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一线教学的经验,讨论了启发式教学在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概念讲解上的体现,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条件概率;随机事件间的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1-02
一、引言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指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我们三本经管类院校的学生,其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学习数学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引导是转化的关键。下面我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条件概率、随机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的讲解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平时在课堂中是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演绎推理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式,进而看透其本质,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随机事件间的独立,这里的“独立”和我们平时说的“独立”有何区别?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随机事件A、B间的独立性与概率等式P(AB)=P(A)P(B)等价起来,进而得出引入独立性数学定义的必要性。
三、授课模式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英文格言所说“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1.条件概率。
描述性定义: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BA).
问题:条件概率P(BA)如何定义、计算?
引例1 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观察其出现点数的情况。设事件A为“偶数点出现”,事件B为“4点出现”。现在来求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求解:引导学生分析出已知和所求。
已知:样本空间Ω={1,2,3,4,5,6},A={2,4,6},B={4}.
所求:条件概率P(BA).
再引导学生画出如下文氏图:
其中1是事件AB中的样本点个数,3是事件A中的样本点个数,而样本空间共包含6个样本点。到此处,同学们就很容易想到了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可得出
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只要在P(A)>0的条件下,上述式子中的头尾部分具有一般性,就可得到条件概率的数学定义:
定义1 设A,B是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如果P(A)>0,那么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P(BA)定义为
思考:你是否能写出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公式?
显然学生会得到如下定义:
设A,B是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如果P(B)>0,那么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定义为P(AB)=.
2.两个事件间的独立性。
描述性定义:两个事件A和B相互独立,直观含义是指事件A和B在发生可能性(概率)上相互没有影响。
问题:如何定量描述事件A和B在概率上相互没有影响?
此处提醒学生注意“相互”二字,所以考虑两个方面:
①“在概率上,事件A不影响事件B”,等价于说,P(BA)=P(B).
结合上面学习的条件概率定义得P(BA)=P(B)?圳P(AB)=P(A)P(B).
②“在概率上,事件B不影响事件A”,等价于说,P(AB)=P(A).
结合上面学习的条件概率定义得P(AB)=P(A)?圳P(AB)=P(A)P(B).
思考:由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事件相互独立的数学定义:设A和B是任意两个随机事件,如果P(AB)=P(A)P(B),则称事件A和B相互独立,简称独立。
此处举个例子,来熟悉应用一下该定义:
例 考察抛掷两枚均匀骰子的试验,记事件A为“第一枚点数为4”,事件B为“第二枚点数为3”,请判断 A和B是否独立?
本题利用古典概率和独立性定义很容易得出结论,A和B是相互独立的。但是有同学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也能知道A和B是相互独立的,为什么还用这样的概率等式去验证呢?为消除学生的疑问,我又在本题的基础上加上一问:记事件 C为“两枚点数之和为7”,判断A和C是否独立?通过这一问的解决,学生自己会意识到直观经验有时会误导我们,从而理解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及引入其严格的数学定义的必要性。
对一些学习能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以引导为主,通过引导,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茆诗松,周纪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条件概率;随机事件间的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61-02
一、引言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指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我们三本经管类院校的学生,其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学习数学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引导是转化的关键。下面我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条件概率、随机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的讲解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我平时在课堂中是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演绎推理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式,进而看透其本质,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随机事件间的独立,这里的“独立”和我们平时说的“独立”有何区别?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随机事件A、B间的独立性与概率等式P(AB)=P(A)P(B)等价起来,进而得出引入独立性数学定义的必要性。
三、授课模式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就像我最喜欢的一句英文格言所说“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
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1.条件概率。
描述性定义: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BA).
问题:条件概率P(BA)如何定义、计算?
引例1 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观察其出现点数的情况。设事件A为“偶数点出现”,事件B为“4点出现”。现在来求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求解:引导学生分析出已知和所求。
已知:样本空间Ω={1,2,3,4,5,6},A={2,4,6},B={4}.
所求:条件概率P(BA).
再引导学生画出如下文氏图:
其中1是事件AB中的样本点个数,3是事件A中的样本点个数,而样本空间共包含6个样本点。到此处,同学们就很容易想到了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可得出
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只要在P(A)>0的条件下,上述式子中的头尾部分具有一般性,就可得到条件概率的数学定义:
定义1 设A,B是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如果P(A)>0,那么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P(BA)定义为
思考:你是否能写出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公式?
显然学生会得到如下定义:
设A,B是样本空间Ω中的两个事件,如果P(B)>0,那么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条件概率P(AB)定义为P(AB)=.
2.两个事件间的独立性。
描述性定义:两个事件A和B相互独立,直观含义是指事件A和B在发生可能性(概率)上相互没有影响。
问题:如何定量描述事件A和B在概率上相互没有影响?
此处提醒学生注意“相互”二字,所以考虑两个方面:
①“在概率上,事件A不影响事件B”,等价于说,P(BA)=P(B).
结合上面学习的条件概率定义得P(BA)=P(B)?圳P(AB)=P(A)P(B).
②“在概率上,事件B不影响事件A”,等价于说,P(AB)=P(A).
结合上面学习的条件概率定义得P(AB)=P(A)?圳P(AB)=P(A)P(B).
思考:由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事件相互独立的数学定义:设A和B是任意两个随机事件,如果P(AB)=P(A)P(B),则称事件A和B相互独立,简称独立。
此处举个例子,来熟悉应用一下该定义:
例 考察抛掷两枚均匀骰子的试验,记事件A为“第一枚点数为4”,事件B为“第二枚点数为3”,请判断 A和B是否独立?
本题利用古典概率和独立性定义很容易得出结论,A和B是相互独立的。但是有同学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我们从自己的经验也能知道A和B是相互独立的,为什么还用这样的概率等式去验证呢?为消除学生的疑问,我又在本题的基础上加上一问:记事件 C为“两枚点数之和为7”,判断A和C是否独立?通过这一问的解决,学生自己会意识到直观经验有时会误导我们,从而理解了随机事件的独立性及引入其严格的数学定义的必要性。
对一些学习能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以引导为主,通过引导,来掌握一些上课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启发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变被动的“灌输”式为主动的“汲取”式。
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茆诗松,周纪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