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索黑龙江西部雨养农业区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及氮素后移技术与春小麦产量在平年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关系,形成黑龙江省西部雨养农业区春小麦栽培模式,在2012年度平年进行了此项研究试验,通过在本区域平年气候条件下春小麦不同肥密与产量关系及氮素后移与春小麦产量的变化关系的研究,初步形成优质春小麦密度及施肥比例及氮素后移与产量关系栽培模式,通过项目研究初步形成优质春小麦龙麦33栽培模式,为其新品种在本区域种植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春小麦;密度;施肥比例;产量;氮素后移
1.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区设置在九三科研所科技园区,土壤质地为黑土,前茬大豆,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5.53%,碱解氮217mg/㎏、有效磷28.37mg/㎏、速效钾154.5mg/㎏、PH值5.31。各项试验均在大豆茬实行秋整地春耢地的土壤条件下实施,播种施肥前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播种采用人工播种,行距15cm,播深5cm,采用8行区,行长5米。每小区面积6m2,播后镇压,田间管理及化学除草同大田。不同密度与施肥比例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三次重复,基础肥力NPK纯量180kg/hm2,裂区设计,三次重复,随机区组,主处理(A)为4个密度:450万/hm2、550万/hm2、650万/hm2、750万/hm2,副处理(B)设5个施肥比例:N:P:K=1:1.5:0.5、N:P:K=1:1.25:0.5、N:P:K=1:1:0.5、N:P:K=1.25:1:0.5、N:P:K=1.5:1:0.5,共计20个处理区。氮素后移技术研究为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处理(A)为4个施肥量级:A1105kg/hm2、A2135kg/hm2、A 3165kg/hm2、A4195kg/hm2,副处理(B)设3种施肥方式:B1基肥一次性施入;B2基肥+种肥+分蘖期施用氮素;B3基肥+种肥+分蘖期施氮素+花期施用氮素,共设计12个处理区。
2.结果分析
2.1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结果分析
通过表1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产量影响试验产量结果可以看出,以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为指示品种的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各试验处理与产量关系,各试验处理产量结果区域在4946.9-5224.8kg/hm2间,各密度与施肥比例的最佳组合为A1B3、A2B3、A3B2、A4B3,产量水平分别达到了5391.6kg/hm2、5224.8kg/hm2、5391.6kg/hm2、5391.6kg/hm2,表2中方差分析各因素均未达显著水平,说明在今年平丰年的气候条件下处理间差异不大。但从各试验处理的产量结果中比较分析,春小麦密度水平以中、高密度较佳,密度以550万/hm2-650万/hm2之间较佳,施肥比例以N:P:K=1.25:1:0.5较好。
2.2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产量因子结构分析
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试验各处理产量因子构成见表2,产量性状分析各试验处理株高在92.0cm左右,各试验处理间株高差异不大,各试验处理的有效小穗13-15个,穗粒数平均33粒左右,千粒重33g左右,容重770g/L左右。
表1 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不同密度及不同施肥比例裂区试验
表2 优质春小麦龙麦33各试验处理有关产量性状
2.3氮素后移技术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28页)春小麦氮素后移技术就是在春小麦生育期进行叶面施用氮素,本项试验研究为提高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3产量保证品质优良进行试验探讨。表3为本试验指示优质春小麦品种龙麦33氮素后移技术各试验处理的试验结果,各试验处理产量区域为4002.0-4168.8kg/hm2,通过对每个主处理A不同施肥量级3种施用氮素的方式交互作用分析,各施肥量级优化组合为A1B2、A2B1、A3B1、A4B2,其各交互优化组合的产量水平分别达到4113.2kg/hm2、4335.5kg/hm2、4113.2kg/hm2、4113.2kg/hm2。通過方差分析各试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从总体试验结果分析,以中高肥量级为影响产量主要因素,各氮素施用时期来分析,以B2处理水平也就是分蘖期施用氮素对产量影响较大,也就是在春小麦龙麦33生育期的分蘖时期施用氮素有助于提高产量。
2.4氮素后移对产量构成因子及生育期影响分析
表2为春小麦氮素后移技术对产量构成因子试验结果,通过室内考种结果从产量因子构成来分析,各试验处理株高平均92cm,有效小穗13个左右,穗粒数各处理在30粒左右,千粒重34g左右,容重730g/L左右。
3.结果与讨论
由于气候因素异常2012年度为小麦生产的平年,本区域气候条件前期小麦春播前后由于气候条件旱情较重,降雨量少于历年4月中旬降雨量为6.8mm,下旬降雨量11.3mm,并且去年秋墒不足,不利于春小麦出苗,经过半个月的抗旱,进行播前及播后进行试验区灌溉,保证了试验区出苗,但进入小麦生育中期阶段性高温少雨,特别是九三地区的6月下旬24日-30日连续降雨,6月本区域降雨量达到157.6mm,由于连阴雨近半月,且高温高湿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使试验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但受害程度不一,严重的达到50%左右,本区域后期气候条件正常,但由于病害的流行使试验区影响了小麦产量水平,在气候条件及土壤水分前期旱相较重,春小麦中期气候条件异常并引发赤霉病。在这种异常的气候条件下完成了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3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及氮素后移与春小麦产量的变化关系研究,为“生态型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工作项目实施工作,通过麦田施肥方式、施肥量级、施肥与其它栽培措施的耦合等技术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出全方位麦田的施肥模式,为形成生态型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打下了基础工作。
【关键词】春小麦;密度;施肥比例;产量;氮素后移
1.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区设置在九三科研所科技园区,土壤质地为黑土,前茬大豆,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5.53%,碱解氮217mg/㎏、有效磷28.37mg/㎏、速效钾154.5mg/㎏、PH值5.31。各项试验均在大豆茬实行秋整地春耢地的土壤条件下实施,播种施肥前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播种采用人工播种,行距15cm,播深5cm,采用8行区,行长5米。每小区面积6m2,播后镇压,田间管理及化学除草同大田。不同密度与施肥比例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三次重复,基础肥力NPK纯量180kg/hm2,裂区设计,三次重复,随机区组,主处理(A)为4个密度:450万/hm2、550万/hm2、650万/hm2、750万/hm2,副处理(B)设5个施肥比例:N:P:K=1:1.5:0.5、N:P:K=1:1.25:0.5、N:P:K=1:1:0.5、N:P:K=1.25:1:0.5、N:P:K=1.5:1:0.5,共计20个处理区。氮素后移技术研究为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处理(A)为4个施肥量级:A1105kg/hm2、A2135kg/hm2、A 3165kg/hm2、A4195kg/hm2,副处理(B)设3种施肥方式:B1基肥一次性施入;B2基肥+种肥+分蘖期施用氮素;B3基肥+种肥+分蘖期施氮素+花期施用氮素,共设计12个处理区。
2.结果分析
2.1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结果分析
通过表1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产量影响试验产量结果可以看出,以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为指示品种的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各试验处理与产量关系,各试验处理产量结果区域在4946.9-5224.8kg/hm2间,各密度与施肥比例的最佳组合为A1B3、A2B3、A3B2、A4B3,产量水平分别达到了5391.6kg/hm2、5224.8kg/hm2、5391.6kg/hm2、5391.6kg/hm2,表2中方差分析各因素均未达显著水平,说明在今年平丰年的气候条件下处理间差异不大。但从各试验处理的产量结果中比较分析,春小麦密度水平以中、高密度较佳,密度以550万/hm2-650万/hm2之间较佳,施肥比例以N:P:K=1.25:1:0.5较好。
2.2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产量因子结构分析
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对春小麦产量影响试验各处理产量因子构成见表2,产量性状分析各试验处理株高在92.0cm左右,各试验处理间株高差异不大,各试验处理的有效小穗13-15个,穗粒数平均33粒左右,千粒重33g左右,容重770g/L左右。
表1 优质春小麦龙麦33不同密度及不同施肥比例裂区试验
表2 优质春小麦龙麦33各试验处理有关产量性状
2.3氮素后移技术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下转第33页)
(上接第28页)春小麦氮素后移技术就是在春小麦生育期进行叶面施用氮素,本项试验研究为提高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3产量保证品质优良进行试验探讨。表3为本试验指示优质春小麦品种龙麦33氮素后移技术各试验处理的试验结果,各试验处理产量区域为4002.0-4168.8kg/hm2,通过对每个主处理A不同施肥量级3种施用氮素的方式交互作用分析,各施肥量级优化组合为A1B2、A2B1、A3B1、A4B2,其各交互优化组合的产量水平分别达到4113.2kg/hm2、4335.5kg/hm2、4113.2kg/hm2、4113.2kg/hm2。通過方差分析各试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从总体试验结果分析,以中高肥量级为影响产量主要因素,各氮素施用时期来分析,以B2处理水平也就是分蘖期施用氮素对产量影响较大,也就是在春小麦龙麦33生育期的分蘖时期施用氮素有助于提高产量。
2.4氮素后移对产量构成因子及生育期影响分析
表2为春小麦氮素后移技术对产量构成因子试验结果,通过室内考种结果从产量因子构成来分析,各试验处理株高平均92cm,有效小穗13个左右,穗粒数各处理在30粒左右,千粒重34g左右,容重730g/L左右。
3.结果与讨论
由于气候因素异常2012年度为小麦生产的平年,本区域气候条件前期小麦春播前后由于气候条件旱情较重,降雨量少于历年4月中旬降雨量为6.8mm,下旬降雨量11.3mm,并且去年秋墒不足,不利于春小麦出苗,经过半个月的抗旱,进行播前及播后进行试验区灌溉,保证了试验区出苗,但进入小麦生育中期阶段性高温少雨,特别是九三地区的6月下旬24日-30日连续降雨,6月本区域降雨量达到157.6mm,由于连阴雨近半月,且高温高湿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使试验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但受害程度不一,严重的达到50%左右,本区域后期气候条件正常,但由于病害的流行使试验区影响了小麦产量水平,在气候条件及土壤水分前期旱相较重,春小麦中期气候条件异常并引发赤霉病。在这种异常的气候条件下完成了优质春小麦新品种龙麦33不同密度及施肥比例与产量及氮素后移与春小麦产量的变化关系研究,为“生态型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工作项目实施工作,通过麦田施肥方式、施肥量级、施肥与其它栽培措施的耦合等技术措施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出全方位麦田的施肥模式,为形成生态型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模式打下了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