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推动历史文明进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小学品德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引言
小学是教育启蒙的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值思想的萌芽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运用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影响和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品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保障。小学品德教育在小学的教育中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化修养,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和工作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小学品德教育中中华文化的渗透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真正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古代就涌现出很多先进的品德教育理念,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品德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首先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其道德的传承、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规范。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涌现,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沉迷于网络,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品德意识。面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没有良好的品德培养和文化引导,将严重阻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传统文化的积极引导是十分关键的。最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很多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作出一些危害家庭、危害学校、危害社会的行为,更甚者会付出生命的惨痛代价。因此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思想观念,提高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心灵纯净,天性善良,正是心智发育、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能够滋养学生心灵,增强道德情感体验,为今后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完善品德教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文化教育资料、视频、网络消息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水平,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性缺乏有效的识别。一些书籍中的内容仍旧保留原版,并没有按照实际的要求进行更新。在很多小学品德教育教材中,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的实际教学缺乏有效的依据。因此,小学的品德教育教材要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形式上更加新颖,让教师在知识输出时能够有的放矢。目前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记忆,缺乏理解,比如很多学生都能熟练的背诵《三字经》但对其真正的含义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因此传统文化在品德教育的课堂中的渗透,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通俗性,要给予小学生生动、形象的展示,结合背后的故事,诠释文化的真正含义。最后,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词汇积累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中华传统汉字字意丰富,博大精深,不同的短语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都有所不同,例如“诚实”和“诚信”单纯照字面意思介绍,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传说相结合像学生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词语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效结合实践,开展多样的文化品德教育活动
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文化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的影响和教育。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不能笔试的成绩来决定,必须要结合品德教育的课程要求,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的主场更应该是在课外实践活动,而不是课堂。例如,小学品德教育中涉及到“尊老爱幼”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到养老机构、社区单位实施相关的教学。强化学生对传统孝道美德的认知,通过传统文化美德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强情感体验,进而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通过对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同学的关心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等。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周围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学的背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重视教师文化品德,校园文化助力传统文化品德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的表率,很多小学生会争相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采取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创新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展示技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中华文化和品德的精髓。小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不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开展不同的品德教育课程,比如在清明节开展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总结
总之,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得到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圆通,内容广博,是人们的精神归宿。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和价值,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琴. 浅谈传统文化在品德课堂中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上),2019(09):165.
[2] 裔建虹.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188.
[3] 曹万琼.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绽放[J]. 教育科学论坛,2019(08):79-80.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渗透途径
引言
小学是教育启蒙的重要阶段,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值思想的萌芽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运用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影响和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品德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保障。小学品德教育在小学的教育中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文化修养,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乃至未来的成长和工作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小学品德教育中中华文化的渗透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真正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我国古代就涌现出很多先进的品德教育理念,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品德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首先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其道德的传承、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规范。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涌现,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沉迷于网络,容易导致小学生失去品德意识。面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没有良好的品德培养和文化引导,将严重阻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传统文化的积极引导是十分关键的。最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很多学生品德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作出一些危害家庭、危害学校、危害社会的行为,更甚者会付出生命的惨痛代价。因此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思想观念,提高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心灵纯净,天性善良,正是心智发育、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能够滋养学生心灵,增强道德情感体验,为今后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完善品德教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文化教育资料、视频、网络消息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水平,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性缺乏有效的识别。一些书籍中的内容仍旧保留原版,并没有按照实际的要求进行更新。在很多小学品德教育教材中,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的实际教学缺乏有效的依据。因此,小学的品德教育教材要在内容上更加完整,形式上更加新颖,让教师在知识输出时能够有的放矢。目前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记忆,缺乏理解,比如很多学生都能熟练的背诵《三字经》但对其真正的含义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因此传统文化在品德教育的课堂中的渗透,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通俗性,要给予小学生生动、形象的展示,结合背后的故事,诠释文化的真正含义。最后,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词汇积累的关键时期,也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中华传统汉字字意丰富,博大精深,不同的短语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都有所不同,例如“诚实”和“诚信”单纯照字面意思介绍,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典故、传说相结合像学生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词语的理解,更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效结合实践,开展多样的文化品德教育活动
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文化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断的影响和教育。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也不能笔试的成绩来决定,必须要结合品德教育的课程要求,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的主场更应该是在课外实践活动,而不是课堂。例如,小学品德教育中涉及到“尊老爱幼”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周末的时间,带领学生到养老机构、社区单位实施相关的教学。强化学生对传统孝道美德的认知,通过传统文化美德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强情感体验,进而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通过对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的同学的关心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等。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周围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学的背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重视教师文化品德,校园文化助力传统文化品德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的表率,很多小学生会争相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教师的品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采取直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创新采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展示技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中华文化和品德的精髓。小学生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不定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不同的节日开展不同的品德教育课程,比如在清明节开展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总结
总之,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得到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圆通,内容广博,是人们的精神归宿。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资源配置,来实现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和价值,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促进了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晓琴. 浅谈传统文化在品德课堂中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上),2019(09):165.
[2] 裔建虹.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188.
[3] 曹万琼.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课堂中绽放[J]. 教育科学论坛,2019(0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