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方法。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最根本的是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热爱的情感,而不是一般的培养兴趣。热爱与兴趣的区别在于:兴趣有时是被动的,而热爱则是主动的;兴趣往往是外在的,而热爱是内在的;兴趣往往是一时的,而热爱是长期的;兴趣往往是波动的情绪,而热爱是稳定的情绪;兴趣往往着眼于一点,而热爱着眼于全面。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语文呢?
一、语文教学与历史、社会相结合
语文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必定与历史、与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语文当然不能单纯地把它当成工具,当成纯粹的知识点,而是要从中了解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的风尘和值得追寻的人和事,学习文章便如同找到了一扇可以窥见过去的窗,让人领略到不曾了解的风景和风景背后的故事。而这也许会让学生联想许多,激起学生对生活的诸多思考。教师如能这样教授语文,那带给学生的就不只是一篇篇文章,更不是生拆硬分出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方法,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大千世界,是穿越岁月、感悟历史后得到的沧桑感、纵深感和厚实感。
笔者在教《黄河颂》时,先不急着让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将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了介绍,从近代中国的屈辱谈起,给学生呈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全貌,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近现代中国的悲惨境遇和抗日战争的形成背景,体会当时国人的悲愤心情和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当学生能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时,学生的情绪就已被调动起来,此时再学习《黄河颂》,无论是对诗歌的朗读还是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都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得到的不只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和把握,明白了语文与历史水乳交融的联系,明白了语文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对语文课就会产生全新的感受。
二、语文教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谈古论今,包罗万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观点,不同学术流派,都化作了美妙的文字留与后人品读。后人可以从文章中感知先人的所思所想,了解文化的变迁传承,从而体会到语文的深邃和智慧。于是对语文的热爱便可能油然而生——这就是将语文和文化、哲学结合的结果。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做好语文和文化、哲学相融合的文章,让自己的语文课能与熠熠生辉的文化与令人深思的哲学融为一体,让语文课也产生令人眩目的光彩而在学生心上留下永久的印迹。
语文课本有一些古文单元。按常理,古文的教授方法很简单,无外乎词句落实,最多加上理解文章所体现的主旨或作者想说明的道理。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况且向来都是这样上的,学生没有惊喜感,不会对课文产生想学的情绪;再加上古文还要背诵,这又是学生们最受不了的。怎样上才能让学生想学愿学,甚至对古文产生喜爱呢?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和《庄子》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笔者先撇开课文,从国学的角度出发,和学生谈儒家,谈道家,谈两家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当然是以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并结合历史人物,让学生比较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点,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者的主张、思想的看法,谈谈自己最认同的是哪种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先用文中的原话来表述,再解释之。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古文的学习,而学生因对中国这两大学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不自觉地产生了崇拜的心理,所以对古文的学习也就特别感兴趣了。然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其实古文中特多这种包含老祖宗博大精深思想的文章,多读这种文章,自己也会变成一个有思想有文化底气的人,那是件让自己都觉得自豪的事。现在语文课就在帮你成就这样的好事,你不爱语文又爱谁呢?”
三、挖掘不同文本间的联系,形成以内容为纽带的整合体
过去语文课文的编选基本是以文体为依据,相同的文体组成一个单元。这体现了编者学科知识教学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除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外,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现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文的编选也以内容和思想感情作为纽带,比如表现人的成长历程的,表现爱国情感的,表现不同领域中杰出人物的精神的,还有文化艺术陶冶情操的,等等。这样的编选体例为我们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提供了方便。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个体文本间的相通处,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现、自主体验的成就感,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并不断积累这种美好的感觉最终形成“热爱”的情感。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有关探险的文章,与它同一单元的还有《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它们都是表现探险英雄精神的文章。对这个单元教学的处理,笔者使用了以点带面、比较阅读的方法。先详细讲解《伟大的悲剧》:从登临南极第一人的意义到发现有人已先于自己登陆的极度悲伤,从暴风雨的可怕到悲剧英雄们顽强坚韧的精神,从环境烘托到人物刻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什么是伟大,体会悲剧的意义。而对于其他课文,笔者就不再作分析,而是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它们与《伟大的悲剧》的异同点。然后开设课堂论坛,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或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在争辩中明白了环境对人物、氛围、情节的作用,明白了人物刻画方法的多样和恰当的选择,并在深深感动于探险英雄伟大气概的同时,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像老师一样将文章理解得如此透彻,惊讶于自己原来有这样好的口才……
四、古今融合,中外结合
语文课文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引领我们走入无限时空的精神使者。古今中外,可以由我们自由驰骋。在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方面,这种自由让教师有了挥洒的空间。从根本上说,所有文章的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将之外在化的方法与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古今融合、中外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深邃的历史感和辽远的地域感,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还能使学生惊喜地看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对文章的解读在很多时候是可以将不同时空的作者联系起来看的,从而产生一通百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不知如何才能学好语文的学生来说该是多么美妙。
比如清代林嗣环的《口技》和冰心的《观舞记》中,对人物高超技艺的描写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两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类文章的普遍写法;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坦然面对死亡的精神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论述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两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向善求真的高尚情操是没有国界区别的。
一、语文教学与历史、社会相结合
语文植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必定与历史、与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语文当然不能单纯地把它当成工具,当成纯粹的知识点,而是要从中了解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的风尘和值得追寻的人和事,学习文章便如同找到了一扇可以窥见过去的窗,让人领略到不曾了解的风景和风景背后的故事。而这也许会让学生联想许多,激起学生对生活的诸多思考。教师如能这样教授语文,那带给学生的就不只是一篇篇文章,更不是生拆硬分出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方法,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大千世界,是穿越岁月、感悟历史后得到的沧桑感、纵深感和厚实感。
笔者在教《黄河颂》时,先不急着让学生学习课文,而是将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作了介绍,从近代中国的屈辱谈起,给学生呈现中国近代历史的全貌,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近现代中国的悲惨境遇和抗日战争的形成背景,体会当时国人的悲愤心情和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当学生能对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时,学生的情绪就已被调动起来,此时再学习《黄河颂》,无论是对诗歌的朗读还是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都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得到的不只是对文章的理解,还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和把握,明白了语文与历史水乳交融的联系,明白了语文中所蕴藏的深刻内涵。这样,学生对语文课就会产生全新的感受。
二、语文教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谈古论今,包罗万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观点,不同学术流派,都化作了美妙的文字留与后人品读。后人可以从文章中感知先人的所思所想,了解文化的变迁传承,从而体会到语文的深邃和智慧。于是对语文的热爱便可能油然而生——这就是将语文和文化、哲学结合的结果。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做好语文和文化、哲学相融合的文章,让自己的语文课能与熠熠生辉的文化与令人深思的哲学融为一体,让语文课也产生令人眩目的光彩而在学生心上留下永久的印迹。
语文课本有一些古文单元。按常理,古文的教授方法很简单,无外乎词句落实,最多加上理解文章所体现的主旨或作者想说明的道理。但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感觉;况且向来都是这样上的,学生没有惊喜感,不会对课文产生想学的情绪;再加上古文还要背诵,这又是学生们最受不了的。怎样上才能让学生想学愿学,甚至对古文产生喜爱呢?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和《庄子》两篇短文的教学中,笔者先撇开课文,从国学的角度出发,和学生谈儒家,谈道家,谈两家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当然是以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并结合历史人物,让学生比较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点,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者的主张、思想的看法,谈谈自己最认同的是哪种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先用文中的原话来表述,再解释之。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古文的学习,而学生因对中国这两大学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不自觉地产生了崇拜的心理,所以对古文的学习也就特别感兴趣了。然后,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其实古文中特多这种包含老祖宗博大精深思想的文章,多读这种文章,自己也会变成一个有思想有文化底气的人,那是件让自己都觉得自豪的事。现在语文课就在帮你成就这样的好事,你不爱语文又爱谁呢?”
三、挖掘不同文本间的联系,形成以内容为纽带的整合体
过去语文课文的编选基本是以文体为依据,相同的文体组成一个单元。这体现了编者学科知识教学为本的思想。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除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外,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现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文的编选也以内容和思想感情作为纽带,比如表现人的成长历程的,表现爱国情感的,表现不同领域中杰出人物的精神的,还有文化艺术陶冶情操的,等等。这样的编选体例为我们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提供了方便。因为我们可以利用个体文本间的相通处,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现、自主体验的成就感,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并不断积累这种美好的感觉最终形成“热爱”的情感。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有关探险的文章,与它同一单元的还有《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它们都是表现探险英雄精神的文章。对这个单元教学的处理,笔者使用了以点带面、比较阅读的方法。先详细讲解《伟大的悲剧》:从登临南极第一人的意义到发现有人已先于自己登陆的极度悲伤,从暴风雨的可怕到悲剧英雄们顽强坚韧的精神,从环境烘托到人物刻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什么是伟大,体会悲剧的意义。而对于其他课文,笔者就不再作分析,而是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它们与《伟大的悲剧》的异同点。然后开设课堂论坛,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或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在争辩中明白了环境对人物、氛围、情节的作用,明白了人物刻画方法的多样和恰当的选择,并在深深感动于探险英雄伟大气概的同时,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像老师一样将文章理解得如此透彻,惊讶于自己原来有这样好的口才……
四、古今融合,中外结合
语文课文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引领我们走入无限时空的精神使者。古今中外,可以由我们自由驰骋。在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方面,这种自由让教师有了挥洒的空间。从根本上说,所有文章的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将之外在化的方法与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古今融合、中外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深邃的历史感和辽远的地域感,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还能使学生惊喜地看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对文章的解读在很多时候是可以将不同时空的作者联系起来看的,从而产生一通百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不知如何才能学好语文的学生来说该是多么美妙。
比如清代林嗣环的《口技》和冰心的《观舞记》中,对人物高超技艺的描写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两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这类文章的普遍写法;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中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坦然面对死亡的精神与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论述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两文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向善求真的高尚情操是没有国界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