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育一个快乐的宝宝,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好情绪可以激发宝宝活动的兴趣,促进认知的发展,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全的人格。
你知道吗?宝宝的好情绪是可以玩出来的。这里,教你如何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宝宝的
好情绪得到生发,让坏情绪得到智慧的化解。
0 ~ 1岁
出生不久的宝宝就有了情绪体验。爸爸妈妈要重视宝宝的情绪, 通过亲吻、抚摸、拥抱、及时回馈等方式,使宝宝感觉自己很安全、很快乐,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1.挠痒痒
在温暖的屋里,让宝宝躺在床上,抱着也可以。妈妈逗弄着宝宝,不时轻柔地抚摸、抓挠宝宝的脚心、腋窝旁、后背等处,逗宝宝开心地笑出声来。妈妈一边和宝宝游戏,一边用温柔、欢快的声音同宝宝交流。妈妈也一定要把握好挠的力度,动作要轻柔,不要刺激过度,不然宝宝会感觉不舒服。
效果:在挠痒痒的过程中,妈妈轻柔地对宝宝的身体进行抚摸、触碰,会让宝宝感觉非常舒服、开心,同时,宝宝笑、妈妈笑相互的反馈能让宝宝学习通过表情与人交流。
适合年龄:3 ~ 12 个月
2.亲亲宝贝
妈妈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轻柔地说话,一边抚摸他的小脸蛋,逗弄、亲吻他的小手、小脚等身体部位,让宝宝充分感受妈妈的关爱。
效果:妈妈轻柔的话语、温柔的抚摸与亲切的笑脸会让宝宝感觉很安全,很惬意,并保持愉快的情绪。
适合年龄:0 ~ 6 个月
3.变脸
扶起宝宝,让他靠卧在床上,面向妈妈。妈妈像变脸似的转一下头,然后回过头来面对宝宝做出不同的表情,如微笑、撅嘴,还可以把手指放在头上扮演小兔子。做的过程中,可以配合不同的语气,吸引宝宝的注意,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比如在转头的同时说“咦——”。如果有的表情能够让宝宝产生回应,不妨多重复几次;如果宝宝还不能做出反应,那也要多和他进行这种互动。
效果: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情绪刺激可以增加宝宝对面部情绪的感官经验,宝宝得到的感官刺激越多,情绪感知能力也会越强。
适合年龄:3 ~ 12 个月
4.妈妈抱抱
宝宝烦躁不安、心情不好的时候,先给他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然后温柔地抱起宝宝,轻轻抚摸他的背部,安慰他。
效果:妈妈的爱与抚慰,轻柔舒缓的音乐能帮助宝宝排解不快的情绪,并很快安静下来。
适合年龄:0 ~ 1 岁
5.笑一个
宝宝吃完奶或者睡醒后心情愉快的时候,妈妈一边逗弄咿咿呀呀的宝宝,一边摸着宝宝的小脸让他笑一个,如果宝宝露出笑脸,妈妈就笑着及时回馈宝宝。
过一会儿再来一遍,直到宝宝把自己笑的行为和妈妈口中的“笑一个”建立起联系。
效果:让宝宝更多地体验开心地笑。
适合年龄:3 ~ 9 个月
6.百变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选用与当时情景相符合的语气、表情和宝宝对话。比如,宝宝吃饭的时候,你面带笑容温柔地说:“宝宝真乖,吃得真香呀!”
当宝宝想去碰墙上的电源插座,你用严肃的表情和坚定的语气对宝宝说:“不能碰!”如果你不了解宝宝的意思,就用疑问的语气问他:“宝宝想要什么呢?”
效果:帮助宝宝理解不同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让他熟悉各种声音所表达的情绪内涵,并学会通过听声去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适合年龄:6 ~ 12 个月
7.表情变变变
妈妈在头上蒙一块布,当宝宝用小手把妈妈头上的布拽掉的时候,妈妈夸张地做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逗宝宝开心。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做出不同的表情,让宝宝知道各种脸部表情所代表的含义。
效果:宝宝感受表情的多样与丰富。
适合年龄:6 ~ 12 个月
8.做鬼脸
你对着宝宝做鬼脸,观察宝宝的反应。比如瞪大眼睛,吐出舌头;鼓起腮帮子,两只手伸展开来放在耳朵的两边,像小猪一样起嘴。当宝宝好奇地用手触碰你的嘴巴时,你就动一动起来的嘴巴或吐出的舌头,吸引宝宝注意并模仿。
效果:通过听声并观察妈妈的表情,让宝宝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并且对人的脸部表情的复杂与多变有初步的了解。
适合年龄:6 ~ 12 个月
9.模仿宝宝
你抱着宝宝,与他面对面,模仿他的表情。比如,当宝宝快乐地微笑时,妈妈也报以微笑;当宝宝表示惊讶时,妈妈也做出惊讶的表情;当宝宝生气地叫喊时,妈妈也跟着叫。当他意识到你的举动时,可能会开心地笑起来,并主动变换表情来逗妈妈。
效果:面对面的模仿游戏,是成人将婴儿的情绪感受反馈给婴儿自己。通过这种互动,宝宝感受到对表情的控制,学会通过情绪表达来与别人沟通。
适合年龄:0 ~ 1 岁
10.学说表情词
妈妈教宝宝通过发声来表现不同的表情,比如高兴时发“哈哈”的声音,生气时发“哼”的声音,哭时发“啊——”的声音。等宝宝学会后,可以随时让宝宝表现,如妈妈问:“生气是什么样子的?”宝宝相应地发出“哼”的声音。
效果:学习通过典型的声音来表现简单的情绪。
适合年龄:9 ~ 12 个月
11.认认表情图片
准备一些有着不同表情的图片,贴在婴儿房的墙壁四周,让宝宝随时可以看得到。妈妈平时可以抱着宝宝一起指认一下不同图片上的表情。
效果:帮助宝宝认识不同的表情。
适合年龄:0 ~ 1 岁
Tips:
1 岁前的宝宝情绪表现一般比较简单,哭闹多与生理需要有关,比如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渴了,尿湿了等等。爸爸妈妈要很好地照顾宝宝的生活,让宝宝觉得安全、舒适,这样有利于宝宝良好情绪的培养。如果宝宝出现不安情绪,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身体的接触,如抚摸、搂抱等动作,让宝宝感受到亲人的关注和爱护,产生安全感,使不安的情绪尽快得到平复。
1 ~ 2岁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情绪,能够在自己亲历的事情与情绪间建立起联系。而且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成人的引导下,宝宝还能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情绪。
1.找表情
找一些杂志或者图书,你和宝宝一起观察里面人物的表情,让宝宝指出高兴的脸,难过的脸,或者其他表情的脸。
效果:让宝宝初步识别不同的表情与情绪。
2.表情小贴纸
准备一些有各种表情的小贴纸,让宝宝分别辨认一下是什么样的表情,并且和妈妈一起模仿、表演一下这个小贴纸上的表情。还可以在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在他的衣服上贴一个笑脸小贴纸,提示宝宝要高高兴兴地玩,不要哭闹。
效果:让宝宝感知和认识各种各样的表情。
3.对小动物倾诉
当宝宝产生坏情绪时,妈妈拿一个宝宝最喜欢的小动物毛绒玩具给他,让宝宝抱着它,将自己觉得不开心的事情讲给它听。
效果:毛绒玩具在宝宝看来是有生命的,情绪不好时,对毛绒玩具的拥抱、倾诉可以帮助宝宝缓解伤心和焦虑。
4.图片表情
从旧图书或杂志上剪一些不同表情的人脸图片,如笑脸、哭泣的脸,让宝宝讲讲这些人脸分别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比如他是高兴,还是难过?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加更丰富复杂的表情,如愤怒的脸、悲伤的脸等,教宝宝辨认。还可以给宝宝讲讲,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表情,比如这个小朋友得了一个新玩具,他很开心,所以他笑了;那个小朋友在擦眼泪呢,因为他摔玩具妈妈说他了。
效果:加深宝宝对简单表情及相应情绪的印象与认识。
5.心情说出来
日常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事情,可以教宝宝用语言把表达不同情绪的心情说出来,比如“宝宝高兴”,“宝宝要哭”,“宝宝生气”,“宝宝想妈妈”等。当宝宝能够用语言表达这些情绪时,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进行回应。比如宝宝说自己生气时,妈妈不妨抱起宝宝,问问他为什么生气,并帮助宝宝一起想想解决的办法。
效果:可以让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哭闹等肢体动作来表达。
6.照镜子做表情
妈妈和宝宝一起站在一面大镜子面前。妈妈一边做各种表情,一边说出相应情绪的名称,让宝宝模仿。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妈妈还可以做出许多搞笑的表情,让宝宝模仿,并启发宝宝做出他认为好玩的表情。
效果:感受表情的多变,识别并表现多样的表情。
7.听快乐的音乐
平时准备一些律动歌曲,经常播放给宝宝听。随着愉快的节奏,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一起跳舞,也可以让宝宝自己跟着曲调摆动身子、扭扭屁股。美妙的音乐能让宝宝的情绪长时间地保持愉快。
效果:帮助宝宝保持愉快的情绪,让他体验音乐的美妙。
8.听指令变表情
妈妈发出一些指令,让宝宝做出相应的表情,如“高兴”、“难过”、“哈哈大笑”、“哇哇哭”等。也可以让宝宝来发指令,妈妈变换表情。刚开始表达的表情要简单些,等宝宝熟悉后再逐渐扩展。
效果:帮助宝宝理解不同的表情,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温馨提示:
孩子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让孩子宣泄,而不是想办法去堵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将事情讲出来,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到不愉快时,让他充分运用语言或者动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两岁的宝宝开始能够尝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了。比如,他们可以通过逃避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躲开影响自己情绪的事物;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走开一会儿,他会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他们还会通过游戏进行发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9.高兴,还是不高兴?
日常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宝宝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妈妈给宝宝新买了玩具,宝宝有新衣服穿了,或者宝宝想去外面玩但天气却很不好等等,你不妨问一问宝宝感觉怎么样,引导宝宝说出“高兴”、“不高兴”、“开心”、“难过”等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语。
效果:引导宝宝关注自身情绪,认识心情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10.宝贝不哭
打针后、摔倒后、听到恐怖的闪电声后、亲人不在身边时,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引导宝宝说出“宝宝不哭”、“宝宝不怕疼”等话语,教宝宝用语言进行自我安慰。
效果:教宝宝尝试通过语言进行自我安慰,自我情绪调节。
Tips:
游戏是解决孩子情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在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困惑和挫折,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很难将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在游戏中,这些感受和体验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抒发,帮助孩子修复创伤,战胜挫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2 ~ 3 岁
2 岁的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提高了,但是他们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再加上“第一反抗期”的出现,使得这一阶段的宝宝情绪表现很不稳定。爸爸妈妈要多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宝宝理解事件与心情的关系,学会有效地表达与排解情绪。
1.讲照片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拍宝宝不同的表情,将照片冲洗出来。让宝宝看着自己照片上的表情,讲述自己当时的故事和自己的心情。妈妈还可启发宝宝做出更多搞怪的表情,然后拍下来,冲洗出照片后与宝宝一起分享。
效果:提高宝宝自我情绪识别能力,感受事件与情绪的关系。
2.玩角色游戏
创设一些情境,和宝宝玩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别人的情绪,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宝宝害怕去医院,害怕打针,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让宝宝通过游戏缓解心中的恐惧与不满。
效果:角色游戏对宝宝的情绪认知、表达、调控都非常有益。在游戏中,宝宝可以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角色的心情,学会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逐步通过角色的约束形成情绪控制机制。
3.掷表情色子
准备较大方块的色子一个,每一面上有一个情绪脸谱,六个面分别为高兴、难过、哭泣、惊讶、愤怒、害怕。游戏开始,家长和孩子轮流掷色子,看掷出的是什么表情。也可以根据掷的色子上的表情,说一个相应表情的词语,或者讲一件相关表情的事情。
效果: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宝宝对表情情绪的识别能力,而且由于游戏时将表情与事件联系起来,还能提高宝宝对情绪的分析判断能力。
4.听故事猜心情
和宝宝一起看图画书的时候,可以跟宝宝讨论或猜测一下故事中角色的心情。比如看着维尼熊吃到蜂蜜蛋糕时问宝宝,小熊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高兴吗?没有朋友和嘟嘟熊玩,它是不是很难过呢?
效果:通过对故事情节、线索的理解,能够初步学会猜测、体察别人的心情。
5.心情角落
和宝宝一起用大硬纸盒在家里布置一个心情角落,里面放上一些心情卡片、图书以及宝宝喜欢的布娃娃、毛绒玩具等。当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到心情角落里哭一会儿,或者和自己喜欢的娃娃说说悄悄话,倾诉一下自己的心情,还可以把表达自己心情的卡片贴到心情角落的墙上。
6.看录像讲心情
准备一些宝宝平日的生活照片或录像带,和宝宝一起观赏这些图片或图像,询问宝宝知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宝宝当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
效果:初步了解事件与情绪的关系,增强情绪认知能力。
7.心情故事
中午休息时间或者晚上睡觉前,妈妈和宝宝一起安静地谈谈各自的心情。妈妈可以先和宝宝说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或难过的事情,比如宝宝抱着妈妈,妈妈很高兴。之后让宝宝谈谈自己高兴的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玩具坏了,宝宝不高兴;今天去公园玩了,宝宝很高兴。
效果:帮助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
8.戴面具,说情绪
妈妈画一些表示不同情绪的面具,如高兴、难过、生气等。游戏开始,妈妈分别戴上不同表情的面具,说出相应的心情,如“宝宝自己吃饭了,妈妈很高兴,亲亲宝宝。”“宝宝不理妈妈,妈妈很难过,宝宝抱抱妈妈吧!”之后将面具交给宝宝,鼓励宝宝也像妈妈一样,说出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效果:让宝宝学习表达情绪,抒发情绪。
9.睡前谈心时间
你在陪宝宝入睡前,和他一起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事,最讨厌的事。你可以先说说自己感觉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让宝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当宝宝说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妈妈要帮助宝宝寻找解决办法,排解不良情绪。
效果:教宝宝学会了解和思考自己的心情,并通过与妈妈的交流将不良的情绪抒发和排泄出来。
10.心情画
宝宝高兴或者发怒的时候,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随意涂鸦,把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画出来。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涂鸦,或者从旁抚慰,耐心地听宝宝讲出自己的心情画。
效果:引导宝宝将内心的感受、想法和情绪等转换成视觉符号,用涂鸦的方式表达出来,及时排解和宣泄不良的情绪。
11.赶走坏情绪
平时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宝宝的坏情绪有关的故事。比如吃药时大哭大闹,理发的时候躺在地上哭着不起来,去幼儿园的时候哭闹着不让妈妈走等等,让孩子感同身受地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模仿和学习正确的行为。
效果:通过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减少坏情绪的发生。
12.唱情绪歌
根据《快乐歌》的歌曲旋律,改编歌词后唱给宝宝听,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生气你就呼呼气,如果感到悲伤你就跺跺脚……”以此类推。妈妈唱的时候,宝宝可以跟着唱“拍拍手”、“呼呼气”、“跺跺脚”等,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效果:培养孩子合理地表达和发泄各种情绪的能力。
13.户外运动
当宝宝哭闹、情绪不好的时候,带他到户外和你一起追着、跑着打闹一番,或者踢踢小皮球,玩玩追影子游戏等。总之,只要能够让宝宝尽情地运动起来就可以,宝宝一会儿就会忘记烦恼,恢复平静了。
效果: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释放不良情绪。
Tips:
2 ~ 3 岁的宝宝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当大人的意愿与宝宝的自主意见不一致时,当自己想独立却
又能力不足时,宝宝很容易哭闹、发脾气,出现坏情绪。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情绪表现,并学习发泄与排解的方法,对宝宝形成良好的个性非常重要。
4 种运动游戏让孩子更快乐
1. 双手接球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孩子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可以帮助他排除杂念,驱走愤怒、不安、沮丧等坏情绪。
2. 荡秋千 你把孩子放在秋千上,帮助他荡起来,每天玩上20 ~ 30 分钟,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出更多的“快乐因子”。
3. 放风筝 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不仅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新鲜的空气,而且放线、收线等动作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变得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4. 水中追逐 找一个水浅的泳池、河边或海滩,和孩子一起追逐着跑。经常玩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结实,也能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当然,前提是你的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孩子,要保证他的安全。
你知道吗?宝宝的好情绪是可以玩出来的。这里,教你如何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宝宝的
好情绪得到生发,让坏情绪得到智慧的化解。
0 ~ 1岁
出生不久的宝宝就有了情绪体验。爸爸妈妈要重视宝宝的情绪, 通过亲吻、抚摸、拥抱、及时回馈等方式,使宝宝感觉自己很安全、很快乐,从而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1.挠痒痒
在温暖的屋里,让宝宝躺在床上,抱着也可以。妈妈逗弄着宝宝,不时轻柔地抚摸、抓挠宝宝的脚心、腋窝旁、后背等处,逗宝宝开心地笑出声来。妈妈一边和宝宝游戏,一边用温柔、欢快的声音同宝宝交流。妈妈也一定要把握好挠的力度,动作要轻柔,不要刺激过度,不然宝宝会感觉不舒服。
效果:在挠痒痒的过程中,妈妈轻柔地对宝宝的身体进行抚摸、触碰,会让宝宝感觉非常舒服、开心,同时,宝宝笑、妈妈笑相互的反馈能让宝宝学习通过表情与人交流。
适合年龄:3 ~ 12 个月
2.亲亲宝贝
妈妈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轻柔地说话,一边抚摸他的小脸蛋,逗弄、亲吻他的小手、小脚等身体部位,让宝宝充分感受妈妈的关爱。
效果:妈妈轻柔的话语、温柔的抚摸与亲切的笑脸会让宝宝感觉很安全,很惬意,并保持愉快的情绪。
适合年龄:0 ~ 6 个月
3.变脸
扶起宝宝,让他靠卧在床上,面向妈妈。妈妈像变脸似的转一下头,然后回过头来面对宝宝做出不同的表情,如微笑、撅嘴,还可以把手指放在头上扮演小兔子。做的过程中,可以配合不同的语气,吸引宝宝的注意,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比如在转头的同时说“咦——”。如果有的表情能够让宝宝产生回应,不妨多重复几次;如果宝宝还不能做出反应,那也要多和他进行这种互动。
效果: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情绪刺激可以增加宝宝对面部情绪的感官经验,宝宝得到的感官刺激越多,情绪感知能力也会越强。
适合年龄:3 ~ 12 个月
4.妈妈抱抱
宝宝烦躁不安、心情不好的时候,先给他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然后温柔地抱起宝宝,轻轻抚摸他的背部,安慰他。
效果:妈妈的爱与抚慰,轻柔舒缓的音乐能帮助宝宝排解不快的情绪,并很快安静下来。
适合年龄:0 ~ 1 岁
5.笑一个
宝宝吃完奶或者睡醒后心情愉快的时候,妈妈一边逗弄咿咿呀呀的宝宝,一边摸着宝宝的小脸让他笑一个,如果宝宝露出笑脸,妈妈就笑着及时回馈宝宝。
过一会儿再来一遍,直到宝宝把自己笑的行为和妈妈口中的“笑一个”建立起联系。
效果:让宝宝更多地体验开心地笑。
适合年龄:3 ~ 9 个月
6.百变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选用与当时情景相符合的语气、表情和宝宝对话。比如,宝宝吃饭的时候,你面带笑容温柔地说:“宝宝真乖,吃得真香呀!”
当宝宝想去碰墙上的电源插座,你用严肃的表情和坚定的语气对宝宝说:“不能碰!”如果你不了解宝宝的意思,就用疑问的语气问他:“宝宝想要什么呢?”
效果:帮助宝宝理解不同语气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让他熟悉各种声音所表达的情绪内涵,并学会通过听声去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适合年龄:6 ~ 12 个月
7.表情变变变
妈妈在头上蒙一块布,当宝宝用小手把妈妈头上的布拽掉的时候,妈妈夸张地做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逗宝宝开心。日常生活中,你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做出不同的表情,让宝宝知道各种脸部表情所代表的含义。
效果:宝宝感受表情的多样与丰富。
适合年龄:6 ~ 12 个月
8.做鬼脸
你对着宝宝做鬼脸,观察宝宝的反应。比如瞪大眼睛,吐出舌头;鼓起腮帮子,两只手伸展开来放在耳朵的两边,像小猪一样起嘴。当宝宝好奇地用手触碰你的嘴巴时,你就动一动起来的嘴巴或吐出的舌头,吸引宝宝注意并模仿。
效果:通过听声并观察妈妈的表情,让宝宝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并且对人的脸部表情的复杂与多变有初步的了解。
适合年龄:6 ~ 12 个月
9.模仿宝宝
你抱着宝宝,与他面对面,模仿他的表情。比如,当宝宝快乐地微笑时,妈妈也报以微笑;当宝宝表示惊讶时,妈妈也做出惊讶的表情;当宝宝生气地叫喊时,妈妈也跟着叫。当他意识到你的举动时,可能会开心地笑起来,并主动变换表情来逗妈妈。
效果:面对面的模仿游戏,是成人将婴儿的情绪感受反馈给婴儿自己。通过这种互动,宝宝感受到对表情的控制,学会通过情绪表达来与别人沟通。
适合年龄:0 ~ 1 岁
10.学说表情词
妈妈教宝宝通过发声来表现不同的表情,比如高兴时发“哈哈”的声音,生气时发“哼”的声音,哭时发“啊——”的声音。等宝宝学会后,可以随时让宝宝表现,如妈妈问:“生气是什么样子的?”宝宝相应地发出“哼”的声音。
效果:学习通过典型的声音来表现简单的情绪。
适合年龄:9 ~ 12 个月
11.认认表情图片
准备一些有着不同表情的图片,贴在婴儿房的墙壁四周,让宝宝随时可以看得到。妈妈平时可以抱着宝宝一起指认一下不同图片上的表情。
效果:帮助宝宝认识不同的表情。
适合年龄:0 ~ 1 岁
Tips:
1 岁前的宝宝情绪表现一般比较简单,哭闹多与生理需要有关,比如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渴了,尿湿了等等。爸爸妈妈要很好地照顾宝宝的生活,让宝宝觉得安全、舒适,这样有利于宝宝良好情绪的培养。如果宝宝出现不安情绪,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身体的接触,如抚摸、搂抱等动作,让宝宝感受到亲人的关注和爱护,产生安全感,使不安的情绪尽快得到平复。
1 ~ 2岁
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情绪,能够在自己亲历的事情与情绪间建立起联系。而且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成人的引导下,宝宝还能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情绪。
1.找表情
找一些杂志或者图书,你和宝宝一起观察里面人物的表情,让宝宝指出高兴的脸,难过的脸,或者其他表情的脸。
效果:让宝宝初步识别不同的表情与情绪。
2.表情小贴纸
准备一些有各种表情的小贴纸,让宝宝分别辨认一下是什么样的表情,并且和妈妈一起模仿、表演一下这个小贴纸上的表情。还可以在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在他的衣服上贴一个笑脸小贴纸,提示宝宝要高高兴兴地玩,不要哭闹。
效果:让宝宝感知和认识各种各样的表情。
3.对小动物倾诉
当宝宝产生坏情绪时,妈妈拿一个宝宝最喜欢的小动物毛绒玩具给他,让宝宝抱着它,将自己觉得不开心的事情讲给它听。
效果:毛绒玩具在宝宝看来是有生命的,情绪不好时,对毛绒玩具的拥抱、倾诉可以帮助宝宝缓解伤心和焦虑。
4.图片表情
从旧图书或杂志上剪一些不同表情的人脸图片,如笑脸、哭泣的脸,让宝宝讲讲这些人脸分别代表什么样的情感,比如他是高兴,还是难过?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增加更丰富复杂的表情,如愤怒的脸、悲伤的脸等,教宝宝辨认。还可以给宝宝讲讲,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表情,比如这个小朋友得了一个新玩具,他很开心,所以他笑了;那个小朋友在擦眼泪呢,因为他摔玩具妈妈说他了。
效果:加深宝宝对简单表情及相应情绪的印象与认识。
5.心情说出来
日常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事情,可以教宝宝用语言把表达不同情绪的心情说出来,比如“宝宝高兴”,“宝宝要哭”,“宝宝生气”,“宝宝想妈妈”等。当宝宝能够用语言表达这些情绪时,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并进行回应。比如宝宝说自己生气时,妈妈不妨抱起宝宝,问问他为什么生气,并帮助宝宝一起想想解决的办法。
效果:可以让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哭闹等肢体动作来表达。
6.照镜子做表情
妈妈和宝宝一起站在一面大镜子面前。妈妈一边做各种表情,一边说出相应情绪的名称,让宝宝模仿。为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妈妈还可以做出许多搞笑的表情,让宝宝模仿,并启发宝宝做出他认为好玩的表情。
效果:感受表情的多变,识别并表现多样的表情。
7.听快乐的音乐
平时准备一些律动歌曲,经常播放给宝宝听。随着愉快的节奏,妈妈可以抱着宝宝一起跳舞,也可以让宝宝自己跟着曲调摆动身子、扭扭屁股。美妙的音乐能让宝宝的情绪长时间地保持愉快。
效果:帮助宝宝保持愉快的情绪,让他体验音乐的美妙。
8.听指令变表情
妈妈发出一些指令,让宝宝做出相应的表情,如“高兴”、“难过”、“哈哈大笑”、“哇哇哭”等。也可以让宝宝来发指令,妈妈变换表情。刚开始表达的表情要简单些,等宝宝熟悉后再逐渐扩展。
效果:帮助宝宝理解不同的表情,学会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温馨提示:
孩子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正确的处理方式是让孩子宣泄,而不是想办法去堵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将事情讲出来,可以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到不愉快时,让他充分运用语言或者动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
两岁的宝宝开始能够尝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了。比如,他们可以通过逃避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躲开影响自己情绪的事物;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走开一会儿,他会说“妈妈一会儿就回来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他们还会通过游戏进行发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9.高兴,还是不高兴?
日常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宝宝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妈妈给宝宝新买了玩具,宝宝有新衣服穿了,或者宝宝想去外面玩但天气却很不好等等,你不妨问一问宝宝感觉怎么样,引导宝宝说出“高兴”、“不高兴”、“开心”、“难过”等表示不同情绪的词语。
效果:引导宝宝关注自身情绪,认识心情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10.宝贝不哭
打针后、摔倒后、听到恐怖的闪电声后、亲人不在身边时,一边安慰宝宝,一边引导宝宝说出“宝宝不哭”、“宝宝不怕疼”等话语,教宝宝用语言进行自我安慰。
效果:教宝宝尝试通过语言进行自我安慰,自我情绪调节。
Tips:
游戏是解决孩子情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在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一些困惑和挫折,由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很难将这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在游戏中,这些感受和体验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抒发,帮助孩子修复创伤,战胜挫折,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让孩子变得更快乐。
2 ~ 3 岁
2 岁的宝宝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提高了,但是他们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再加上“第一反抗期”的出现,使得这一阶段的宝宝情绪表现很不稳定。爸爸妈妈要多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宝宝理解事件与心情的关系,学会有效地表达与排解情绪。
1.讲照片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拍宝宝不同的表情,将照片冲洗出来。让宝宝看着自己照片上的表情,讲述自己当时的故事和自己的心情。妈妈还可启发宝宝做出更多搞怪的表情,然后拍下来,冲洗出照片后与宝宝一起分享。
效果:提高宝宝自我情绪识别能力,感受事件与情绪的关系。
2.玩角色游戏
创设一些情境,和宝宝玩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游戏,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体验别人的情绪,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宝宝害怕去医院,害怕打针,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和宝宝玩医生与病人的游戏,让宝宝通过游戏缓解心中的恐惧与不满。
效果:角色游戏对宝宝的情绪认知、表达、调控都非常有益。在游戏中,宝宝可以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还能通过角色扮演来体会角色的心情,学会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并逐步通过角色的约束形成情绪控制机制。
3.掷表情色子
准备较大方块的色子一个,每一面上有一个情绪脸谱,六个面分别为高兴、难过、哭泣、惊讶、愤怒、害怕。游戏开始,家长和孩子轮流掷色子,看掷出的是什么表情。也可以根据掷的色子上的表情,说一个相应表情的词语,或者讲一件相关表情的事情。
效果: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宝宝对表情情绪的识别能力,而且由于游戏时将表情与事件联系起来,还能提高宝宝对情绪的分析判断能力。
4.听故事猜心情
和宝宝一起看图画书的时候,可以跟宝宝讨论或猜测一下故事中角色的心情。比如看着维尼熊吃到蜂蜜蛋糕时问宝宝,小熊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高兴吗?没有朋友和嘟嘟熊玩,它是不是很难过呢?
效果:通过对故事情节、线索的理解,能够初步学会猜测、体察别人的心情。
5.心情角落
和宝宝一起用大硬纸盒在家里布置一个心情角落,里面放上一些心情卡片、图书以及宝宝喜欢的布娃娃、毛绒玩具等。当宝宝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到心情角落里哭一会儿,或者和自己喜欢的娃娃说说悄悄话,倾诉一下自己的心情,还可以把表达自己心情的卡片贴到心情角落的墙上。
6.看录像讲心情
准备一些宝宝平日的生活照片或录像带,和宝宝一起观赏这些图片或图像,询问宝宝知道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宝宝当时的心情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
效果:初步了解事件与情绪的关系,增强情绪认知能力。
7.心情故事
中午休息时间或者晚上睡觉前,妈妈和宝宝一起安静地谈谈各自的心情。妈妈可以先和宝宝说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或难过的事情,比如宝宝抱着妈妈,妈妈很高兴。之后让宝宝谈谈自己高兴的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玩具坏了,宝宝不高兴;今天去公园玩了,宝宝很高兴。
效果:帮助宝宝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体察他人的情绪。
8.戴面具,说情绪
妈妈画一些表示不同情绪的面具,如高兴、难过、生气等。游戏开始,妈妈分别戴上不同表情的面具,说出相应的心情,如“宝宝自己吃饭了,妈妈很高兴,亲亲宝宝。”“宝宝不理妈妈,妈妈很难过,宝宝抱抱妈妈吧!”之后将面具交给宝宝,鼓励宝宝也像妈妈一样,说出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效果:让宝宝学习表达情绪,抒发情绪。
9.睡前谈心时间
你在陪宝宝入睡前,和他一起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事,最讨厌的事。你可以先说说自己感觉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让宝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当宝宝说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妈妈要帮助宝宝寻找解决办法,排解不良情绪。
效果:教宝宝学会了解和思考自己的心情,并通过与妈妈的交流将不良的情绪抒发和排泄出来。
10.心情画
宝宝高兴或者发怒的时候,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随意涂鸦,把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画出来。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涂鸦,或者从旁抚慰,耐心地听宝宝讲出自己的心情画。
效果:引导宝宝将内心的感受、想法和情绪等转换成视觉符号,用涂鸦的方式表达出来,及时排解和宣泄不良的情绪。
11.赶走坏情绪
平时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宝宝的坏情绪有关的故事。比如吃药时大哭大闹,理发的时候躺在地上哭着不起来,去幼儿园的时候哭闹着不让妈妈走等等,让孩子感同身受地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模仿和学习正确的行为。
效果:通过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减少坏情绪的发生。
12.唱情绪歌
根据《快乐歌》的歌曲旋律,改编歌词后唱给宝宝听,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生气你就呼呼气,如果感到悲伤你就跺跺脚……”以此类推。妈妈唱的时候,宝宝可以跟着唱“拍拍手”、“呼呼气”、“跺跺脚”等,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效果:培养孩子合理地表达和发泄各种情绪的能力。
13.户外运动
当宝宝哭闹、情绪不好的时候,带他到户外和你一起追着、跑着打闹一番,或者踢踢小皮球,玩玩追影子游戏等。总之,只要能够让宝宝尽情地运动起来就可以,宝宝一会儿就会忘记烦恼,恢复平静了。
效果: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释放不良情绪。
Tips:
2 ~ 3 岁的宝宝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当大人的意愿与宝宝的自主意见不一致时,当自己想独立却
又能力不足时,宝宝很容易哭闹、发脾气,出现坏情绪。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情绪表现,并学习发泄与排解的方法,对宝宝形成良好的个性非常重要。
4 种运动游戏让孩子更快乐
1. 双手接球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孩子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可以帮助他排除杂念,驱走愤怒、不安、沮丧等坏情绪。
2. 荡秋千 你把孩子放在秋千上,帮助他荡起来,每天玩上20 ~ 30 分钟,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出更多的“快乐因子”。
3. 放风筝 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不仅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新鲜的空气,而且放线、收线等动作也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臂力和眼力,使孩子变得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4. 水中追逐 找一个水浅的泳池、河边或海滩,和孩子一起追逐着跑。经常玩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结实,也能使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加平稳。当然,前提是你的眼睛一刻也不能离开孩子,要保证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