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步骤;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1(A)—0058—01
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与魅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阅读、积累文言文。下面,就以五年级下册《活见鬼》一文为例,谈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步骤与策略。
一、解析教材,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诵读、积累文言
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制造矛盾,直视中心。开课伊始,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来去无踪,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遇事就会疑神疑鬼”,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深情范读,整体感知。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韵律之和谐,意味之深长,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导入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再让学生充分练读,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教为浓妆,学宜淡抹。
(三)文白对译,感悟精练。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对于译文能用则用,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学愈浓妆。
(四)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本篇课文短小精悍,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 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2. 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是文化的继承者与启蒙者,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应该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的基础之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揣摩教育规律与教学的艺术,逐步实践文言文教学“浓妆淡抹最相宜”的佳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1(A)—0058—01
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篇目的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与魅力,进而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自觉、主动地阅读、积累文言文。下面,就以五年级下册《活见鬼》一文为例,谈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步骤与策略。
一、解析教材,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诵读、积累文言
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制造矛盾,直视中心。开课伊始,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来去无踪,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遇事就会疑神疑鬼”,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深情范读,整体感知。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韵律之和谐,意味之深长,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导入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再让学生充分练读,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教为浓妆,学宜淡抹。
(三)文白对译,感悟精练。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对于译文能用则用,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学愈浓妆。
(四)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本篇课文短小精悍,借小喻大,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 故事的结果怎样?(用古文回答更好)2. 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是文化的继承者与启蒙者,更是文言文学习的激趣者。应该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乐趣的基础之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揣摩教育规律与教学的艺术,逐步实践文言文教学“浓妆淡抹最相宜”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