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应台:卧底诗人
2011年去了他在香港的演唱会。很奇特,台上很冷,台下很热。迪伦演唱会的特点是他不太理会他的观众,不说话、不沟通、零互动,就是自个儿弹唱,唱完走人。
台下的人可有趣了,不是一般摇滚乐的场子会见到的人;很多头发斑白的人穿着一看就知道是银行高级经理的正式西装,全程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这些服装和举止都不属于一般的摇滚乐场合。好几代人是来“朝圣”的,尤其是此番“朝圣”还绵密地织进了自己被尘封多年的青春时期的浪漫情怀,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和已经Blowing in the wind 的“自己”相遇而来到这里。
迪伦得奖很好。全世界大概没有一个活着的诗人比他更贴近群众了。他跨时间、跨空间、跨文化、跨语言、跨世代——我的手机里存有他的歌,住在伦敦的安德烈也有。他是一个席卷全球的诗人。用音乐,让诗飞。只是有点小小的“不甘心”……一个音乐人可以得文学奖,但是一个文学人可能得音乐奖吗?转念一想,迪伦根本从头到尾就是个诗人,只是在音乐里卧底了五十年,瑞典今天揭开了他的真实身份。
张佳玮:村上春树应该很愉快吧
说实话吓了一大跳……本来看赔率,以为肯尼亚那位恩古吉-瓦-提安哥会得奖的,结果居然是他。不是不高兴迪伦得奖——我挺高兴的,中学是听他和披头士过来的嘛,《答案在风中飘扬》和《黄色潜水艇》是每个高三生抑郁期自我砥砺的歌曲——只是太意外了。他这么个民谣诗人+传记作者,真还能得奖……当然,大家又要说村上春树陪跑了。
喏,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有段对白:
“在下一个新车型出现之前怕是难以如愿。”她笑着回答,“这是鲍勃·迪伦吧?”
“是的。”我应道。鲍勃·迪伦正在唱《一路向前》。虽说过了20年,好歌仍是好歌。
“鲍勃·迪伦这人,稍微注意就听得出来。”她说。
“因为口琴比史蒂本·旺达吹得差?”
她笑了。使她笑委实令人惬意。我也还是可以使女孩笑的。
“不是的,是声音特别。”她说,“就像小孩站在窗前定定注视下雨似的。”
“说得好。”我说。的确说得好。关于鲍勃·迪伦的书我看了好几本,还从未碰到过如此恰如其分的表述。简明扼要,一语中的。我这么一说,她脸上微微泛起红晕。
惭愧地说,我是读了这段,才去认真听鲍勃·迪伦的。作为鲍勃·迪伦的粉丝与知己,村上君此时应该……很愉快吧?
汉德克: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
彼得·汉德克是奥地利文学家、剧作家,被认为是当代德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这位文学大师也是毕希纳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的获得者。甚至被2004年诺奖获得者盛赞为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汉德克直白地表露了对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满。他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是不能被阅读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反对书,反对阅读。”但同时,汉德克又不否认,美国文化其实是一种“似乎可以歌唱出来”的文化。
【素材运用】在不同人的眼里,鲍勃的形象也不尽相同,无论他获得诺奖是否合适,可以肯定的是,个性张扬的鲍勃魅力四射,他甚至还吸引了诺奖呼声很高的村上春树。事实上,每一次诺奖得主的公布,既是对获奖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阅读的一种回味。
【适用话题】跨界;执着与成功;阅读;个性
2011年去了他在香港的演唱会。很奇特,台上很冷,台下很热。迪伦演唱会的特点是他不太理会他的观众,不说话、不沟通、零互动,就是自个儿弹唱,唱完走人。
台下的人可有趣了,不是一般摇滚乐的场子会见到的人;很多头发斑白的人穿着一看就知道是银行高级经理的正式西装,全程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这些服装和举止都不属于一般的摇滚乐场合。好几代人是来“朝圣”的,尤其是此番“朝圣”还绵密地织进了自己被尘封多年的青春时期的浪漫情怀,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和已经Blowing in the wind 的“自己”相遇而来到这里。
迪伦得奖很好。全世界大概没有一个活着的诗人比他更贴近群众了。他跨时间、跨空间、跨文化、跨语言、跨世代——我的手机里存有他的歌,住在伦敦的安德烈也有。他是一个席卷全球的诗人。用音乐,让诗飞。只是有点小小的“不甘心”……一个音乐人可以得文学奖,但是一个文学人可能得音乐奖吗?转念一想,迪伦根本从头到尾就是个诗人,只是在音乐里卧底了五十年,瑞典今天揭开了他的真实身份。
张佳玮:村上春树应该很愉快吧
说实话吓了一大跳……本来看赔率,以为肯尼亚那位恩古吉-瓦-提安哥会得奖的,结果居然是他。不是不高兴迪伦得奖——我挺高兴的,中学是听他和披头士过来的嘛,《答案在风中飘扬》和《黄色潜水艇》是每个高三生抑郁期自我砥砺的歌曲——只是太意外了。他这么个民谣诗人+传记作者,真还能得奖……当然,大家又要说村上春树陪跑了。
喏,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有段对白:
“在下一个新车型出现之前怕是难以如愿。”她笑着回答,“这是鲍勃·迪伦吧?”
“是的。”我应道。鲍勃·迪伦正在唱《一路向前》。虽说过了20年,好歌仍是好歌。
“鲍勃·迪伦这人,稍微注意就听得出来。”她说。
“因为口琴比史蒂本·旺达吹得差?”
她笑了。使她笑委实令人惬意。我也还是可以使女孩笑的。
“不是的,是声音特别。”她说,“就像小孩站在窗前定定注视下雨似的。”
“说得好。”我说。的确说得好。关于鲍勃·迪伦的书我看了好几本,还从未碰到过如此恰如其分的表述。简明扼要,一语中的。我这么一说,她脸上微微泛起红晕。
惭愧地说,我是读了这段,才去认真听鲍勃·迪伦的。作为鲍勃·迪伦的粉丝与知己,村上君此时应该……很愉快吧?
汉德克: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
彼得·汉德克是奥地利文学家、剧作家,被认为是当代德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这位文学大师也是毕希纳文学奖、卡夫卡文学奖的获得者。甚至被2004年诺奖获得者盛赞为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汉德克直白地表露了对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满。他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是不能被阅读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反对书,反对阅读。”但同时,汉德克又不否认,美国文化其实是一种“似乎可以歌唱出来”的文化。
【素材运用】在不同人的眼里,鲍勃的形象也不尽相同,无论他获得诺奖是否合适,可以肯定的是,个性张扬的鲍勃魅力四射,他甚至还吸引了诺奖呼声很高的村上春树。事实上,每一次诺奖得主的公布,既是对获奖者的一种肯定,也是对阅读的一种回味。
【适用话题】跨界;执着与成功;阅读;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