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讲的故事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ho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镰刀来到粮堆旁。
  粮食上都盖着大印。
  这特殊的大印叫粮印,用厚重的木板刻成,长一尺多,宽八九寸,厚二寸多,正面刻着凹字(阴文)。印一分为二(包括背面的柄),起监督作用,只有两块木板拼在一起盖,才是完整的印。盖在粮食堆上,便显出醒目的立体字。我们队的粮印上是个“公”字。二叔是六队的,他们队的粮印上刻着“丰收”二字。
  糧印一般由会计和保管员掌管,一人一半。收获季节,粮食上场晾晒,傍晚要堆起来,就要盖上大印,晚上有专门看场的。如果印被破坏,就知道粮食被偷了。
  二叔拉着小镰刀来到一个麦堆旁,让小镰刀撑开袋口,他把麦往袋子里扒,灌了整整一口袋。
  然后,二叔把麦堆重新弄圆,从小布袋里拿出个木板,轻轻地往麦堆上按去。
  往回走到半路,二叔才告诉小镰刀:“放心吧,成钮晚上被我喊去喝酒灌醉了,我们到场上的时候,他已呼呼大睡了。”
  小镰刀先是感到奇怪,心想他怎么能偷来粮印?得知那木印是二叔刻的,小镰刀太佩服二叔了:“和那大印一模一样。”
  这些,都是二叔后来告诉我的。
  二叔说:“其实我也没量过那粮印的尺寸。队里的是两半,我是刻在一块木板上的,‘丰收’两字中间还刻了一点儿缝隙。这样,盖上去就和两块拼上去的一样了。至于大小,谁会注意到那点儿误差呢?”
  最后,二叔笑了:“哈哈,不管怎么说,那可是我杰出的作品。”
  [责任编辑 吴万夫]


  你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老实说,作为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他能讲给自己的子女什么故事呢?因此,每逢听到别人讲起一些怪诞不经或发人深思的故事,并以一种自得的语气说到“这是我父亲讲给我的”时,你总会愧疚地想到你的父亲。而那时,你的记忆就像荒凉无际的沙漠一样,充斥着一片可怜的空白。哦,很奇怪,往往就是这样想着想着,你终于想起了父亲讲给你的那个故事,恐怕那是他所讲的唯一的故事。
  那是个秋夜。那一年,你们家的玉米收成特别好,一只只沉甸甸的玉米棒,小山一样堆满了你家的院子。白天在田地里收种完,一到夜晚,父母便领着你们兄弟姐妹们剥玉米棒子——剥去玉米棒的壳衣,让那些金黄或者玉白的玉米颗粒露出来,只在玉米棒顶端留几片壳叶,然后你的父母便用那一片片玉米壳叶,将玉米棒辫成一绺绺四五米长的玉米辫子,挂在屋檐下,或搭在院门口的洋槐树、梧桐树树杈上。许多年后,你在一个摄影展上看到一张照片,一串串金黄色的玉米辫子从房檐垂下来,在一片金黄耀眼的背景前,有个老农脸上乐开了花,好像他沧桑的脸上,每道皱纹里都漾满了笑意。你苦笑着摇摇头,你知道真实的情景绝不是这样。你知道,坐在小山似的玉米堆前,剥起玉米棒来,只会感觉时间是那样枯燥、漫长,而你的父亲,脸色永远像块风吹雨淋的青石板,从来就没有过任何笑意。
  就是那个夜晚,你和兄弟姐妹们剥着玉米棒,父亲和母亲辫着玉米辫子,夜已很深了,你的眼皮不住地打起了架。就在这时,你的父亲忽然干咳了一声,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1949年前,咱老家有个人,是个出了名的势利鬼,最爱巴结人家有权有势的人。有一天,这个人有事去找他一个曲里拐弯儿的亲戚当保长的儿子。到了亲戚门前,这个人看见他亲戚,张嘴就说:‘老哥哎,我叔秦保长在家吗?’”你们听到这里,一个个都嘻嘻哈哈地笑了,睡意一下子跑得没踪没影了。你们兄弟姐妹们觉得,这个将人家老子叫哥、却将人家当保长的儿子叫叔的人,蠢得真可以!但你的父亲却没有笑,他的脸色依旧像青石板一样沉着,只是拢起你们剥过的玉米棒,低着头,用他粗硬的双手辫着玉米辫子。
  忽然想起父亲所讲的这个故事,是因为这几年你当了你们县的县长。据说在京城,像你这样级别的官员,树上落下一片叶子就能砸着两三个,但在你们这座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小城,却是一桩了不起的事!你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你的亲戚熟人的闲谈中。你成了他们的骄傲,成了他们向周围熟人卖弄显摆的谈资。当然了,你无论走到哪里,肯定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父亲80岁大寿时,你回家给父亲过寿。你从家门口一下小车,就听见一声声“伯”“叔”“哥”还有“梁县长”之类亲热的问候声。不用说,你家的院子里早已挤满了人,亲朋好友一个个仰着笑脸,对你嘘寒问暖。你有些奇怪,即使在故乡,也没有人再像从前一样亲热地喊你的名字了。就在这时,村里的疙瘩伯从门外走进了院子。看见你,疙瘩伯离得老远就喊:“山娃,山娃回来了——”
  院子里忽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在疙瘩伯身上,疙瘩伯的脸唰一下红了。你拉着疙瘩伯的手,你想起,你在童年有好多个夜晚在村里麦场上睡在疙瘩伯怀里,听疙瘩伯讲那些令你恐惧又神往的鬼故事,你的记忆里到现在依然留着老人混合着汗味和青草味的体味。疙瘩伯的儿子儿媳打圆场,他们责怪老人说:“爹,乱喊啥呢?我哥现在是县长,可不是一般人。”说罢他们赔着笑脸说:“哥,我爹老糊涂了,你甭往心里去。”你说:“没什么没什么。”你知道,疙瘩伯的儿子儿媳有事求你,他们的儿子大学毕业了,想进县城机关单位,虽说你一再对他们说国家招考公务员有纪律,可他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好像有你一句话,你的亲戚朋友想进哪里就能够进哪里。
  真是造化弄人。一夜之间,你又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年前,你们县城发生一起腐败案,有几个官员被“双规”了,你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但作为主管上司,你还是被撤职了。一下子,你觉得世界忽然冷清了,冷清得就像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你的父亲去世了,你回老家奔丧。与上次你父亲的寿宴相比,你父亲的葬礼可以称得上是冷冷清清。从前巴结你的那些老同学、老同事一个都没有来,就是亲戚与村里的乡亲碰见你,也是用躲躲闪闪的目光望你几眼,就转过身忙他们该做的事去了。你没有看见疙瘩伯的儿子儿媳,据弟弟说,他们捎话说在外面打工忙,回不了老家。你想,冷冷清清也好,父亲只是个寻常的农民,清清静静归于泥土,或许更适合父亲。
  安葬完父亲的那天傍晚,你一个人去了墓地。父亲的坟堆上,湿润的泥土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青草味儿,你知道,那堆黄土下此刻就躺着你一辈子沉默寡言的父亲。在父亲的坟前上了香烛、烧过纸、磕完头之后,你一个人走到坟地后面的土坡上,望着远处的夕阳默默地坐下来。你想起许多年前,父亲和你们兄弟姐妹们剥玉米棒时的夜晚,你还想起了父亲讲给你的那个故事。就在这时,你听见有人在身后喊:“山娃——山娃哎——”
  回过头,你看清了,是疙瘩伯。你应声说:“疙瘩伯——”
  疙瘩伯向你咧嘴笑笑,就在你身旁坐下来。
  你给疙瘩伯发了一支烟,又给自己嘴角塞了一支。你给疙瘩伯点着烟,又给自己点着烟,然后就和疙瘩伯默默地望着远方出神。
  远处,是村庄的坟地。坟地旁,一片青绿无际的麦地尽头,就是生你养你的村庄。这时候,你看见一阵风,呼呼呼从村庄的方向吹了过来。
  风,吹过无边起伏的麦地,吹过麦地尽头坟地里一个个坟堆,吹得坟堆前一棵又一棵蓊蓊郁郁的松树、柏树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像上帝一双温柔的大手,正将尘世的生命一一抚弄……
  [责任编辑 吴万夫]
其他文献
县长老马的老婆在去西部旅游的路上死于车祸。坊间说“升官、发财、死老婆”是中年男人的三大喜事,具体到老马似乎另当别论。老马的一儿一女俩孩子都在国外,五十岁刚出头突然成了孤家寡人,一时不上不下的。  于是就有好事者给老马说媒拉纤,最后把他跟“莲蓬花”撮合到了一起。  莲蓬花,本地说法,就是莲花。  被唤作莲蓬花的这位女人,也是本地名人,县剧团的首席花旦。莲蓬花唱、念、做、打俱精,而且为人洁身自好。当年
期刊
一只,两只,三只。  星数了数,这么多蟑螂!可以说,尸横遍野。星觉得很得意,自己应该被授予一个“除虫英雄”奖章什么的。  星是一个做事仔细的人,并且醉心于在同一件事上不断创新,不拘一格。就说杀虫这件事吧,星买了蟑螂粘板、杀虫剂、除蟑丸,甚至花露水、蚊香,可以说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这些小动物死的死、伤的伤,有的被粘板粘住了,有的被药水熏晕然后被星趁机踩死,有的干脆直接被星用苍蝇拍
期刊
岁月如飞箭。转眼间,我已是“夕阳红”。阅过杂志无数,唯对《百花园》情有独钟,她是我的文学摇篮、我的文学家园、我的最爱。  最早接触《百花园》,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把青涩的处女作送到了郑州市中心“东方红影院”旁的《郑州文艺》编辑部。后来《郑州文艺》更名为《百花园》,搬到了郑州市政府大楼,我再送稿件时,要通过门卫登记,方能入内。再后来,《百花园》搬到了郑州晚报社一楼,送稿子就方便多了。  1985
期刊
我出生于1928年5月20日,是一名“90后”。虽然没上过几天学,文化程度不高,可自幼爱好读书,经常把别人读过的报纸杂志借来读。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一来二去,自己识字多了,知识面宽了,阅读成了习惯。特别是离休后,住在老年公寓里,有很好的閱读条件。从那时起,我就与《百花园》杂志结缘了。  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出行不便,听力下降,与外界交流存在不小的障碍。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当聋子哑巴,我坚持阅读
期刊
南方小镇连绵的梅雨,对北方来的女孩小洁来说,已经习惯了。还是当饭店服务员,巧合的是,还是卖包子。南方的包子和北方的包子口味很不同,以后,慢慢习惯吧。  早餐时间过后,店里很清闲,小洁透过玻璃窗看着窗外的落雨。窗玻璃上,两颗雨滴碰到一起,变成更大的一颗,继续向下滚动,然后撞碎在窗框上……  小洁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个北方小城的包子铺,她来南方之前就是在那儿打工。  那是新开不久的包子铺……  环境不错
期刊
娘生下莲花,一看是女孩,又见池里几枝莲花,脸庞红俊,摇头晃脑地朝她笑,就给她取名莲花。“莲花,莲花。”娘叫着叫着,就将她叫得满地跑、满山跑,叫得噌噌蹿个儿,成了亭亭玉立的一枝莲花,一枝俊秀得能让人看呆、看傻的莲花,快捷麻利、追风逐雨的莲花,香飘满世界的莲花。  这天,莲花带领众姊妹,把3000斤煎饼送给部队后,脚不点地地向区政府赶,未进区政府呢,咣的一声就撞在外出的区长佟范身上。  莲花恼了:“人
期刊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  对于晒秋,春来并不陌生。晒秋是一种山区农民的风俗。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人们便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晾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这便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成了农家欢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时间一般是在重阳节前后,此时天高气爽,适宜晾晒,所以重阳
期刊
周女士已经有29年没有见过孙先生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或者说分别,是1984年在白水镇,距离他们的第一次偶遇,整整两年。  周女士曾是镇上的小学老师,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什么都教。倒不是因为她全都擅长,而是小镇上的学校,哪有什么老师?30多平方米的班里,横七竖八地坐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刚给左半边的一年级读完一篇课文,就要去右半边的二年级检查刚默写的古诗。休息两节课又开始弹风琴,教学生们唱“长亭外
期刊
打开纸袋,是一只盒子。盒子里,有一枚戒指:白金体,翡翠面。  那晚,邀朋友聚餐。结束时,落在最后的他,将纸袋悄悄地给我,说:“生日快乐,希望你喜欢。”  我的脸浮起红晕,心狂跳不止,对着戒指,说:“喜欢,怎能不喜欢?!”  我拿起戒指,伸出左手。我知道,戴戒指有讲究,中指表示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订婚或已婚。我,该戴哪只?  将戒指往中指套,手指大,卡;往无名指上套,正好。脸上一阵火辣。看来,只能在
期刊
秋雨淅瀝,浇湿了我的头发,浇湿了我的胸口,我有些冷有些烦。喝了酒,我把朋友送回家,此刻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向左是一个黏了我二十多年的独身女人的家,向右是丈母娘的空巢。何去何从,姐,你能不能给我个方向?  今天我回小镇随礼,一个哥们儿的父亲去世了。不仅随礼,我还负责替他招待朋友。虽然离开多年,我仍然是这里的主人。自然是一场大酒,各自尽兴。把大伙儿一一送回家后,我就收到了女人的微信留言,她说她知道我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