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师者当如一杯茶,滴滴留香,独具深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捧着一颗爱心来,捧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来,捧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来。惟其如此,才能踏上前辈名师为我们踩出的为师之路;惟其如此,才能无愧于我们从事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它为学生的进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它一开始就残酷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些评论都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中国教育的状况:那就是重视知识有余,尊重个体不足。许多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心理,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如果实在不奏效,便恨铁不成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强制其接受教育,其结果呢?恰好与教师的愿望相反,教育效果与真正的教育目的相背离,教师往往有着满腹的委屈:“我体罚学生是为了他们好,难道不管不问就是对学生负责吗?”其实我们忽视了尊重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教育学生是以丧失尊严为代价,那么这种教育方式便失去了它的价值。新的时代呼唤“尊重的教育”,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给予其与成人一样的权利,让教育方式更人道化、主体化。
从心理学来说,“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发展养成中,尤其需要得到尊重,受到别人的尊重,使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那他就会变得更自信,更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反之,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自我否定,进而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因此,尊重并信任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可能会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值得尊重,“后进生”有什么可尊重的呢?于是才会出现将学生逐出教室、声讨不及格学生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抛弃自身的偏狭,用心灵去理解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作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而互相理解、尊重、支持、激励,改变以前教育评价单一的手段。“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作为教师,要让这种理念深入心灵,融入血液,让尊重的理念内化为我们修养的一部分,这样才会对每一个人、对家庭、对自然、对法律、对生命,对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怀着一颗尊重的心。
作为传承文明的教育者,要想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下一代,我们自身首先应具备这一时代精神,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去传递科学。要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引路人,不能满足于“教生一滴水,我有一碗水”的现状,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要像于漪老师那样,做一个永远“追求活水”的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我们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不断充盈、丰富自己,才能引领学生找到水源,使教育别开生面。
那么,支撑我们去做这一切的动力源泉从何而来呢?这便是高尚的师德。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叶多嘉教授向我们讲述那幅“荷花图”时,作为学生,我们惭愧着;但作为教师,我们被感动着。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的共同心愿,然而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永远以俯首致敬的姿势注视着我们时,师者无言。三尺讲台天地宽,七尺黑板情谊长,唯有以更敬业之心、更勤奋之手启开更多的心灵之门,引导他们走向科学文化和正义的殿堂。
曾有人说:有一种守候,历经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不会改变;有一种专注,穷其一生的精力也难以割舍,这就是执著。由此,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捧着一颗爱心来,更要炼就一颗执著的心,在执教路上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同仁一起在中国蓝图上写下无愧于心的一笔。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农业高级技术中学)
(责任编辑:朱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捧着一颗爱心来,捧着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来,捧着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来。惟其如此,才能踏上前辈名师为我们踩出的为师之路;惟其如此,才能无愧于我们从事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它为学生的进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失败的教育,它一开始就残酷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些评论都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中国教育的状况:那就是重视知识有余,尊重个体不足。许多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心理,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如果实在不奏效,便恨铁不成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强制其接受教育,其结果呢?恰好与教师的愿望相反,教育效果与真正的教育目的相背离,教师往往有着满腹的委屈:“我体罚学生是为了他们好,难道不管不问就是对学生负责吗?”其实我们忽视了尊重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如果教育学生是以丧失尊严为代价,那么这种教育方式便失去了它的价值。新的时代呼唤“尊重的教育”,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给予其与成人一样的权利,让教育方式更人道化、主体化。
从心理学来说,“尊重是人的一种需要”。学生正处于个性的发展养成中,尤其需要得到尊重,受到别人的尊重,使他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那他就会变得更自信,更积极,更富有创造力。反之,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自我否定,进而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因此,尊重并信任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可能会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值得尊重,“后进生”有什么可尊重的呢?于是才会出现将学生逐出教室、声讨不及格学生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抛弃自身的偏狭,用心灵去理解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作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而互相理解、尊重、支持、激励,改变以前教育评价单一的手段。“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作为教师,要让这种理念深入心灵,融入血液,让尊重的理念内化为我们修养的一部分,这样才会对每一个人、对家庭、对自然、对法律、对生命,对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怀着一颗尊重的心。
作为传承文明的教育者,要想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下一代,我们自身首先应具备这一时代精神,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去传递科学。要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引路人,不能满足于“教生一滴水,我有一碗水”的现状,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要像于漪老师那样,做一个永远“追求活水”的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我们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不断充盈、丰富自己,才能引领学生找到水源,使教育别开生面。
那么,支撑我们去做这一切的动力源泉从何而来呢?这便是高尚的师德。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叶多嘉教授向我们讲述那幅“荷花图”时,作为学生,我们惭愧着;但作为教师,我们被感动着。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的共同心愿,然而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永远以俯首致敬的姿势注视着我们时,师者无言。三尺讲台天地宽,七尺黑板情谊长,唯有以更敬业之心、更勤奋之手启开更多的心灵之门,引导他们走向科学文化和正义的殿堂。
曾有人说:有一种守候,历经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不会改变;有一种专注,穷其一生的精力也难以割舍,这就是执著。由此,我们深深地感悟到: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捧着一颗爱心来,更要炼就一颗执著的心,在执教路上诲人不倦,孜孜以求,不断创新,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同仁一起在中国蓝图上写下无愧于心的一笔。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农业高级技术中学)
(责任编辑: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