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台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协同创新是新时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传媒大学一直致力于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本文以北京电视台节目评价与改版研究为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浅谈校台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协同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
  高校与部委、地方、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更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传媒高校面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亟需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校台协同创新为传媒高校推动协同创新提供了一种新形式和重要途径。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展北京电视台节目评价与改版研究项目,开创了传媒高校与主流电视媒体协同创新的先河,获得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好评,为其他传媒高校与媒体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校台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校台协同创新是指传媒高校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发挥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作用,与传媒行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共建以进行有组织创新的新模式。此模式能够吸引和聚集优秀创新团队和优质资源,形成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的战略联盟,以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从而创造丰富的创新成果,为传媒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乃至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和技术引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校台协同创新作为传媒高校推动协同创新的一种路径,不仅有利于学校立足自身优势,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有利于高校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促进地区教育与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媒体吸收引进创新元素,共享创新成果,实现自身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视台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完成了总计14个分项、20余万字的《北京电视台节目评价与改版研究》,不仅对北京电视台内容生产存在的现实问题、战略目标、整体布局,以及频道栏目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梳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北京电视台、各频道以及代表性栏目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而且还对全台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发展建议,对北京电视台更好更快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得到了收获和启示。
   校台协同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协同创新理念指出,大学应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和质量。[1]只有参与协同的各方都具有强烈的合作愿景和需求,具备参与协同创新的条件和能力,愿意彼此信任、共担风险、实现共赢,才具备了推动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校台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即传媒高校和主流电视媒体等参与各方都具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具备开展协同创新的优势特点、资源储备和创新能力,能够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及联合攻关的工作机制,以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展校台协同创新,首先得益于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宏观指导,政策、资金支持以及整体的统筹协调,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第三方综合评价及校台合作研发对策,不仅有利于北京市委宣传部全面了解和掌握北京电视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也有利于针对问题“寻根究源”“对症开方”,加强管理。
  此外,校台双方具备开展合作的能力和意愿。中国传媒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具备了协同创新的研究基础和能力,通过长期服务行业发展,逐渐形成与行业密切相关,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学科体系,行业背景深厚、高端人才荟萃、研究基础雄厚,能够快速汇聚优势力量、集中学术资源、形成研究合力;而且学校与媒体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北京电视台等主流电视媒体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传媒复合型人才,奠定了较好的合作基础。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主流媒体协同创新,有助于激发对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进行再思考,为内部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明确自身定位;有助于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创新教育资源,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此造就一批未来学科领军人物和一大批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北京电视台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流电视媒体之一,在频道数量、节目制作能力与水平、经营收入等诸多方面,在省级电视台中居领先地位,在实践操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明显优势,对自身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具有深刻认识和了解。但是,面对来自技术革新和新媒体迅猛发展、产业发展、电视同行激烈竞争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北京电视台在节目创新、广告经营及频道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与首都新发展对北京电视台的新要求相比,与建设“首善媒体、大美品质”的发展目标定位相比,北京电视台还不能完全适应,迫切希望引进创新力量,借助“外脑”,不断增加创新元素,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着力加以解决。
   校台协同创新的实现途径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高校协同创新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类别,内部协同创新是指高校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外部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当前无论哪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其参与主体都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以及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2]   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传媒高校有着天然的协同创新优势,在进行校台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其实现途径也有内外之分,即所谓的“小协同”与“大协同”。“小协同”是指传媒高校内部不同学科、部门、教师之间的协同,一般采取的科研组织模式为根据研究项目需求,打破学校内部行政院系壁垒,组织精兵强将,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整合共享校内各种资源,创新科研模式,为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提供基础。“大协同”是指传媒高校更应认真审视当前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加强同相关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如与主流电视台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北京电视台节目评价与改版研究项目不仅需要具有深厚学术理论研究基础和学科专业优势的大学教师、具有丰富电视媒体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还包括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团队协作的研究团队。为此,中国传媒大学在推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校内“小协同”和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电视台“大协同”的实现途径。
  1.推动校内“小协同”,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
  中国传媒大学改变了传统的科研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整合优势科研资源,组建了学校层面的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形成校内“小协同”。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并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在电视节目策划与运营、节目制作、收视率调查与分析、广告、主持人等研究领域具有研究经验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协同攻关,组建了一支由100多位师生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研究领域,针对北京电视台各个频道相关情况分成了14个工作小组。通过反复收看北京电视台各频道、各栏目的节目,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广泛进行国内外电视节目的分析比较和借鉴,研究团队力求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北京电视台的节目,提出符合北京电视台实际、符合电视节目发展方向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对北京电视台改版有实际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研究报告。在校内专家组成员的指导下,研究团队完成了北京电视台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播音员与主持人评价与队伍建设、卫视频道、新闻频道、文艺频道、生活频道等 14份研究报告,形成了校内意见的共识。
  2.加强“大协同”统筹协调,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协同创新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尤其是在“大协同”过程中,要使协同创新顺利进行,就需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大协同”中各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合作问题,加强统筹协调。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协同”,此次项目由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整体统筹协调,为校台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校台双方实行资源深度共享,项目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以此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校台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调。为了更好地组织校台各自内部、校台之间的创新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协调各方利益、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项目进度、把握项目要求,中国传媒大学特意委派学校党委宣传部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工作,宣传部部长作为学校专门协调人,协调配置项目运作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为不同单位部门以及教授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北京电视台由其研发部主要负责电视台该项目组成员的组织协调工作,研发部主任作为电视台专门协调人,并与学校专门协调人形成对接,共同组织校台之间的会议、研讨等协同创新活动。
  3.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总体研究路线,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任务和责任,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中国传媒大学与北京电视台讨论通过了《北京电视台节目评价与改版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机制、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由双方共同组成了“领导协调小组”“联合专家组”和“联合工作小组”。“领导协调小组”由校领导和台领导组成,主要负责领导联合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开展工作,确定工作方案,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行政层面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沟通与管理。“联合专家组”由北京电视台选派的台内外专家与传媒大学相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为领导协调组提供咨询建议,指导各专项工作组修改完善评价报告、制定改版方案,会审各专项评价(研究)报告和改版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对终稿进行审核把关。“联合工作小组”是项目具体的实施者,是产生创新成果的最核心“部门”,这就需要优化以创新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为此,校台双方根据研究项目需求形成“一对一”共计14个联合专项工作小组,组长由双方组长共同担任,组员包括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明确和细化了校台双方的工作职责及工作重点:中国传媒大学小组负责从学术理论层面对专项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北京电视台从实践操作层面制定改版方案,双方小组在各自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对接”交流研讨,发挥专长,协同攻关,激发创新思维和潜能,产生创新成果,并随时根据“联合专家组”的会诊意见及时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各专项节目评价与改版报告。
   校台协同创新的启示
  此次项目的成功完成为高校校台协同创新提供了启示:一是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包括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以及为高校与国内外其他创新力量建立合作信赖关系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协同创新各方具有强烈的合作愿景和需求,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汇聚作用,配置最强人力资源,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实现协同创新建制化和可持续发展;三是高校担负着协同创新的设计、策划、组织、协调和保障的作用,应当主动进行制度改革,突破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3]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四是高校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集聚效应,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和条件,尤其是协同创新的研究成果,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以创新聚人才,以创新谋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和办学水平,使高校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胡颖.论大学协同创新理念 [J]. 中国高教研究,2012(10)4-8.
  [2]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3]杨晨光,万玉凤. 袁贵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全面提高高教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2-05-08.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高校扩招后,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AACSB认证针对商学院和会计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因而得到国内外各商学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关键词:AACSB;认证;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OL);大学计算机基础   研究背景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重要问题。由此产生了许多评估标准,如2002年我国
@ 唐宇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2015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率第二次“破六”,惊喜却不意外。对考生而言,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考生们面对高考的压力却不见减弱。考生的关注重点从原来的有学上向现在的上好学校、读好专业转移。高考不再仅仅是考生之间的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回顾近年的高招宣传,各校大招、妙招频出,展开对优质生源的“掐尖”大赛,有媒体戏称之为“‘掐’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源头环节,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对于科学选拔人才,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日臻成熟,经历了多个不同发展改革阶段,全面梳理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历程,有利于明确当前改革形势和任务,深入挖掘符合我国实际特点的人才选拔机制,为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领域综合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
徐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一位离休教授。离休后,他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老教育工作者和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模范履行党员义务,从不放弃党员信念和理想追求;坚持对教学方法和育人模式的探索,为培养合格人才作贡献;潜心钻研马恩经典,在学习和互助交流中求索真知,与时俱进。  资助年轻师生,在奉献中探索育人模式  年近花甲之时,徐昶教授离开教学岗位,从事管理咨询工作。但作为一名从事了几十年教学工作
摘 要:基于多年基层党建实践,系统论述通过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关问题,对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路理念、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与实践。通过案例总结,把握党组织内在工作规律,对进一步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党员志愿服务;党组织建设  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系统阐述了基层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中央财经大学不断丰富教育主题,创新教育载体,完成了全员育人框架的整体构建,建立了一支支育人队伍,推出了一批批精品活动。2010年,学校明确提出“科学化、精致化”的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主题的科学化和规律性论证,精心构建学生成长发展辅导平台,实施队伍分层分类培养方案,德育工作全面向科学化和精致化迈进。     对高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精致化的理解    1.明确一个含义 
吴斌,陕西旬邑人。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团总支书记、学校国际合作处处长。后任林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助理、副司长、造林司副司长(正司级)。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编《绿色校园建设读本》等多部书籍。  如何紧密结合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
周兴健,男,汉族、1934年10月出生,1952年5月入党。1995年12月退休,退休后曾担任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联络员。2004年10月至今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退而不休坚持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  周兴健老书记退休之后,一如既往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终身职责和义务。2004年10月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关工委主任以来,从本校实际情况出
陈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石油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  “营造合力效应”    “我是研究力学的,如果要推动一个物体前进,力量很大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力量要集合到一个点,形成合力,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科学回答了事关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掀开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篇章。高校宣传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蓬勃朝气、昂扬锐气、铿锵勇气,把握“三个着力”,实现“三个确保”,奏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