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有面子……”1分26秒,328字,一气呵成,不假思索。这是19年前,演员李成儒在电影《大腕》里交出的答卷。
这一段落能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片段,除了对于房价的预言一语成谶之外,与李成儒的精湛演技也分不开。
李成儒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位精神病人,在他的理解里,精神病人没有思维,不能停顿,这对表演提出了极大挑战。他认真准备了三个小时,然后一条过。这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表演,也成就了他演技的高光时刻。
在商海浮沉过十余年的李成儒,认为相比人心叵测、随时有翻船危险的生意场,当演员要单纯得多。“做演员,你只要管住自己的嘴,别到处胡说八道(就行)。”
没有微博,没有微信,只在好友之间发发信息,李成儒一度觉得自己很安全。说这话时,是2015年。两年后,浙江卫视一档名为《演员的诞生》的综艺横空出世,拉开了国内演技竞演类综艺的序幕。
李老师对演戏要求有多高?郑少秋的面子他都不会给。
毒舌评委的诞生
《演员的诞生》不仅贡献了“蚂蚁竞走十年了”的年度热梗,捧红了尚未油腻的冠军周一围,也让演技类综艺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引得一众同行纷纷效仿。于是,市面上的演技类综艺开始以肉眼可见地呈井喷态势生长。
《我就是演员》《演员的品格》《演员请就位》《演技派》……演技类节目扎堆,综艺想教演员什么是戏。这年头,你要没上一两个演技综艺,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演员。
李成儒也上了其中两档综艺,以评委或嘉宾的身份。总之,他不是去演的,他是去点评你哪演得不行的。于是,你能见到《演员请就位》刚播第一期,李成儒就不负众望地贡献出“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的犀利点评,批评的对象还是能言善辩又充满争议的导演郭敬明。
而节目组数次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更是让李成儒瞬间置身风口浪尖。上了年纪的观众们或许还记得,他上一次拥有这样高的关注度,还是因为20年前在《重案六组》里扮演了大曾。
许多年后,李成儒再次一怼成名。
“不求其好,但求流量”
从1981年在《西游记》片场担任场记算起,李成儒进入演艺圈将近40年,摸爬滚打了这么久,委实也是老资格了。尽管如此,但李成儒并不愿意被称为“老戏骨”。这个从香港传过来的词,让他感觉“就是一老油条”。
在圈内浸淫多年,种种怪现状李成儒见得多了,但同样地,看不惯的也多。
“老戏骨怒斥小鲜肉”,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有心人不难发现,其他老戏骨批评流量明星,从来都不指名道姓,只有李成儒,一上来就当面质问:“练过十几年台词吗?”
在《演员请就位》的最后一期里,李成儒再现了《大腕》里的名场面,原片中1分26秒的经典桥段替换成了讽刺娱乐圈怪现状的台词,可以说是从头怼到尾。
被李成儒全程怼的《演员请就位》选手们,确实实力普遍不佳。早在开播之前,腾讯就曾经放出一波“演员小考”的短视频物料,当时部分演员挤眉弄眼式的演技就招来了不少嘲讽。
但如果你以为李成儒只捏软柿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中,李成儒也没少怼人。在这档节目里,他给佟大为的表演打了低分,说秦昊演的军人形象不够贴合角色,连演技得到一致好评的张国立,也逃不过他在细节上的“挑刺”。然而,毒舌的李成儒,也并非一怼到底,他很真诚地赞赏了演员文淇,夸她在表演时“打嗝”的细节处理得好。
职场中有一种现象叫“薪资倒挂”,指的是入职时间短、资历浅的新员工收入高于入职时间长、资历深的老员工。而“薪资倒挂”最严重的地方恰恰就是演艺圈。如果说职场中的年轻人尚有体力好、技能新、肯加班的优势,那么娱乐圈里小鲜肉胜过老戏骨的,到底是什么呢?
《演员请就位》里,李成儒质问台上的年轻演员,“练过十年台词吗?练过一年、两年、三年吗?”他是练过的,但现在的影视大环境似乎不认这个了。
“敢说真话”,还是“倚老卖老”?
李成儒并不是第一个因为言论引起争议的老戏骨,跟他一样搞不清状况的,还有王景春。
在凭借影片《地久天长》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之前,几乎没有人记得王景春。尽管他出演过《都是天使惹的祸》《都市男女》《粉红女郎》等经典电视剧,也早已凭借《警察日记》获得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然而,当他质疑《复仇者联盟4》的高排片时,还是因为不恰当的表达成为了众矢之的。在王景春的道歉里,他承认自己“酸”了,但酸的是环境。
比一部电影的扑街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文艺”一定是“小众”的,艺术片的票房注定比不上合家欢的爆米花电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演艺圈又兴起了用老戏骨作为卖点,给年轻演员镶边的风气。这其中既有不少口碑尚可的作品,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更不乏烂味十足的“诈骗片”,如《远大前程》。
悲哀的是,尽管观众们被这种操作捉弄得不胜其烦,但不少老戏骨正是因为在热门作品中贡献了出彩的演技,才能在观众眼里逐渐拥有姓名,比如《小欢喜》里扮演季区长的王砚辉,再比如《琅琊榜》里扮演梁王的丁勇岱。
《人民的名义》证明观众不是只爱鲜肉。
人人都知道小鲜肉演技差,为什么市场对他们趋之若鹜?
人人都知道老戲骨演技好,为什么他们常常没戏演,演了以后又没排片?
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迷思。
李成儒们的愤怒,如果只简单理解为“酸”或者“倚老卖老”,那就未免太遗憾了。
(万思雪荐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