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大乐”合唱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n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是多人参与演唱的一种多声部声乐艺术形式,由于其组成形式是以多种人声为主,而人声的多声部组合所呈现的音响是其他乐器或器乐合奏所不及的。现代的合唱音乐大约起源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但在合唱的表演中,我们却能看到处处渗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
  关键词:天道 天人合一 律 和谐 虚实 形神
  中国古代早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乐论,其含义是丝竹革木、匏土金石的“八音”乐器,均不能和人声媲美,其原因是人声“渐进自然”也。自然界有风雨雷电、虫鸣鸟啾、流水,在庄子看来,这一切是“天籁”,而人的说白、歌咏均为“人籁”,“八音”乐器实为“物籁”。而音乐中所采用的“人声”表演形式,无论独唱、重唱与合唱,均是“人籁”的高级形式,而非说话那样稀松平常,故有“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说法。聚众多“人籁”精致而歌之的合唱更是“与天地同和”的“大乐”。
  合唱,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多人演唱的、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形式。在音乐实践中我们发现,合唱的音响有着其惊人的丰厚和美的音响效果,她没有钢琴那么宽广的音域,没有管弦乐那么辉煌宏大的音量与多变的色彩,没有民间乐器那样情致独特的音色与韵味。但合唱那异于任何音乐形式的和谐音响却是那样的直入人心、鼓人心瑟而不为任何音乐形式所匹敌,原因何在呢?那就是其“天道”的音乐特质所赋予的。
  “天”,狭义是指与地相对的天空。广义的“天”是指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道”、“太一”“包容一切的至高”之意。在音乐中,“天”便是“大乐”、“大和谐”,天之“道”,便是和谐、和美、和顺之“道”。独唱的人声非常之优美动人,而多人在一起以不同声部进行合作演唱的时候,奇妙的景象就产生了,其音响气韵竟令人觉得不是多个个体的演唱,而是出离众人之外、飘忽天外而来之感。故此时之人声已非“人籁”,而是“大和谐”的“天籁”。
  那么什么是和谐呢?和谐是音乐表演所遵循的最高标准,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和谐并非表面的“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此乃和谐的本质与最高境界。西方的“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这也正印证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音乐和谐的美学思想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对审美听觉的音乐协和感与数量关系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这里的和谐作为一种音乐美学概念它建立在对音乐结构形态的认识论基础上,指的是影响构成的物化形态与人们听觉感知的心里形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主体对客体的感知产生的“和谐”感是宇宙万物的一种属性,处于运动中的宇宙天体本身也是一个结构和谐、发出乐音的物体,它也自然存在于音乐领域。上天的存在与万物的和谐也召唤着人们去追求蕴含在合唱中的美学。合唱艺术中的美学就在于把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对上天的感化之语用合唱这样一种形式统一表达出来,在以后的发展中,合唱艺术又从节奏、和声、旋律、乐思等方面都展现了和谐美,即:或是均衡、或是感悟、或是理性、或是升华。反映在中国古典美学思维之中的话,和谐其实便是“天道”。
  那么,何为“道”呢?合唱又遵循了怎样的“天道”特性呢?众所周知,老子建立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哲学(美学)体系,现在我们甚至有些观点认为老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但其实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单纯的“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联结的结果,合唱音乐表演中的美的体现,恰恰是这三者相互作用、相生而立的。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是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它在永恒的“独立”运动中创造万物、主宰万物,是“无”和“有”的统一,混沌和差别的统一。于合唱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合唱如果想和谐,音准是第一位的要素,而音准即为“律”,无论纯律、三分损益律、还是十二平均律其本质属性仍属于“自然”的范畴,即各种律制的基础均是建立在自然泛音列中的。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声响并非能够直接拿来运用于音乐,但音乐中的乐音又恰恰来源于自然的声响,这正是“道”的本质,可以说“道”乃“律”的根本,即自然万物声响的“无”乐音诞生音乐使用之“有”乐音,此“律道”也,是不折不扣的“无”与“有”的统一。合唱的表演,音准为基础,所以,“律道”是根本。
  老子又认为,“道”产生“气”,万物都包含有阴阳两个对立的方面或倾向,在“气”中得到统一。合唱音乐的表演,所采用的训练手法、演唱方式及表演方式均是“气”的范畴,“气”以“道”为根本,而又表现“道”。所以合唱的多声部之间的音准关系、速度与节拍律动的相互配合、歌唱语言的表达都是“气”为“道”所做的具体方式。
  “象”是物的形象,体现“道”、“气”,依附于“道”和“气”。如果脱离了“道”和“气”,“象”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合唱音乐最终的呈现便是“象”,如果表演者能够“悟”合唱之“道”,“行”合唱之“气”,那么合唱之“象”必定是和美的。这一点,似乎也可以在以荀子为先导的“形神论”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荀子·天伦》中说:“形具而神生”,是说人的躯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躯体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东晋画家顾恺之在绘画艺术领域之中,提出了人物画“传神”的要求及“以形写神”的主张,而这也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形神论”。而顾恺之强调“传神”其实便是老子美学的“道”、“气”、“象”三者的关系。合唱表演中的“形”其实便是“气”与“象”,其目的是表现“道”,即“神”,是指挥与歌者所感受、所理解、所熔铸的“形”、“神”。在“形”、“神”的反映过程中,必然会有表演者本身的主观情思在发挥作用。
  在合唱音乐的具体表演中,也贯穿着老子的辩证统一的美学思维。“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即所谓“有无相生”。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合唱不同声部的音色明暗、强弱、快慢的对比以及声部间演唱的取舍便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如果合唱的声部之间毫无对比,一强俱强、一弱俱弱;一断俱断、一连俱连;毫无“虚实”,那么纵然音准节奏精准无误,此合唱音乐也是了无生气的。可以说,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美学特点,没有虚实,合唱的“大美之象”就无法产生。
  所以,真正的合唱艺术正如老子说的“光而不耀”、“淡乎其无味”,非强的音量、浓厚的音色以及和谐丰满的表“象”,而是利用声部间音高、音色等方面的高度合作而形成一种不同于独歌者的新音响特质,也就是一种新“象”,从而和受众心灵产生“道同”的共鸣契合来感染受众,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美”而非简单的“表象”美。
  老子还提出了一个“妙”的范畴。他认为“妙”体现“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是通向整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法自然”,所以“妙”又出于自然。老子称赞“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妙”是一种不可言说、超出有限的物象、达到极致的境界。合唱的表演,其实便是“悟道”、“行气”之后的大美之“象”,“象”的完美表现便是“妙”,这就是合唱为何发自人身,而又听乎于“天外”的原因。归根结底,合唱表演应该遵循这门艺术的本质规律,用契合和谐的表演方式去感染人、教化人。此合唱之“天道”也。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展开与推进的方案,好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音乐思维体系,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更好的承接,帮助学生逐步的深入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文化素养。本文以《萧友梅与黄自》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以“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同时注重音乐与文化,提升课堂效率,从而全方位的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起承转合 教学设计 音乐知识技能 音乐文化素养
期刊
摘要:广西历来就有“歌海”之称,这里民族相互共融共存,形成了异常丰富的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格局,各民族的音乐艺术也异彩纷呈。这为作曲家从事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灵感元素,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广西本土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精品亟待传承与发展。包括苗族、壮族、仡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此生存、繁衍、劳作,他们创造出了包括民歌在内的一系列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
期刊
摘要:本文以肖邦《g小调叙事曲》为案,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及深入的探析肖邦悲情民族性与其浪漫的音乐性之契合,将作为肖邦创作里程碑的g小调叙事曲,以四维视听效果为方式的剖析手法,动态地将肖邦这个人物浮现在研究者和审听者的面前。力求以时间、空间、人物,作为研究的特定时空画面,还原肖邦创作此首作品的时空原像。  关键词:肖邦 四维视听 《g小调叙事曲》 民族性 浪漫 悲情  一、何谓四维视听  本文的
期刊
摘要:八度的演奏技巧是钢琴演奏和教学中比较难掌握的技术之一,许多演奏者在演奏八度时表现出力量不足,音色不扎实。生理上会感到手腕、掌关节很累,造成无法连续活长时间弹奏八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最基础的八度练习方法、演奏八度时的演奏状态以及在八度练习曲中要注意的要点这三个方面对八度进行研究。并以车尔尼练习曲中的八度练习为例,对八度演奏的技巧进行研究。  关键词:八度 弹奏 弹奏状态  《车尔尼钢琴
期刊
摘要: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和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汉语不仅在记录上表现其艺术性,而且在汉语的音调上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现实生活中人的语言音调,是音乐艺术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声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不仅应该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去学会透彻的分析每一首声乐作品。本文以印青老师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运河谣》为例,对语言音调与音乐音调之间存在的关系做一个简单分析。 
期刊
摘要:弗朗茨·李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整个欧洲的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婚约》是《旅行岁月》的第二集《意大利游记》中的第一首,李斯特用他擅长的音乐语言把绘画与音乐相结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浪漫的音乐画面。本文将对《婚约》这首作品在创作技法与音乐画面感的融合这一方面进行简单探析。  关键词:李斯特 《旅行岁月》 《婚约》 创作技法 音乐画面  一
期刊
摘要: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而在婚礼仪式中音乐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婚礼仪式中的作用是什么,笔者通过2013年5月1日和5月4日两天的婚礼仪式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来进行阐释。  关键词:呼和浩特 婚礼 音乐  一、呼和浩特简介  呼和浩特市位于华北西北部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该片通过对食物的全面展现,不仅传播了特色美食,更激发了观众的乡土情结。本文意在从该片的配乐上研究音乐对于纪录片及观众观看时产生的音响效果和心理影响,浅析片中主要音乐主题,探讨音乐在纪录片中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配乐  电视是集合“视”、“听”于一身的现代传媒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大众对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
期刊
摘要:民乐室内乐是我国当代音乐的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其以民族器乐为主,通过不同搭配创作,获得了品质上乘的民乐室内乐作品。在2010年到2011年,青年作曲家姜莹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丝路》和《龙图腾》分别获得了第十五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本文就已姜莹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为例,探讨了民乐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乐室内乐 传承 发展 《丝路》 《龙图腾》  民乐室内乐是中西方文化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中第三乐章进行赏析,笔者从该交响作曲的作者以及其生平经历结合其音乐创作特点为出发点,从作品的标题到背后的文学名著再到音乐中的主题音乐形象,从不同的角度结合音乐本身来解剖作品认识作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再到更高层次的感性分析,将该乐章中所要表达的主题音乐形象、音乐情感以及写作特点、配器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总结论述。里姆斯基的这部作品在人性上的刻画更为成功,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