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林氏译本《浮生六记》为例,研究了林语堂翻译中国文化类文本时的翻译特点,并佐以实例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译者、读者意识和译者文化审美力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者主体性;文化意识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笔记小说。此书后被著名作家兼翻译家林语堂翻译成英语,并为海内外人士所熟知。林译本《浮生六记》较好的展现了林语堂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林语堂在译本中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使西方读者向中国文化靠拢。这一方法较好的显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生动的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打开了窗口。这就体现出在文学翻译中,林语堂并没有被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所束缚,基于他自己的文化态度、美学态度和对翻译文本的独特理解完成了翻译巨作。本文尝试从译者的翻译过程、译者的美学创造和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读者意识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浮生六记》中的表现和运用。
二、《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体现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开始注重译者主体性研究,在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翻译者本身与原著的感情共鸣。译者主体性能够反映译者的文化意识、个性以及其文化审美创造力。
2.1 主体性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译者像其他普通读者一样阅读原著;在第二层面中,译者利用自己的文学欣赏和批评能力领悟原著的内涵和美学特征,从而分析原文的文学和社会价值。第三层面是源语言与译入语的语码转换。在这一层面中译者更加注意保留原文的艺术和文体特点,此时译者的文学创造力也达到顶点。译者给目的语读者传达的不仅仅对原文信息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文本的美学效果,而译者的主体性也更明显的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用了大量的明喻、对仗手法,而林语堂在翻译中也呼应了作者的美学表现手法,在翻译中同样采用了明喻和对仗修辞。例如:(1)原文: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 林译:It seemed that then that our souls has melted away or evaporated like a mist.(2) 原文: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林译:The stork can dance,but cannot plow,while the buffalo can plow,but cannot dance.
2.2 主体性在译者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中的体现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林语堂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之一是将中华文化传播至西方世界。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采用了异化法将中国的成语和古典传说原汁原味的用英语娓娓道来,满足了西方读者了解东方文化的需求。例如:(3)原文: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今生夫妇已承牵合,来世姻缘亦须仰藉神力,盍绘一像祀之?林译:It is said that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He was good enough to make us husband and wife in this life,and we shall still depend on his favor in the affair of marriage in the we next incarnation.Why don’t we make a painting of him and worship him in our home? (P49) 译文中将“月下老人”翻译成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n charge of matrimony,既让读者体会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能使读者理解“月下老人”真正的所指。(4)原文: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持螯对菊,赏玩竟日。林译:Beast-clouds swallow the sinking sun,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We ate crabs in the midst of chrysanthemums and whiled away the whole day.译文对诗词进行了直译,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时段普通劳动人民重要喜好:赏月、赏菊与品蟹。译者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西方读者解释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表现了其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
2.3 译者主体性之译者的审美创造力
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能力能够体现出译者的文学功底和艺术创造能力。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诗句保留了原句的对仗和押韵手法,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5)原文: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林译:They softly touch the spring sorrow in my bosom.And gently stir the longings in her heart.
三、结语
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成功地保留了原作品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不偏不倚的传递文化信息和填补中国文化英译的空白,林语堂发挥其作为读者和译者的双重作用,多用直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国人的生活特征和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董晖.老道圆熟,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林语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关键词】《浮生六记》;林语堂;译者主体性;文化意识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笔记小说。此书后被著名作家兼翻译家林语堂翻译成英语,并为海内外人士所熟知。林译本《浮生六记》较好的展现了林语堂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林语堂在译本中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使西方读者向中国文化靠拢。这一方法较好的显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生动的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打开了窗口。这就体现出在文学翻译中,林语堂并没有被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所束缚,基于他自己的文化态度、美学态度和对翻译文本的独特理解完成了翻译巨作。本文尝试从译者的翻译过程、译者的美学创造和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读者意识三个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浮生六记》中的表现和运用。
二、《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体现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开始注重译者主体性研究,在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翻译者本身与原著的感情共鸣。译者主体性能够反映译者的文化意识、个性以及其文化审美创造力。
2.1 主体性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译者像其他普通读者一样阅读原著;在第二层面中,译者利用自己的文学欣赏和批评能力领悟原著的内涵和美学特征,从而分析原文的文学和社会价值。第三层面是源语言与译入语的语码转换。在这一层面中译者更加注意保留原文的艺术和文体特点,此时译者的文学创造力也达到顶点。译者给目的语读者传达的不仅仅对原文信息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文本的美学效果,而译者的主体性也更明显的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用了大量的明喻、对仗手法,而林语堂在翻译中也呼应了作者的美学表现手法,在翻译中同样采用了明喻和对仗修辞。例如:(1)原文: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 林译:It seemed that then that our souls has melted away or evaporated like a mist.(2) 原文: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林译:The stork can dance,but cannot plow,while the buffalo can plow,but cannot dance.
2.2 主体性在译者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中的体现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林语堂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目的之一是将中华文化传播至西方世界。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采用了异化法将中国的成语和古典传说原汁原味的用英语娓娓道来,满足了西方读者了解东方文化的需求。例如:(3)原文: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姻事,今生夫妇已承牵合,来世姻缘亦须仰藉神力,盍绘一像祀之?林译:It is said that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s in charge of matrimony.He was good enough to make us husband and wife in this life,and we shall still depend on his favor in the affair of marriage in the we next incarnation.Why don’t we make a painting of him and worship him in our home? (P49) 译文中将“月下老人”翻译成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in charge of matrimony,既让读者体会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能使读者理解“月下老人”真正的所指。(4)原文: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持螯对菊,赏玩竟日。林译:Beast-clouds swallow the sinking sun,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We ate crabs in the midst of chrysanthemums and whiled away the whole day.译文对诗词进行了直译,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时段普通劳动人民重要喜好:赏月、赏菊与品蟹。译者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西方读者解释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表现了其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
2.3 译者主体性之译者的审美创造力
作为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能力能够体现出译者的文学功底和艺术创造能力。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诗句保留了原句的对仗和押韵手法,体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5)原文: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缠绵。林译:They softly touch the spring sorrow in my bosom.And gently stir the longings in her heart.
三、结语
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成功地保留了原作品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不偏不倚的传递文化信息和填补中国文化英译的空白,林语堂发挥其作为读者和译者的双重作用,多用直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国人的生活特征和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董晖.老道圆熟,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林语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