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体色的影响

来源 :水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h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马来西亚红罗非鱼体色分化变异的遗传分子机制,以期解决其越冬期的体色变异问题,本研究比较了越冬期不同温度处理(16、20、25和30°C)对其表观体色、酪氨酸酶活性以及皮肤色素带和黑色素细胞的影响。实验50 d后发现,16°C组大部分鱼体较实验开始时变黑,整个鱼体呈现青灰色,20°C组多数鱼体腹部也变为青灰色。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腹部皮肤和血清中酪氨酸酶的活性逐渐升高,25°C时达到最高值,而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30°C组鱼的酪氨酸酶活性反而降低。血液中tyr m RNA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5和30°C组红罗非鱼肌肉中的tyr m 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16和20°C组。切片显微结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红罗非鱼背部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减少。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越冬期的体色变异可能是其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和体内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结果,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了解鱼类体色遗传机理并进行体色性状的改良。
其他文献
给出了初始栽荷对悬臂梁挠度影响的闭合解.引入了初始载荷影响系数,讨论了初始载荷的大小、梁的惯性矩、跨度诸因素对初始载荷影响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载荷的存在会使悬臂梁
利用筛选的13对草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开展了2011至2015年长江中游草鱼亲本增殖放流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评估。通过对各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3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
为了构建团头鲂耐低氧新品种,实验从鄱阳湖引进和挑选野生优良亲本为奠基群体F0,2009年–2011年通过群体选育获得F1,2011年再通过群体选育实现了F1到F2的传代。2012年,以鄱阳
针对铁路转向架的弹簧,进行了疲劳强度望小特性的稳健设计,选配出了弹簧参数(直径、中径和有效圈数)的最佳组合方案,并且在不增加总成本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影响大的主要误差因素
主要研究了一类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经济学问题,讨论在特定时间内和初始条件与终端条件下,对生物资源开发的最优策略,通过分析得出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最优收获策略不同.
为研究黄芩素对草鱼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1、0.2、0.4和0.6g/kg黄芩素,配制成5组饲料,饲养平均体质量为(75.8±
为探究5-羟色胺2A受体(5-HT 2A receptor, 5-HT2AR)基因在海水贝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克隆了厚壳贻贝5-HT2AR 基因的cDNA全长,
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2、5、8月在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同时,研究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缺乏系统的研究,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从严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