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体能的魅力究竟在哪?如何在平原上锤炼高原抗缺氧本领?怎样在地面上练出渡海抗眩晕能力?隆冬时节,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我军第一个军事体能训练研究中心,“零距离”地进行了一些探访和体验。
军事体能“智能机考”
记者走进军事体能测评中心,在被誉为“我军数字化体能训练的开拓者”、体能研究中心主任孙学川教授的带领下,亲睹了一次“新军标”规定的基础性体能项目考核。测评室里窗明几净,目光所及全是计算机、摄像头和定位仪。
在仰卧起坐测考仪前,王友聘教员主动为我们示范。这时,孙教授告诉我们,“测试前,需先输入被测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单位等背景资料,以便考核数据‘对号入座”’。
“预备——开始!”随着主考官的口令,工作人员轻点老鼠,计算机开始计量成绩。 测试结束,计算机屏幕上显示:63个/2分钟。“噫,我边做边默数,共66个,记错了吧?”看到王教员有些不服气的样子,工作人员车世达把他拉到计算机前,劈里啪啦地敲击键盘,刚才考核时的图景以及各种数据立时生动地展现出来。“你看‘错误动作浏览’,你有3次不规范,其中1次塌腰,2次拱臀,所以没有记入成绩。”
接着,记者参加了仰卧起坐测考。考核中,记者有意两次双手没抱头做动作。大汗淋漓下来后,才发现“投机取巧”未能得逞,两次“犯规”都在“错误动作浏览”的“铁证”面前曝了光。记者不禁感慨道:机考真准!
随后,记者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体型及10米×5往返跑考核。还有,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3000米跑考核。只见30名被抽考者的个人背景资料被输入计算机后,工作人员为他们每人佩戴了火柴盒般大小的识别器,考核迅即展开。原来,这种测试非常灵活,以单兵或连排班为单位考核均可,每跑完一圈,识别器将记录直接上传到测考系统评定成绩。据介绍,这一成果的广泛运用,打破了以往军事体能考核中贴纸条、标号签、掐秒表、数圈子的传统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确保了考核的科学精确、正规有序,有利于掌握官兵最真实的体能状况。
“测评系统正在逐步改进,今后,不仅可以科学统计官兵的训练成绩,还可对单兵及部分(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生成更为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这将随着全军新一代《军人体能锻炼标准》的贯彻落实,在体能训练考核中大有用武之地。”孙教授踌躇满志地说。
平地上发生“高原反应”
摘下“眼镜”,记者来到该中心抗缺氧实验室,平生第一次经历了平地上剧烈的“高原反应”。
科研人员为记者展示了名为“阻氧嘴”的训练模拟器材,主要用于驻低海拔部队抗缺氧适应性体能训练,亦可用于平时的竞技体育训练与健身锻炼。记者注意到,该器材简洁、美观、便于操作,模拟人体上、下牙齿闭合时的形状设计。它具有咬合板,为前凸后凹形,上、下牙齿咬合于此部位。
“请看这个咬合板,它的凸部由阻氧上板和阻氧下板两部分组成,以包住上、下牙齿,阻止通气。”顺着科研人员的手指方向,记者发现,咬合板上具有四个口型自适应孔,每侧两个,对称分布,以适应人体不同大小的口型;咬合板的凹部下缘则具有防脱卡,以防止佩戴时阻氧嘴从口部脱落。
据介绍,通过佩戴阻氧嘴,模拟人体心、脑、肢体等器官的高原缺氧感受,显著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为实施“低驻高训”预适应训练模式,低海拔地区针对性体能训练提高效率。
真有那么神奇吗?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准备佩戴它进行1 500米跑。孙教授为记者先挑选了通气孔较大的一号阻氧嘴。“要是感觉到极不舒服,千万别硬挺着。”孙教授笑着说。
100米、200米,记者仿佛没什么感觉。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记者明显感到呼吸道受阻,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果真不海上抗眩晕训练把大海搬上陆地期而至。跑完了1500米,记者坚持试戴一下通气孔更小的2号阻氧嘴,结果,还没跑400米,顿感头晕目眩,因严重缺氧似乎窒息。
据悉,目前,该器材已通过总部验收,配发部队,大大提高了驻低海拔部队抗缺氧适应性体能训练水平。
地面遭遇“海上眩晕”
“走,我带你们去体验一下海上抗眩晕的感觉。”
记者跟随孙教授来到“抗眩晕实验室”。
在这间让人产生神秘感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一个特别的训练舱,它被安装在电动支架上,4个角用钢索链拉着,外表看上去像个集装箱,内部设施却又像一个船舱。这是该研究中心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绳索斜拉式电动抗眩晕实验平台”,曾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别看表面它简单,却可以在电驱动钢丝绳的拉动下,逼真地模拟海上环境,如直浪、斜浪、混合浪等各种海浪。还可自行加温加湿加异味,营造高温、高湿、异味和缺氧等恶劣条件下的船舱氛围。
记者一行登上模拟舱。随着一声令下,训练舱就像船艇一样缓缓启动起来。开始还四平八稳,如同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大约20分钟后,实验舱开始出现颠簸,像是在加速。接着船舱内的温度上升,出现了高温、潮湿、异味。记者们感到恶心、闷气、缺氧。接着,实验舱颠簸的幅度更大了,就像一叶孤舟遇到了八级大风,时而被抛上10多米高的浪尖,时而又跌落深深的波谷。
记者们仿佛失去了自我,有的满头大汗,呕吐不止,有的脸色苍白,紧紧抱住支撑架。从船舱出来后,一个个如散了架,变得无精打采。
据介绍,在大海里航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官兵60%以上都会出现晕船,有了这种训练舱,不出海,官兵们也可以天天接受抗眩晕训练。一般人只要接受了这种训练,基本都能具备抗晕船能力,难受的感觉即使不全部消失,也会增强抵抗能力,而且体能恢复较快,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军事基地军事体能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军队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2.《关于在“军事学”学科门类增设“军事体育学”学科专业的论证报告》,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3.《关于当前我军的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理论建设的若干思考》,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
4.《开展军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现代军事体能训练理论与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02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6.《中国军人体质体能与战斗力研究》,2002年获全军军事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7.《军队院校军事共同课程通用系列教材》,2003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8,《图式手球竞赛技术统计系统》,2004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9.《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深化军事体能教学内容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2004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10.《渡海抗眩晕陆上预适应训练理论与方法及实践》,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的研究与制定,2006年由总参颁发全军施行。
军事体能“智能机考”
记者走进军事体能测评中心,在被誉为“我军数字化体能训练的开拓者”、体能研究中心主任孙学川教授的带领下,亲睹了一次“新军标”规定的基础性体能项目考核。测评室里窗明几净,目光所及全是计算机、摄像头和定位仪。
在仰卧起坐测考仪前,王友聘教员主动为我们示范。这时,孙教授告诉我们,“测试前,需先输入被测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单位等背景资料,以便考核数据‘对号入座”’。
“预备——开始!”随着主考官的口令,工作人员轻点老鼠,计算机开始计量成绩。 测试结束,计算机屏幕上显示:63个/2分钟。“噫,我边做边默数,共66个,记错了吧?”看到王教员有些不服气的样子,工作人员车世达把他拉到计算机前,劈里啪啦地敲击键盘,刚才考核时的图景以及各种数据立时生动地展现出来。“你看‘错误动作浏览’,你有3次不规范,其中1次塌腰,2次拱臀,所以没有记入成绩。”
接着,记者参加了仰卧起坐测考。考核中,记者有意两次双手没抱头做动作。大汗淋漓下来后,才发现“投机取巧”未能得逞,两次“犯规”都在“错误动作浏览”的“铁证”面前曝了光。记者不禁感慨道:机考真准!
随后,记者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体型及10米×5往返跑考核。还有,让我们大开眼界的是3000米跑考核。只见30名被抽考者的个人背景资料被输入计算机后,工作人员为他们每人佩戴了火柴盒般大小的识别器,考核迅即展开。原来,这种测试非常灵活,以单兵或连排班为单位考核均可,每跑完一圈,识别器将记录直接上传到测考系统评定成绩。据介绍,这一成果的广泛运用,打破了以往军事体能考核中贴纸条、标号签、掐秒表、数圈子的传统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确保了考核的科学精确、正规有序,有利于掌握官兵最真实的体能状况。
“测评系统正在逐步改进,今后,不仅可以科学统计官兵的训练成绩,还可对单兵及部分(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生成更为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这将随着全军新一代《军人体能锻炼标准》的贯彻落实,在体能训练考核中大有用武之地。”孙教授踌躇满志地说。
平地上发生“高原反应”
摘下“眼镜”,记者来到该中心抗缺氧实验室,平生第一次经历了平地上剧烈的“高原反应”。
科研人员为记者展示了名为“阻氧嘴”的训练模拟器材,主要用于驻低海拔部队抗缺氧适应性体能训练,亦可用于平时的竞技体育训练与健身锻炼。记者注意到,该器材简洁、美观、便于操作,模拟人体上、下牙齿闭合时的形状设计。它具有咬合板,为前凸后凹形,上、下牙齿咬合于此部位。
“请看这个咬合板,它的凸部由阻氧上板和阻氧下板两部分组成,以包住上、下牙齿,阻止通气。”顺着科研人员的手指方向,记者发现,咬合板上具有四个口型自适应孔,每侧两个,对称分布,以适应人体不同大小的口型;咬合板的凹部下缘则具有防脱卡,以防止佩戴时阻氧嘴从口部脱落。
据介绍,通过佩戴阻氧嘴,模拟人体心、脑、肢体等器官的高原缺氧感受,显著提高人体抗缺氧能力,为实施“低驻高训”预适应训练模式,低海拔地区针对性体能训练提高效率。
真有那么神奇吗?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准备佩戴它进行1 500米跑。孙教授为记者先挑选了通气孔较大的一号阻氧嘴。“要是感觉到极不舒服,千万别硬挺着。”孙教授笑着说。
100米、200米,记者仿佛没什么感觉。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记者明显感到呼吸道受阻,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果真不海上抗眩晕训练把大海搬上陆地期而至。跑完了1500米,记者坚持试戴一下通气孔更小的2号阻氧嘴,结果,还没跑400米,顿感头晕目眩,因严重缺氧似乎窒息。
据悉,目前,该器材已通过总部验收,配发部队,大大提高了驻低海拔部队抗缺氧适应性体能训练水平。
地面遭遇“海上眩晕”
“走,我带你们去体验一下海上抗眩晕的感觉。”
记者跟随孙教授来到“抗眩晕实验室”。
在这间让人产生神秘感的实验室里,摆放着一个特别的训练舱,它被安装在电动支架上,4个角用钢索链拉着,外表看上去像个集装箱,内部设施却又像一个船舱。这是该研究中心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绳索斜拉式电动抗眩晕实验平台”,曾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别看表面它简单,却可以在电驱动钢丝绳的拉动下,逼真地模拟海上环境,如直浪、斜浪、混合浪等各种海浪。还可自行加温加湿加异味,营造高温、高湿、异味和缺氧等恶劣条件下的船舱氛围。
记者一行登上模拟舱。随着一声令下,训练舱就像船艇一样缓缓启动起来。开始还四平八稳,如同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大约20分钟后,实验舱开始出现颠簸,像是在加速。接着船舱内的温度上升,出现了高温、潮湿、异味。记者们感到恶心、闷气、缺氧。接着,实验舱颠簸的幅度更大了,就像一叶孤舟遇到了八级大风,时而被抛上10多米高的浪尖,时而又跌落深深的波谷。
记者们仿佛失去了自我,有的满头大汗,呕吐不止,有的脸色苍白,紧紧抱住支撑架。从船舱出来后,一个个如散了架,变得无精打采。
据介绍,在大海里航行,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官兵60%以上都会出现晕船,有了这种训练舱,不出海,官兵们也可以天天接受抗眩晕训练。一般人只要接受了这种训练,基本都能具备抗晕船能力,难受的感觉即使不全部消失,也会增强抵抗能力,而且体能恢复较快,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军事基地军事体能主要教学科研成果
1.军队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
2.《关于在“军事学”学科门类增设“军事体育学”学科专业的论证报告》,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3.《关于当前我军的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理论建设的若干思考》,2000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三等奖。
4.《开展军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2001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5.《现代军事体能训练理论与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02年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6.《中国军人体质体能与战斗力研究》,2002年获全军军事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7.《军队院校军事共同课程通用系列教材》,2003年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8,《图式手球竞赛技术统计系统》,2004年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9.《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深化军事体能教学内容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2004年获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
10.《渡海抗眩晕陆上预适应训练理论与方法及实践》,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能标准》的研究与制定,2006年由总参颁发全军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