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实用谚语精选(五)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tory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
  
  这条谚语是对武术八法的注释。它将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分成内外两部分,以便习练者领会法则的重点所在。而内功外功都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
  手有搏转之能,眼有监察之精,脚有送行之便,身法则是对手、眼、脚、步的综合运用。身法以腰为主宰。腰一动,上可带肩、肘、腕、手、指,下可带胯、膝、腿、踝、脚。俗话说:“没手没眼不成拳,没有身法难近前,步法不活已自乱,腿脚不精莫争先。”可见“手眼身法前”是习武之要领。
  精神、气息、力量和功夫虽属内在功夫,却是要在不断地“外练”中得到体现。精神委顿、气息短促、劲力不足的人,在练拳的时候,必是掌无力、眼无神、身不灵、步不稳。反之,练拳不讲究手眼身法步,所谓外形不合规矩,那么精神、气息、力量、功夫也难以练成。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即是“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体表部位的形体动作受大脑思维活动支配,并受内脏各部器官的影响。只有使人体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统一,才能使外部形体动作灵活自如。也只有使外部形体动作规范化,才有利于内在因素的协调统一。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例如拳经讲“内五行与外五行的配合”,外五行指五手五脚,五手即崩、转、钻、带、拿;五脚即圈、点、插、摆、踢。内五行指心、肝、脾、肺、肾。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崩拳、踢腿属木,气发于肝,骨稍用力则肝脏舒,故崩拳踢腿可以养肝。拿法、插腿属金,气发于肺,筋稍用力则肺脏宣,故拿法插腿可以养肺。带手、摆腿属火,气发于心,必用血稍之力,这两个动作能养心血,转手、圈腿属土,气发于脾,这两个动作要运动周身全体,故转手、圈腿可以养脾。钻手、点脚属水,气发于肾,肉稍用力则肾气肉,故钻手点脚可以补肾。肝气盛,力必猛;心血足,脑力坚;肺气满,气必充;肾水足,精神旺;脾脏盈,身体必健。这种说法与中医气功养生学说是极其相似的。所以,练武一定要注意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不论南拳北腿,不论门派流派,拳理纵然众说纷纭,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武术对于“气”的解释有多种,这里所讲的“气”乃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神健旺,不生杂病,益寿延年。
  “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这条谚语既描述了武术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总结了武术运动的作用。
  
  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
  
  这条谚语,乍看似与“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相同,其实是有差别的。这条谚语是从武术的六合真义着眼的。
  这里所讲的六合真义,是指内三合、外三合。精气神为内三合,手眼身为外三合。拳理往往与医理有相通之处。六合之论便与中医理论相关。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失天之精源于肾,后天之精生于脾,二者均藏于肾,总称肾精。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体生存时,“精”不断化为“气”,流通全身,使人体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气”充则“神”聚,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意识清楚。“气”是“精”与“神”的枢纽。反之,“神”能聚“气”,“气”又能生“精”。精气神如此不断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谚语提出要“内练精气神”。
  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统一。武术动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锻炼是精气神锻炼之“形”,之“表”。六合真义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及内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及内三合之神。反之,内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现出来。所以,“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
  
  这里讲的六合,与上条谚语的含义不同。这里所讲的六合,是外六合,内六合。合,在这里指协调。
  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六合还要上下相配,即手足齐、肘膝对、肩胯正、背腰活。无论是从演练还是从技击方面来说,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内六合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前辈拳师认为脑心为主,气为元帅力为将士,筋能生唾液,血能养元气。脑心合动,谓之意。以意导气,气行于表,见者为力。这可以理解为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物质(血)充足。它反映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样一个规律。只是古人以为心具备思考的官能。这种认识不是科学的。
  (责编:高 生)
其他文献
我随玉奇勇先生练习内家拳已有多年,是《搏击》杂志的忠实读者。日前笔者拜读了《搏击》杂志2003年第4期刊登百花武学创始人史文灼先生的《内家拳之发力运劲》一文,文中关于对内家拳发力的理解,有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现借贵刊一角,与史先生商榷,意在以引玉之砖,扬我中华内家武学之真意。  史文灼先生在文中(第34页)提出这样的一段话:“在发力时,需遵循梢起、中随、根催撞的要求去进行,整体通连,一贯而出(有些
期刊
蹬腿,是由下向上、向前的直线运动的腿法,属于传统腿法中的重要腿法之一。然而,由于多数练习者不得其法,于实战时不能充分运用它,且在攻击时常使身体的正面要害部位尽数暴露了出来,致使此腿法在众多的练武者中忽略了,而多以侧踹和鞭腿占主要的训练。可是人们并不知道,正蹬腿是百腿之母,练好了正蹬腿,踹腿、鞭腿的练法上已达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武术中,对蹬腿多以,一脚制敌”而誉之,并有“无影脚”、“穿心腿”的美名
期刊
在杨氏太极拳中,称“腰”为“中盘”;“胯”为“下盘”;“肩”为“上盘”。“三盘”,以“中盘”为主宰,融为一体。  “下盘”(胯),也叫“底盘”。“底盘”要稳住,放平,放正。只有“底盘”稳住平正了,躯干才能中正直竖,就像石碑的底座一样,底座稳住平正了,石碑才能竖得正直稳当,不致歪斜倾倒。  太极在盘拳架时,“底盘”始终要稳、平、正,怎样才能做到稳、平、正呢?在总体上讲,就是要遵循太极拳的要则理法,只
期刊
由于女子防身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对方的要害部位,但在进行防身术练习时,又不可能有人作为专门的练习对象让你来击打要害,这就给女子防身训练增加了难度。而女子防身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心理和身体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又要求出手要狠、攻击部位要准,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面对凶狠的歹徒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利用辅助器材进行女子防身术练习,尤为重要。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击打的力量、速度、准确性。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练
期刊
“黑人没有阿里,就万古如长夜。”  李敖不愧为“一代英豪”,区区11字外加2个标点就精确概括了穆罕默德·阿里纵横天地的历史功绩。现实是无情的,今天的阿里正在帕金森症的折腾下苦度余生,然而现实又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莱拉·阿里——伟人之女,正在同一片天空下,以女性独特的柔美姿态延续家族传奇。  因为拥有姣好的容貌和过人的智慧,更因为她是伟大姓氏庇护下的幼苗。因此,莱拉不必像普通子女一样为生计奔波,为前
期刊
通臂拳又名通背拳,通背拳强调以猿取势,放长击远,所以也称“长拳”。  通背拳形成历史久远,在河南少林寺得福居禅师的《少林衣钵直传》中开篇就提到:以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太祖是指宋太祖赵匡胤,韩通是后周将领,字仲达,太原人。  明末清初学者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中有歌诀颂: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撤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  本文内容分前八
期刊
组织格斗训练,既包括组织集体训练,又包括自身的训练。每个人训练都有自己的一些理论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使训练更加的有效科学,效果更加理想,就成为众多受训者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有一些粗浅体会,将其归纳为四点,希望对今后的训练能有所帮助。  第一点:熟悉理论阶段。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先掌握其理论,在理解其理论的基础上再向最高层进发。格斗训练的组织实施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在组织训练前,教练员
期刊
内力及发力训练    所谓内力就是通过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势所培养出来的武术内劲,作用是培训充实流动的内在能量,形成"意、气、力"合一的强大内劲,以增强习武者的自身实力。至于内力理论方面本教程不予详述,朋友们可参考其它资料。本教材只讲解一些实际的练功方法,以便让学者迅速地、简单地登堂入室。一个习武者要想强劲的功力化作攻击武器,就必须用特定的技术动作把它发放出去,这就形成了发力。发力的意思就是用特定的
期刊
作者寄语:戴家拳的像形拳法有“十大形”和“七小形”之分,像形拳系指飞禽走兽,不包括昆虫。像形拳法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实战动作创编拳法,然后按图索骥,冠名像形动物之名称,故曰像形拳法。如起腿蹬击似如蛰龙蹬天,取名龙形拳;双掌扑推,如同猛虎扑食,故名虎形拳。以此类推,定其十大像形拳法为:龙虎蛇猴马鹰鹞鸡燕熊。五行拳是立于心“心意诚于中”,十大形是精于意“肢体形于外”。二者相融则是内外兼修、形
期刊
太极拳是中华之精华,流传广泛,影响极大,颇受世界人民喜爱。太极拳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并走向世界,已成为现实,但是,讲提高确实逊色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对理论探讨甚少,求拳架套路的内涵少,追求技击术者更少,多数练拳者停留在一般的健康水平上。求技击确实很难,因为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的组合,拳谚讲:“太极阴阳少人修”,此理强调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统一”,而练太极拳精通阴阳者太少了。笔者认为理解太极阴阳之妙并不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