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家长向我诉苦,说孩子在家里写作文抓耳挠腮,一张稿纸总是填不满,自己看着干着急,不知道怎么来辅导。其实,写作和生活是联通着的,寻常的日子里充满了写作的智慧,每个家长都是潜在的习作辅导老师。
“穿针引线”与“围绕中心写”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年迈的阿婆,戴着老花镜,对着光亮穿针眼的情景。细细的针眼,要穿过一根棉线,不仅需要眼力,还需要持续的耐心。
细细琢磨“穿针引线”的画面,发现这和我们写作中“围绕中心写”的要义如出一辙。“针眼”是习作的主旨和中心,“棉线”就是习作素材。“棉线”要通过“针眼”,意味着所有的素材必须适合习作中心,并为中心的表达服务。如果“棉线”通不过“针眼”,就需要捻一捻,这就是进一步选择素材。
孩子刚刚学习写作,常常会信马由缰,一篇习作可能字数很饱满,但是内容却天马行空,散乱无章。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穿针眼”的要诀。你不要跟他们谈“中心”“主题”之类的术语,就直接告诉他们“题目”就是“针眼”,更是“文眼”。从题目中发现写作范围和具体内容。譬如写“我喜欢的一种美食”,“一种美食”就是能通过“针眼”的“棉线”,是习作的内容,“喜欢”就是“针眼”,美食的哪些方面让你喜欢:造型还是做法?滋味还是来历?对喜欢的内容要重点去写,详详细细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然,在儿童习作的入门阶段,让他们愿意写和有兴趣写是第一要素,“围绕中心写”是次而求之的事情。不过,一开始就适度地渗透和贯穿“穿针眼”意识,让孩子尽早懂点写作的基本理路(指富有理性的思路),这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
“学会骑车”与“写具体”
我们这一代家长,在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技能。即便在当下,有些家庭仍然将“会游泳”“会骑自行车”作为重要的技能对孩子进行训练。在学骑自行车时,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有过“练习——失败——再练习——再失败——不断练习——终于成功”的艰辛历程。这种学习生活技能的曲折经历不正是写作上强调的“一波三折”吗?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写作的常规,也是文学艺术审美的一个基本需求。很多家长都喜欢追剧,家庭伦理剧、言情剧、谍战剧等等,追的时间越长,内心的欣赏期待越强烈,甚至一整天对剧情和男女主人公的种种表现不能释怀。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一波三折”就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经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抱怨:一件事几句话就写完了,怎么就写不长呢?其实,有的事情在生活中就是很简单,就像“快照”,立等可取。可是一旦付诸文字,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去照相,得交代一下吧?走进照相馆,你看到了什么,工作人员对你说了什么?当你看到前面还有几个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轮到你照了,你摆造型,工作人员是如何帮你翻来覆去调整的?在此过程中,你有何感想?用电脑处理相片,工作人员反复做了些什么?看到新鲜出炉的相片,心情怎样?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几分钟,用写作的眼光来看,可谓波澜起伏,甚至出现波峰浪谷。
有挫折的生活才算是丰富,有波折的习作才算是精彩。写作就是能留意到这些波折,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用文字不紧不慢地展现出来,这才是写作的真义。因为你的习作有了“一波三折”,内容自然会显得具体,一定会让读者欲罢不能。
“扬州炒饭”与“写生动”
“扬州炒饭”以其色香味享誉五湖四海,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扬州炒饭。
不论是炒饭还是白米饭,其核心都是米饭。扬州炒饭不过加了虾仁、鸡蛋、火腿、豌豆粒、香油、葱花和盐等辅料,普通的家常米饭就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一道美味佳肴。其实每篇习作莫不如此:“平铺直叙”就是一碗白米饭,“生动鲜活”就是一道扬州炒饭。各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就是在“白米饭”中加的各种佐料。
扬州炒饭比白米饭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和味觉,生动鲜活的习作比平铺直叙的习作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内容,有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让文字增色添彩——抽象的可以变得有声有色,静态的可以变成栩栩如生,阅读者可以变成体验者。一句话,修辞手法就是让文字有画面,在文字里可以看到场面,让读者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如临其境。
当然,“白米饭”也有自身独特清香,也能让饥肠辘辘者垂涎欲滴。同样,平铺直叙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有些文体中,平铺直叙的效果远胜于运用修辞的生动鲜活。但是,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不妨将“生动鲜活”刻意强化一些。因为尼采说得好:“朴素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准备,奇特的风景是为小画家而存在。”
“放慢镜头”与“抓细节”
在各类体育竞技中,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精彩的瞬间,电视台常常采取放慢镜头的方式,将运动员一个漂亮的瞬间动作分解成一帧一帧缓慢的画面,让我们从一举一动的慢动作中品味其高超的运动技艺。
小时候听电台里播放扬州评话《武松打虎》,从武松举起拳头,到落到老虎身上,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慢得那么自然,那么妥帖,没有一个听众觉得拖沓。这也是一种慢镜头的艺术。
家长在指导孩子写作时,也可以学学慢镜头呈现方法,将习作对象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逐一分解开来写,譬如动作,用一串连贯的动词描述肢体的运动轨迹;譬如心理活动,捕捉住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细微变化;譬如神态,激动的,伤心的,沉默的,欣喜的,各有不用,试着将一种表情从展开到收缩进行全程扫描。这就是所谓的细节描写。
我们必须清楚真切地告诉孩子,文字中的“时间”要远远比生活中的时间来得慢,慢工才会出细活,慢工才能写出细腻的文字,慢工才能写出传神的细节。
生活就是一本指导儿童写作的百科全书,当要求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我们自己不妨用一颗慧心去体味平淡的生活,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写作智慧。在体味中,我们发现,原来生活就是一位活色生香的哲学大师。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先后出版五部专著探讨作文理论和实践,其中《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推荐课程资源。)
编辑 朱璐
“穿针引线”与“围绕中心写”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年迈的阿婆,戴着老花镜,对着光亮穿针眼的情景。细细的针眼,要穿过一根棉线,不仅需要眼力,还需要持续的耐心。
细细琢磨“穿针引线”的画面,发现这和我们写作中“围绕中心写”的要义如出一辙。“针眼”是习作的主旨和中心,“棉线”就是习作素材。“棉线”要通过“针眼”,意味着所有的素材必须适合习作中心,并为中心的表达服务。如果“棉线”通不过“针眼”,就需要捻一捻,这就是进一步选择素材。
孩子刚刚学习写作,常常会信马由缰,一篇习作可能字数很饱满,但是内容却天马行空,散乱无章。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穿针眼”的要诀。你不要跟他们谈“中心”“主题”之类的术语,就直接告诉他们“题目”就是“针眼”,更是“文眼”。从题目中发现写作范围和具体内容。譬如写“我喜欢的一种美食”,“一种美食”就是能通过“针眼”的“棉线”,是习作的内容,“喜欢”就是“针眼”,美食的哪些方面让你喜欢:造型还是做法?滋味还是来历?对喜欢的内容要重点去写,详详细细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然,在儿童习作的入门阶段,让他们愿意写和有兴趣写是第一要素,“围绕中心写”是次而求之的事情。不过,一开始就适度地渗透和贯穿“穿针眼”意识,让孩子尽早懂点写作的基本理路(指富有理性的思路),这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
“学会骑车”与“写具体”
我们这一代家长,在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技能。即便在当下,有些家庭仍然将“会游泳”“会骑自行车”作为重要的技能对孩子进行训练。在学骑自行车时,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有过“练习——失败——再练习——再失败——不断练习——终于成功”的艰辛历程。这种学习生活技能的曲折经历不正是写作上强调的“一波三折”吗?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写作的常规,也是文学艺术审美的一个基本需求。很多家长都喜欢追剧,家庭伦理剧、言情剧、谍战剧等等,追的时间越长,内心的欣赏期待越强烈,甚至一整天对剧情和男女主人公的种种表现不能释怀。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一波三折”就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经常听到家长有这样的抱怨:一件事几句话就写完了,怎么就写不长呢?其实,有的事情在生活中就是很简单,就像“快照”,立等可取。可是一旦付诸文字,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去照相,得交代一下吧?走进照相馆,你看到了什么,工作人员对你说了什么?当你看到前面还有几个顾客,在等待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轮到你照了,你摆造型,工作人员是如何帮你翻来覆去调整的?在此过程中,你有何感想?用电脑处理相片,工作人员反复做了些什么?看到新鲜出炉的相片,心情怎样?生活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几分钟,用写作的眼光来看,可谓波澜起伏,甚至出现波峰浪谷。
有挫折的生活才算是丰富,有波折的习作才算是精彩。写作就是能留意到这些波折,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用文字不紧不慢地展现出来,这才是写作的真义。因为你的习作有了“一波三折”,内容自然会显得具体,一定会让读者欲罢不能。
“扬州炒饭”与“写生动”
“扬州炒饭”以其色香味享誉五湖四海,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扬州炒饭。
不论是炒饭还是白米饭,其核心都是米饭。扬州炒饭不过加了虾仁、鸡蛋、火腿、豌豆粒、香油、葱花和盐等辅料,普通的家常米饭就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一道美味佳肴。其实每篇习作莫不如此:“平铺直叙”就是一碗白米饭,“生动鲜活”就是一道扬州炒饭。各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就是在“白米饭”中加的各种佐料。
扬州炒饭比白米饭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和味觉,生动鲜活的习作比平铺直叙的习作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内容,有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让文字增色添彩——抽象的可以变得有声有色,静态的可以变成栩栩如生,阅读者可以变成体验者。一句话,修辞手法就是让文字有画面,在文字里可以看到场面,让读者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如临其境。
当然,“白米饭”也有自身独特清香,也能让饥肠辘辘者垂涎欲滴。同样,平铺直叙也不是一无是处,在有些文体中,平铺直叙的效果远胜于运用修辞的生动鲜活。但是,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不妨将“生动鲜活”刻意强化一些。因为尼采说得好:“朴素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准备,奇特的风景是为小画家而存在。”
“放慢镜头”与“抓细节”
在各类体育竞技中,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到精彩的瞬间,电视台常常采取放慢镜头的方式,将运动员一个漂亮的瞬间动作分解成一帧一帧缓慢的画面,让我们从一举一动的慢动作中品味其高超的运动技艺。
小时候听电台里播放扬州评话《武松打虎》,从武松举起拳头,到落到老虎身上,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慢得那么自然,那么妥帖,没有一个听众觉得拖沓。这也是一种慢镜头的艺术。
家长在指导孩子写作时,也可以学学慢镜头呈现方法,将习作对象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逐一分解开来写,譬如动作,用一串连贯的动词描述肢体的运动轨迹;譬如心理活动,捕捉住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细微变化;譬如神态,激动的,伤心的,沉默的,欣喜的,各有不用,试着将一种表情从展开到收缩进行全程扫描。这就是所谓的细节描写。
我们必须清楚真切地告诉孩子,文字中的“时间”要远远比生活中的时间来得慢,慢工才会出细活,慢工才能写出细腻的文字,慢工才能写出传神的细节。
生活就是一本指导儿童写作的百科全书,当要求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我们自己不妨用一颗慧心去体味平淡的生活,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写作智慧。在体味中,我们发现,原来生活就是一位活色生香的哲学大师。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先后出版五部专著探讨作文理论和实践,其中《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推荐课程资源。)
编辑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