读则是学生接受和领悟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读也是理解词语,掌握词语的最好途径。课文中的词语丰富,语句优美,遣词造句精妙独到,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语言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边读边品,品出其中精妙之处。比如: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当然,还有教师的范读。通过多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语言的情味和乐趣。在朗读中品悟到不同语境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学生既积累了词汇,又领会到遣词造句的方法。如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句中的“闹”字,能否换成“鸣”、“叫”等字,让学生比较、揣摩,就会感悟到“闹”字不能换成其他字,因为“闹”字不仅写出了音响,还写出了蜜蜂忙碌沸腾的景象,侧面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通过抓住这些重点词的品味训练,从词句的内涵、词义的引申、语音的意蕴等方面,多角度地让学生比较、体会,既明白语意,又悟到语言的情味,产生语象情境、语象联想,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
学生多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渐渐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形成一定的“敏感性”,不但使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得更规范,还能把朗读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做,就为运用语言文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得好“背诵出才子”,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又一重要方法。被誉为现代文学大师的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时,就能把几百万字的《红楼梦》倒背如流。人们熟悉的大文学家巴金,少年时代就能背诵《古文观止》。可见,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背诵优秀文章或片断,同时提醒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把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把短时记忆与长久记忆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进行背诵,在背诵中感悟,切勿死记硬背。如《春》一课可以这样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各个自然段,特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段,再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各段连起来背。
语感教学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过程,即朗(阅)读——背诵——欣赏——模仿,从而真正悟出读书之道。语感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朗读和背诵,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出师表》《陋室铭》等优秀诗文80篇,教师最好把它们速印出来,让学生在早晚读时练习背诵,并安排小组长检查登记,切不可让学生走过场。
2. 注重情感体验活动
阅读教学中,应抓住语言文字,开展情感体验活动。作品中那些意义和情味同作者的旨趣相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感训练中,应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语言文字所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鲁迅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的、能表达他的“乐趣”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平凡简练而又深刻隽永,可谓光彩奇异。如《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实在标致极了”,句中的“标致”用的是反语,强烈地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反感。语感训练中,若能抓住这些语言文字发掘领略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将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中,要使作者营造的情感氛围再现于学生的脑海,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这就必须重视情境的衔接,以满足主体的需要。情境的衔接是指教师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体验上。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深情地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离乡别井的游子们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舒兰则端着一杯‘乡色酒’叹道:‘你满,乡愁也满’。许多同学也是远离故乡的人,你们有没有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热情纯朴的父老乡亲?……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思念被唤醒,他们带着思乡之情走进了课文,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自然比较深刻。
3. 在说写中发展语感
培养语感,既要依托课文的语言,又不能过于拘泥。在口语交际中,教师要多利用讨论交流的形式,触发学生的语感。学生的气质、个性、经历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学生这种带有较多主观成分的觉悟、见解,不可能统一在某一标准的答案上,因而需要通过讨论、交流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同一语言环境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按自己的感悟自由地表达,创造出新的语感,逐渐养成个性特色的语感经验。
会说,也要会写。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营造一定的语言情境,在写中操练语言,发展语感。写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训练方法。学生能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从提出写作要求到进行作文评讲的指导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引导学生把在不同的语境中学到的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字斟句酌,通过换词比较,想象比较,品读比较等反复推敲领悟语感,表达语感。最后,让学生反复修改,坚持不懈地寻找、发现、运用“最佳”的表达,以达到在写作中体现自己个人风格的语言感悟力。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