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军第一个体能训练研究中心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h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体能的魅力究竟在哪?如何在平原上锤炼高原抗缺氧本领?怎样在地面上练出渡海抗眩晕能力?隆冬时节,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我军第一个军事体能训练研究中心,“零距离”地进行了一些探访和体验。
  
  军事体能“智能机考”
  
  记者走进军事体能测评中心,在被誉为“我军数字化体能训练的开拓者”、体能研究中心主任孙学川教授的带领下,亲睹了一次“新军标”规定的基础性体能项目考核。测评室里窗明几净,目光所及全是计算机、摄像头和定位仪。
  在仰卧起坐测考仪前,王友聘教员主动为我们示范。这时,孙教授告诉我们,“测试前,需先输入被测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单位等背景资料,以便考核数据‘对号入座”’。
  “预备——开始!”随着主考官的口令,工作人员轻点老鼠,计算机开始计量成绩。 测试结束,计算机屏幕上显示:63个/2分钟。“噫,我边做边默数,共66个,记错了吧?”看到王教员有些不服气的样子,工作人员车世达把他拉到计算机前,劈里啪啦地敲击键盘,刚才考核时的图景以及各种数据立时生动地展现出来。“你看‘错误动作浏览’,你有3次不规范,其中1次塌腰,2次拱臀,所以没有记入成绩。”
  接着,记者参加了仰卧起坐测考。考核中,记者有意两次双手没抱头做动作。大汗淋漓下来后,才发现“投机取巧”未能得逞,两次“犯规”都在“错误动作浏览”的“铁证”面前曝了光。记者不禁感慨道:机考真准!
  随后,记者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体型及10米×5往返跑考核。还有,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3000米跑考核。只见30名被抽考者的个人背景资料被输入计算机后,工作人员为他们每人佩戴了火柴盒般大小的识别器,考核迅即展开。原来,这种测试非常灵活,以单兵或连排班为单位考核均可,每跑完一圈,识别器将记录直接上传到测考系统评定成绩。据介绍,这一成果的广泛运用,打破了以往军事体能考核中贴纸条、标号签、掐秒表、数圈子的传统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确保了考核的科学精确、正规有序,有利于掌握官兵最真实的体能状况。
  “测评系统正在逐步改进,今后,不仅可以科学统计官兵的训练成绩,还可对单兵及部分(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生成更为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这将随着全军新一代《军人体能锻炼标准》的贯彻落实,在体能训练考核中大有用武之地。”孙教授踌躇满志地说。
  


  
  平地上发生“高原反应”
  
  摘下“眼镜”,记者来到该中心抗缺氧实验室,平生第一次经历了平地上剧烈的“高原反应”。
  科研人员为记者展示了名为“阻氧嘴”的训练模拟器材,主要用于驻低海拔部队抗缺氧适应性体能训练,亦可用于平时的竞技体育训练与健身锻炼。记者注意到,该器材简洁、美观、便于操作,模拟人体上、下牙齿闭合时的形状设计。它具有咬合板,为前凸后凹形,上、下牙齿咬合于此部位。
  “请看这个咬合板,它的凸部由阻氧上板和阻氧下板两部分组成,以包住上、下牙齿,阻止通气。”顺着科研人员的手指方向,记者发现,咬合板上具有四个口型自适应孔,每侧两个,对称分布,以适应人体不同大小的口型;咬合板的凹部下缘则具有防脱卡,以防止佩戴时阻氧嘴从口部脱落。
  据介绍,通过佩戴阻氧嘴,模拟人体心、脑、肢体等器官的高原缺氧感受,显著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为实施“低驻高训”预适应训练模式,低海拔地区针对性体能训练提高效率。
  真有那么神奇吗?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准备佩戴它进行1 500米跑。孙教授为记者先挑选了通气孔较大的一号阻氧嘴。“要是感觉到极不舒服,千万别硬挺着。”孙教授笑着说。
  100米、200米,记者仿佛没什么感觉。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记者明显感到呼吸道受阻,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果真不海上抗眩晕训练把大海搬上陆地期而至。跑完了1500米,记者坚持试戴一下通气孔更小的2号阻氧嘴,结果,还没跑400米,顿感头晕目眩,因严重缺氧似乎窒息。
  据悉,目前,该器材已通过总部验收,配发部队,大大提高了驻低海拔部队抗缺氧适应性体能训练水平。
  


  
  地面遭遇“海上眩晕”
  
  “走,我带你们去体验一下海上抗眩晕的感觉。”
  记者跟随孙教授来到“抗眩晕实验室”。
  在这间让人产生神秘感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一个特别的训练舱,它被安装在电动支架上,4个角用钢索链拉着,外表看上去像个集装箱,内部设施却又像一个船舱。这是该研究中心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绳索斜拉式电动抗眩晕实验平台”,曾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别看表面它简单,却可以在电驱动钢丝绳的拉动下,逼真地模拟海上环境,如直浪、斜浪、混合浪等各种海浪。还可自行加温加湿加异味,营造高温、高湿、异味和缺氧等恶劣条件下的船舱氛围。
  记者一行登上模拟舱。随着一声令下,训练舱就像船艇一样缓缓启动起来。开始还四平八稳,如同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大约20分钟后,实验舱开始出现颠簸,像是在加速。接着船舱内的温度上升,出现了高温、潮湿、异味。记者们感到恶心、闷气、缺氧。接着,实验舱颠簸的幅度更大了,就像一叶孤舟遇到了八级大风,时而被抛上10多米高的浪尖,时而又跌落深深的波谷。
  记者们仿佛失去了自我,有的满头大汗,呕吐不止,有的脸色苍白,紧紧抱住支撑架。从船舱出来后,一个个如散了架,变得无精打采。
  据介绍,在大海里航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官兵60%以上都会出现晕船,有了这种训练舱,不出海,官兵们也可以天天接受抗眩晕训练。一般人只要接受了这种训练,基本都能具备抗晕船能力,难受的感觉即使不全部消失,也会增强抵抗能力,而且体能恢复较快,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军事基地军事体能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军队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2.《关于在“军事学”学科门类增设“军事体育学”学科专业的论证报告》,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3.《关于当前我军的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理论建设的若干思考》,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
  4.《开展军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现代军事体能训练理论与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02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6.《中国军人体质体能与战斗力研究》,2002年获全军军事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7.《军队院校军事共同课程通用系列教材》,2003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8,《图式手球竞赛技术统计系统》,2004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9.《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深化军事体能教学内容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2004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10.《渡海抗眩晕陆上预适应训练理论与方法及实践》,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的研究与制定,2006年由总参颁发全军施行。
其他文献
★军校——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在这里,我身着军装学习、训练,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牢记心上,体现在身上;在这里,我耳濡目染师长的教诲、良好的校风,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养,锻炼体魄,成熟了自我。南政啊,我心中永远祝福您,是因我永远热爱您!  (南京政治学院33队学员 王亚东)  ★第一次的紧急集合,急得满头大汗,也没能在训练中争在前,但锻炼了军人的果敢;第一次实弹打靶,等得心惊胆战,也没能在靶子上打
期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这话的孔圣人想必是有切身体会的。  前几天,驻乌鲁木齐铁路军代处主任熊绪新托人送我一本他的新著《心路》。夜深人静时,书房台灯下,听着音乐,品着香茗,读着朋友的书,那种感觉可真是“不亦乐乎”啊!  我结识熊绪新的时间不短了。他的第一本书《路在脚下》我就拜读过,感觉还不错。熊绪新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时,常听他谈天说地,常看他挥毫泼墨。与他在一起感觉轻松愉快,想说就畅所欲言,
期刊
[人物小传]  段有荣,云南祥云人,1968年8月出生,1984年10月入伍,1987年10月入党,本科学历,空军中校军衔。历任战士、副指导员、干事、政治教导员、秘书、科长等职务,现任成空导弹某团政委。先后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3次荣立三等功。    23年前,我是在亲友们的强烈阻拦中,从云南祥云一个不算富裕的小镇,入伍到成都军区空军某航空学校的。  因为,入伍前,我便是镇团委书
期刊
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洛杉矶郊区有一位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闲暇的时间,他总要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一幅已被摩挲得卷边的世界地图。他年轻的目光一遍遍浏览着地图上标注的城市,飘逸的思绪随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幻想的风景中自由翱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计划——《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
期刊
那一天,血比花红  李 雷    那一天,阳光热烈。比阳光更热烈的是新兵李雷的心。因为这个年轻的侦察兵将要和老兵们在同一个操场上角逐,看看谁英雄谁好汉,看看谁是真正的侦察兵。  那一天,我入伍才五个月零三天,仅为了能参加师里组织的比武,我就激动不已,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因为我觉得虽然自己入伍才五个月,但同样有勇夺第一的可能。  那一天,军装比树更绿,队列比墙还要整齐。军乐声在那一天成为我的世界里
期刊
11月,北方已是寒风袭人,而南国广州却还温暖如春。  乘坐北京至广州的航班,一走出白云机场,穿着厚重冬衣的记者立马就被周围弥漫的热气熏得躁动起来,似乎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说来也巧,这个月,恰逢解放军总参谋部向全军正式颁发新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简称“新军标”),这标志着我军体能训练实现了由一般性体育锻炼向职业性军事体能训练的转变。在解放军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这个我军军事体能训练的
期刊
[人物小传]  陈凌,湖南益阳人,1964年3月出生,1980年9月入伍,1984年5月入党,本科学历,空军上校军衔。历任学员、排长、指导员、副营长、装备处长、参谋长、副旅长等职务,现任成空导弹某团团长。先后被评为空军百名优秀基层主官、全军首届优秀指挥军官,3次荣立三等功。    那是1980年12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漫天的上午。刚刚从地方考入空军导弹学院4个月的我和战友们在队长的带领下进行战术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体能训练发展进程可简要分为3个历史时期:即《劳卫制》达标时期、体育锻炼达标时期以及体能训练达标时期。  《劳卫制》达标时期(1954~1963年)1954年第一次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生》体育制度暂行条例(简称《劳卫制》),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劳卫制》,并在全国的机关、工厂、学校、部队等各行业、部门中推行。当时在全国掀起了《劳卫制》达标的热潮。  体育锻炼达标时期(19
期刊
地铺情愫  北 乔    我当新兵时,一个新兵连一间大房子,从连长到新兵,都睡地铺,谁也不例外。房子,据说原是仓库,挺大的。那地铺一个挨着一个,一溜下来,足有四十米,自南向北排成了四长溜。地铺的结构颇有章法,由下向上,依次是砖头、木板、棕垫、垫被,最上面是清一色的白床单。地铺的排列也很讲究,一溜为一个排、十个铺位为一个班。紧靠门口的是连干部,与窗户做邻居的都是排长和班长。其实不用细说,一看被子的颜
期刊
体能是智能和技能的载体,军人不注重提高身体素质,就无法适应残酷的战场环境。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官兵体能训练,把体能达标作为军人的最低职业要求,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使军人体能训练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美军]美军认为,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训练达到和保持高水平的军人体能,加强战斗准备,同时体能训练为促进军人掌握军事技能服务。美军要求整个陆军,包括所有的士兵、所有职能部门、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