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历来就有“歌海”之称,这里民族相互共融共存,形成了异常丰富的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格局,各民族的音乐艺术也异彩纷呈。这为作曲家从事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灵感元素,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广西本土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精品亟待传承与发展。包括苗族、壮族、仡佬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此生存、繁衍、劳作,他们创造出了包括民歌在内的一系列极富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在西方的商品文化不断割裂我们文化根脉的今天,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才愈发凸显出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傅磬 歌曲创作 民族风格 广西元素
作曲家傅磬既是广西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一位不朽的音乐先锋人物。傅磬1962年出生于广西合浦沙田镇一个濒临海岸的小县城里,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傅磬自幼便对音乐创作显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曾经先后创作了四百多部音乐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力压群芳,在歌曲的质量上,傅磬的作品同样更胜一筹,《三月三九月九》已经广为传唱,由他作曲的《乡村社戏》、《瑶山青》等作品,也先后斩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钟奖”、“广播新歌奖”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挑着好日子山过山》等,甚至成为了青歌赛等国家大型比赛选手必唱的曲目。这些优异的曲目无一不具备者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也无一不在作曲家傅磬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广西烙印。正是通过不断地从广西本土的音乐宝库中汲取营养,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了傅磬和他的作品,同时也使得广西地区的民间音乐艺术真正地走出了国门,并迈向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
一、乡土乡音中的灵感来源
傅磬的音乐灵感首先来源去他所出生的京族地区,京族人大都以出海捕鱼为生,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京族人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也使得我们在京族民歌中,我们经常能够寻找到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元素。京族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出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风格,为傅磬的作曲提供了创作灵感。
《渔村夜曲》是傅磬第一件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作品。作为京族沿海渔村里一个土生土长的音乐家,傅磬创作这首歌曲,恰恰是取材于他再熟悉不过的京族海边渔村生活。无论是歌曲的反映生活、歌颂生活的美好体裁,还是用旋律所表达出的真挚情感,都取材于京族当地的生活与当地的艺术。傅磬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几乎用了不到半个时辰。他脑海中浮现出熟习的家乡美景和朝夕相伴的乡亲长者,旋律几近跟着脑海中的画面流淌而出。在后来的作品创作中,京族音乐早已成为了傅磬割舍不断的情怀,无论是创作《京家女》,还是再一次问鼎大奖的新曲《太阳与星星》,都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京族地区民歌风格。
二、代表性的广西之声
一提起广西音乐,或许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曲目莫过于舞台剧《刘三姐》中的经典桥段《山歌好比春江水》,该曲调广为传唱,甚至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已经可谓是家喻户晓。
傅磬的作品《老王》中同样借鉴了这段具有广西名片色彩的旋律,同时,为了更能够贴近生活,打动听众,他运用了口语化的旋律和通俗的演唱手法,并创意性地在主体部分的旋律中使用留白,让歌曲更能够给听者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恰如其分的改编和匠心独运的大胆创意,成为了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傅磬在讲述《老王》一个的创作过程时曾经说过,当他接到《老王》这首歌的歌词之后,脑海中一直浮现出的就是广西少数民族兄弟站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的动人一幕,在《老王》的故事情节中,当地百姓感谢带领他们致富的好干部,这种感激之情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即是唱山歌。而山歌中最能体现出广西风格的,非“刘三姐”的旋律莫属。而事实也证明,这段改编非常成功,朗朗上口的旋律让给人民留下深刻的辨识度,在傅磬的创作之下,《刘三姐》这张广西名片显得更富有地方魅力。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充分展现
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居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具有历史传承的“文化基因”。在广西的百色那坡地区的黑衣壮族百姓,长期在大山深处的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慷慨豪迈、热情激越的民族性格。在那坡黑衣壮族百姓的民歌中,常常有一种被称为“尼的呀”的旋律,来表达一种舒畅淋漓之感。傅磬也将这种代表了民族性格的旋律应用到了创作中,比如说《山歌年年唱春光》、《挑着好日子山过山》,这两者作品都来源于黑衣壮族的“尼的呀”。其中《山歌年年唱春光》无论是在曲调上还是在歌曲的选材上都大量地借鉴了壮族民歌过山腔的元素。而《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则在旋律上大量借鉴了“尼的呀”的基本曲调,而在歌曲的节奏上,前紧后松,错落有致的交替设计则来源于广西邕宁壮族的地方民歌《酒歌》中的节奏类型。
正是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沃土,给音乐家傅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形成了他本人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特色,这正应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庞小连.谈谈广西本土音乐家傅磬的歌曲创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2,(01).
[2]唐忠新.管窥傅磬现代审美意识下的歌曲创作和演唱诠释——以“傅磬同志纪念音乐会”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3,(07).
[3]陶波,彭超.民族特色与本土意识的时代化表达——试论傅磬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4]黄伟林,麦展穗.汇山海之风,谱八桂大歌——论作曲家傅磬的歌曲创作[J].南方文坛,2005,(05).
[5]麦展穗.不倦的歌者——试论傅磬的歌曲创作[J].南方文坛,2002,(04).
[6]傅磬.民族歌曲创作漫笔[J].民族艺术,1995,(02).
[7]黄海燕.傅磬:灵性在山水间跳跃[J].当代广西,2007,(01).
[8]傅磬.民族歌曲创作漫笔[J].民族艺术,1995,(02).
关键词:傅磬 歌曲创作 民族风格 广西元素
作曲家傅磬既是广西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一位不朽的音乐先锋人物。傅磬1962年出生于广西合浦沙田镇一个濒临海岸的小县城里,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傅磬自幼便对音乐创作显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曾经先后创作了四百多部音乐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力压群芳,在歌曲的质量上,傅磬的作品同样更胜一筹,《三月三九月九》已经广为传唱,由他作曲的《乡村社戏》、《瑶山青》等作品,也先后斩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钟奖”、“广播新歌奖”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挑着好日子山过山》等,甚至成为了青歌赛等国家大型比赛选手必唱的曲目。这些优异的曲目无一不具备者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也无一不在作曲家傅磬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广西烙印。正是通过不断地从广西本土的音乐宝库中汲取营养,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了傅磬和他的作品,同时也使得广西地区的民间音乐艺术真正地走出了国门,并迈向了全国乃至于全世界。
一、乡土乡音中的灵感来源
傅磬的音乐灵感首先来源去他所出生的京族地区,京族人大都以出海捕鱼为生,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京族人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也使得我们在京族民歌中,我们经常能够寻找到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元素。京族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出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风格,为傅磬的作曲提供了创作灵感。
《渔村夜曲》是傅磬第一件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作品。作为京族沿海渔村里一个土生土长的音乐家,傅磬创作这首歌曲,恰恰是取材于他再熟悉不过的京族海边渔村生活。无论是歌曲的反映生活、歌颂生活的美好体裁,还是用旋律所表达出的真挚情感,都取材于京族当地的生活与当地的艺术。傅磬在创作这首歌曲时,几乎用了不到半个时辰。他脑海中浮现出熟习的家乡美景和朝夕相伴的乡亲长者,旋律几近跟着脑海中的画面流淌而出。在后来的作品创作中,京族音乐早已成为了傅磬割舍不断的情怀,无论是创作《京家女》,还是再一次问鼎大奖的新曲《太阳与星星》,都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京族地区民歌风格。
二、代表性的广西之声
一提起广西音乐,或许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最深的曲目莫过于舞台剧《刘三姐》中的经典桥段《山歌好比春江水》,该曲调广为传唱,甚至被改编为流行歌曲,已经可谓是家喻户晓。
傅磬的作品《老王》中同样借鉴了这段具有广西名片色彩的旋律,同时,为了更能够贴近生活,打动听众,他运用了口语化的旋律和通俗的演唱手法,并创意性地在主体部分的旋律中使用留白,让歌曲更能够给听者带来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恰如其分的改编和匠心独运的大胆创意,成为了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傅磬在讲述《老王》一个的创作过程时曾经说过,当他接到《老王》这首歌的歌词之后,脑海中一直浮现出的就是广西少数民族兄弟站在道路两旁夹道欢迎的动人一幕,在《老王》的故事情节中,当地百姓感谢带领他们致富的好干部,这种感激之情最贴切的表达方式即是唱山歌。而山歌中最能体现出广西风格的,非“刘三姐”的旋律莫属。而事实也证明,这段改编非常成功,朗朗上口的旋律让给人民留下深刻的辨识度,在傅磬的创作之下,《刘三姐》这张广西名片显得更富有地方魅力。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充分展现
少数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独居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具有历史传承的“文化基因”。在广西的百色那坡地区的黑衣壮族百姓,长期在大山深处的他们逐渐养成了一种慷慨豪迈、热情激越的民族性格。在那坡黑衣壮族百姓的民歌中,常常有一种被称为“尼的呀”的旋律,来表达一种舒畅淋漓之感。傅磬也将这种代表了民族性格的旋律应用到了创作中,比如说《山歌年年唱春光》、《挑着好日子山过山》,这两者作品都来源于黑衣壮族的“尼的呀”。其中《山歌年年唱春光》无论是在曲调上还是在歌曲的选材上都大量地借鉴了壮族民歌过山腔的元素。而《挑着好日子山过山》则在旋律上大量借鉴了“尼的呀”的基本曲调,而在歌曲的节奏上,前紧后松,错落有致的交替设计则来源于广西邕宁壮族的地方民歌《酒歌》中的节奏类型。
正是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沃土,给音乐家傅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形成了他本人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特色,这正应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庞小连.谈谈广西本土音乐家傅磬的歌曲创作特点[J].大众文艺,2012,(01).
[2]唐忠新.管窥傅磬现代审美意识下的歌曲创作和演唱诠释——以“傅磬同志纪念音乐会”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3,(07).
[3]陶波,彭超.民族特色与本土意识的时代化表达——试论傅磬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4]黄伟林,麦展穗.汇山海之风,谱八桂大歌——论作曲家傅磬的歌曲创作[J].南方文坛,2005,(05).
[5]麦展穗.不倦的歌者——试论傅磬的歌曲创作[J].南方文坛,2002,(04).
[6]傅磬.民族歌曲创作漫笔[J].民族艺术,1995,(02).
[7]黄海燕.傅磬:灵性在山水间跳跃[J].当代广西,2007,(01).
[8]傅磬.民族歌曲创作漫笔[J].民族艺术,19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