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对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能使各学段教师认清自己学段的任务,明确自己所处学段的职责,能使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更具有意义,促进学生循序建构自己的知识,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提高。
一、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
1. 需要掌握衔接的内容
小学生在升初中之后,总会感觉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因此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充分的体现在小学与初中教学之间存在这一种不应该有的“软”问题。在接初一之前,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将中小学教材目标、要求和内容进行比较,明确其中的差异和联系,从而进行有目的教学;而且初中教师还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找出中小学教材中的联系之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2. 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给初一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学的语文学习只是打基础、理解较为浅显、阅读量较少、停留于机械性的记忆等。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初中的学习科目突然增多,那么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减少,但是阅读需求量增加、理解加深、需要一些抽象的思维。因此,必须延续兴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重点激发及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小学生在毕业之后求知欲望会十分旺盛,对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会显得厌烦,从而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增加有趣的、新的知识,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例如,在课堂上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把想到的规范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积极开展语文知识讲座,语文小知识竞赛(如对联知识、诗歌朗诵会,我读名著与讲名著故事,美文欣赏会等等)。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兴趣的延续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等原因,會明显感觉到教材内容变得深奥,不好理解。加之教材中有些知识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存在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没有兴趣等心理。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延续学习兴趣呢?
1. 课堂上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所谓“大语文”教学就是要针对传统式的“小课堂”而提出来的,结合宏观和微观、课内与课外,有效地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渐将“灌输式”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求活泼、生动、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教学。
语文是用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同时,它还是一门集思想性、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很高的学科。它凭借着独有的魅力,使学生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中机械性的学、记、背、练、讲还无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对新知识点的引进,丰富课堂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再加之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才会取得满意的教与学的效果。
2. 精心备课,巧妙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需要一个巧妙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该堂课的框架和重点上。例如在教学《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可以这样的设计导入:请问同学们见过长在地下的“树”吗?在同学们思考期间,我迅速给同学们介绍相关的材料和图片,让他们感知其过程。当学生们的心在被我抓住之后,这堂课就很容易顺利的完成。通过这样直接、简单的沟通,不仅能联络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的导入新课。
3. 钻研教法并指导学习的方法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良好的开端只能是取得成功的一半,那么另一半呢?应该是语文的教法和学法的指导,这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下册《春酒》一文时,采用这样的教法:鉴于本文表达思乡的主旨,在阅读方面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我们要将重点摆在教读上面,同时还要围绕着课后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最后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促进学生在点拨的基础上积累,习作民风民俗片断,读写结合,提高兴趣。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
1. 需要掌握衔接的内容
小学生在升初中之后,总会感觉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因此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充分的体现在小学与初中教学之间存在这一种不应该有的“软”问题。在接初一之前,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将中小学教材目标、要求和内容进行比较,明确其中的差异和联系,从而进行有目的教学;而且初中教师还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找出中小学教材中的联系之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2. 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给初一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学的语文学习只是打基础、理解较为浅显、阅读量较少、停留于机械性的记忆等。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初中的学习科目突然增多,那么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减少,但是阅读需求量增加、理解加深、需要一些抽象的思维。因此,必须延续兴趣,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重点激发及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小学生在毕业之后求知欲望会十分旺盛,对简单重复的教学内容会显得厌烦,从而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增加有趣的、新的知识,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例如,在课堂上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把想到的规范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积极开展语文知识讲座,语文小知识竞赛(如对联知识、诗歌朗诵会,我读名著与讲名著故事,美文欣赏会等等)。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兴趣的延续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教学要求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等原因,會明显感觉到教材内容变得深奥,不好理解。加之教材中有些知识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存在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没有兴趣等心理。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延续学习兴趣呢?
1. 课堂上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所谓“大语文”教学就是要针对传统式的“小课堂”而提出来的,结合宏观和微观、课内与课外,有效地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渐将“灌输式”转变为“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方面要求活泼、生动、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教学。
语文是用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同时,它还是一门集思想性、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很高的学科。它凭借着独有的魅力,使学生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中机械性的学、记、背、练、讲还无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对新知识点的引进,丰富课堂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再加之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才会取得满意的教与学的效果。
2. 精心备课,巧妙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一半。一堂优秀的语文课需要一个巧妙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该堂课的框架和重点上。例如在教学《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可以这样的设计导入:请问同学们见过长在地下的“树”吗?在同学们思考期间,我迅速给同学们介绍相关的材料和图片,让他们感知其过程。当学生们的心在被我抓住之后,这堂课就很容易顺利的完成。通过这样直接、简单的沟通,不仅能联络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有效的导入新课。
3. 钻研教法并指导学习的方法
对于初中语文的教学,良好的开端只能是取得成功的一半,那么另一半呢?应该是语文的教法和学法的指导,这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下册《春酒》一文时,采用这样的教法:鉴于本文表达思乡的主旨,在阅读方面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我们要将重点摆在教读上面,同时还要围绕着课后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最后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促进学生在点拨的基础上积累,习作民风民俗片断,读写结合,提高兴趣。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