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全面分析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三大现状:第一,生源数量、质量不稳定,且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学生个体差异亦较大;第二,教师队伍稳定性低,团队凝聚力欠佳,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法研习少;第三,难以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迅速达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的水平。并针对性地进行对策探究,如在“硬宣传”和“软宣传”两方面,结合自身高校、地方及生源特点,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或项目;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通力合作,共建留学生教育体系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 留学生教育 宣传机制 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持续升温。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到留学生教育队伍中,开始打破一、二线城市重点高校及教育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竞争与发展,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1]。这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而言,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全面分析现状、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扬长避短展现地方魅力,逐步克服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带来的诸方面困难,并最终能在留学生教育队伍中站稳脚跟、打出品牌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生源现状
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情况不一,加之学校状况不同,各地方高校生源数一般为年均几人次至几十人次不等。但总体来说,生源数量、质量不稳定,且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学生个体差异亦较大。
地方高校留学生最常见的学习动机有两类:一类为因配偶在该高校所在城市,故前来与配偶生活,或自身在该高校所在城市担任外教工作,希望学习一些实用的日常汉语服务于生活。这类学习者通常希望自己能在“听说”方面达到短期速成,且他们没有考试压力或学业压迫感,加之生活、工作干扰,学习热情通常难保持,学习周期较短。另一类为出于费用方面的考虑,到学费、生活费方面较为经济的中国地方高校留学,在通过HSK四级、六级或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后,留本校进行专业课学习,或申请至一、二线城市高校进行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攻读。持这类学习动机的留学生希望自己在汉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达到相对全面的发展,甚至对专业性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以及汉语等级考试的考前辅导具有较大需求。此外,东部省份的一些地方高校生源中也存在来自外资企业希望能在汉语学习过程在兼顾实用的日常汉语和商务汉语的一些学员,这一类学习者大部分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学习热情经久不衰,学习的技能偏重在口语和听力,学习的内容偏重在新闻和经济,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2],对教师的期望也较高。
在留学生的国别方面,与配偶一起至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生活、及在地方高校所在城市担任外教工作、又或在地方高校所在地某外企分公司工作的汉语学习者多来自日、韩或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出于来华留学费用问题考虑,至地方高校学习的留学生多来自亚、非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国别的学生在有无汉字背景、认知风格、学习习惯、自主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少不可避免的显性、隐性的影响。在年龄和文化程度方面往往跨度也较大,从不满二十岁的高中毕业生到持有本科、硕士学位的青年人、中年人不等,这使得地方高校在汉语教学中,常常面临学生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不一的问题。加之学生的已有汉语水平不尽相同,即使有较为科学的学前测试,也碍于人数限制,只能大致分为初、中级,而无法细化。
二.师资现状
当下,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以非学历的短、中期语言类教育为主,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为汉语国际教育系的教师。但从普遍情况来说,地方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依托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而起,建立时间不长,自身仍处于建设、发展的上升期,师资力量比较紧张,工作量趋于饱和,导致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更多是以兼职身份为留学生教授语言类核心课程,如汉语综合、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阅读、汉字书写等。除“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类核心课程外,出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双方面考虑,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地方高校一般会由国际处牵头整合资源,同时借助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类等专业的相关师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类、艺术类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中国武术等。
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实現了在师资有限、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对于留学生教育需求的初步满足。且在人数不多的小班课程中,教师更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捕捉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但因教师们分属不同院系,亦有自身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需要完成,教师间针对留学生教育的交流、研讨少,针对提高教学水平的外出研修、观摩及理论探究少,仅以兼职身份各自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也使得部分教师在备课方面投入甚少。同时,教师队伍中除英语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英语水平较为参差,使得教学中,尤其是在汉语初级班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师生沟通不畅、语言点解释欠佳,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且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外,教师队伍中其他专业的部分教师对于汉语教学的定位和认识并不准确,常出现照搬语文教学或本科生专业课教学的方式开展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情况。
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小班授课模式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优势,但教师队伍稳定性低,团队凝聚力欠佳,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法研习少等问题也成为地方高校无法回避的现状。
三.留学生教育体系现状
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先后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理念,然而受到区域经济、文化,及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刚刚起步的留学生教育规模小,生源不稳定,难以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迅速达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的水平。同时,已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或其他专职责任主体的地方高校并不多,大多数地方高校皆由国际处为主承担着留学生教育的宣传、招生、管理等系列工作。 在办学经费方面,东部沿海的部分地方高校通过招收自费学生的方式创收,并将这部分收入用于留学生教育的再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市场化运作和高校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起步明显偏晚,加上地域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留学生的招生一直是一个大难题[4]。为优先保障生源,不少中西部地方高校会在学费等方面做以让步,留学生教育仍依靠学校经费支出来维持运转,难以达到收支平衡。在招生宣传方面,地方高校虽均在不断建设、完善各类宣传资料和网络主页,但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收效一般。更多的招生宣传是靠学生间的口口相传,逐渐被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外国人所知,或进一步扩展至其母国社交圈,推介自己的亲戚、朋友前来就学,可见教学质量及特色方面的口碑对于地方高校的重要程度。
在教学管理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前文提到一般由国际处牵头,整合校内资源,达到与留学生教育需求的初步匹合。但碍于教师兼职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身份,地方高校国际处往往不便于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进程干涉过多,距留学生教师队伍聚心力、教研结合、团队合作氛围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同时,在学生考核制度方面也不甚严格,亦不常鼓励学生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或各类汉语竞赛,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且对于自身汉语水平缺乏量化评价,学习积极性不稳。至于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管理,可以说较为松散,又因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人数甚少的留学生群体亦很难融入、或不愿融入中国学生团体,久而久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年龄偏小的留学生还可能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四.对策探究
(一)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
只有不断稳定并提升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才能逐步奠定并稳固留学生教育在地方高校的主流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可在“硬宣传”和“软宣传”两方面,结合自身高校、地方及生源特点,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硬宣传”既指常规宣传,如相关网页的建立、宣传资料及音像资料等的制作,或通过合法渠道与招生中介机构开展合作,与境外学校联合办学或开展交换生等项目,甚至在联系境外有意向的高校建立孔子学院方面,也已有地方高校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软宣传”既凭借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树立口碑,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分别建立毕业生资料库,了解学生去向及动向,保持联络,通过学生宣传高校、扩大招生。
此外,地方高校所在地,虽经济尚欠发达,但往往具备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风土人情,这是许多重点高校的留学生有兴趣却不易体验到的。基于此,地方高校应将地方特色、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汉语教学等方面相结合展开宣传。亦可与邻近重点高校主动取得联系,承担其留学生的文化实践、实习等环节,这不仅可以保证生源、扩大地方高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的影响力、了解留学生需求,更能在与重点高校的合作中不断学习留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效工作方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承担教学任务的责任主体,对于宣传不易、生源有限、办学条件难以短期内达到质性提升的地方高校来说,唯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做出教育成果,才能逐步达到诸方面的良性循环。
首先,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在研讨中交流课程进度、学生学习情况、学习风格等,以便更好地使用系列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其次,安排对外汉语科班教师为教师团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通识和留学生教育中常见问题的培训或座谈、安排英语专业教师就常用的课堂媒介语进行讲解、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教师就经典、浅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识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第三,鼓励并组织团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各类培训或项目,如参与国家公派教师项目、参加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强化班”等[5]。亦可组织教师到留学生教育较为成熟的重点高校进行参观学习,以改善教学定位不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等情况。
(三)多方合作共建留学生教育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大都由国际处一手承担,教务处、学工部、后勤等相关方面基本不参与,教师团队亦较为松散。若要建立并稳固留学生教育体系,必然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第一,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应当对于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去兼职化”,监管和激励并重。将留学生课表纳入教务监管系统,与校内其他本科学生课程一视同仁,为留学生教师计入教学工作量、对课堂教学情况施行教学督导监管、学生期末评教,并纳入绩效等方面的考核;第二,成立留学生社团或鼓励、引导留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中国学生社团,并由校学工部直接分管;第三,不少留学生在学期中时常出现旷课、晚归,擅自离校出游、或擅自带校外人士入住寝室等情况,且不少留学生宿舍均有厨房,烹饪安全也不容小觑,对此应在后勤方面设专人对留学生宿舍生活进行管理。同时,除校内力量外,地方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经济合作局、招商局等部门也可在招生宣传、文化实践活动等环节起到一定作用。
留学生教育“地方化”如今已不再是新鲜事,地方高校若能综合考量、扬长避短,既利用好地方文化、环境特色及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也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必将逐渐走向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照远.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管窥[J].语文学刊,2007,(3):93.
[2]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7.
[3] 陈秋作.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150.
[4] 肖忠民,卢普玲.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发展研究.学术教育学刊.2010,(3):110.
[5] 罗 华,蔡海燕.中国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浙江省台州学院为例.台州学院学报.2012,(10):86.
[本课题研究受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探究》(SGH16H086)及陕西理工大学2016年重点教学改革项目(XJG1606)资助。]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地方高校 留学生教育 宣传机制 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持续升温。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到留学生教育队伍中,开始打破一、二线城市重点高校及教育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竞争与发展,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1]。这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而言,既是契机也是挑战。全面分析现状、整合资源、调整布局、扬长避短展现地方魅力,逐步克服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带来的诸方面困难,并最终能在留学生教育队伍中站稳脚跟、打出品牌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生源现状
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情况不一,加之学校状况不同,各地方高校生源数一般为年均几人次至几十人次不等。但总体来说,生源数量、质量不稳定,且目前维持在较低水平,学生个体差异亦较大。
地方高校留学生最常见的学习动机有两类:一类为因配偶在该高校所在城市,故前来与配偶生活,或自身在该高校所在城市担任外教工作,希望学习一些实用的日常汉语服务于生活。这类学习者通常希望自己能在“听说”方面达到短期速成,且他们没有考试压力或学业压迫感,加之生活、工作干扰,学习热情通常难保持,学习周期较短。另一类为出于费用方面的考虑,到学费、生活费方面较为经济的中国地方高校留学,在通过HSK四级、六级或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后,留本校进行专业课学习,或申请至一、二线城市高校进行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攻读。持这类学习动机的留学生希望自己在汉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达到相对全面的发展,甚至对专业性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化知识,以及汉语等级考试的考前辅导具有较大需求。此外,东部省份的一些地方高校生源中也存在来自外资企业希望能在汉语学习过程在兼顾实用的日常汉语和商务汉语的一些学员,这一类学习者大部分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学习热情经久不衰,学习的技能偏重在口语和听力,学习的内容偏重在新闻和经济,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2],对教师的期望也较高。
在留学生的国别方面,与配偶一起至地方高校所在城市生活、及在地方高校所在城市担任外教工作、又或在地方高校所在地某外企分公司工作的汉语学习者多来自日、韩或欧美等地的发达国家;出于来华留学费用问题考虑,至地方高校学习的留学生多来自亚、非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国别的学生在有无汉字背景、认知风格、学习习惯、自主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对课堂教学有着不少不可避免的显性、隐性的影响。在年龄和文化程度方面往往跨度也较大,从不满二十岁的高中毕业生到持有本科、硕士学位的青年人、中年人不等,这使得地方高校在汉语教学中,常常面临学生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不一的问题。加之学生的已有汉语水平不尽相同,即使有较为科学的学前测试,也碍于人数限制,只能大致分为初、中级,而无法细化。
二.师资现状
当下,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以非学历的短、中期语言类教育为主,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为汉语国际教育系的教师。但从普遍情况来说,地方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依托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而起,建立时间不长,自身仍处于建设、发展的上升期,师资力量比较紧张,工作量趋于饱和,导致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更多是以兼职身份为留学生教授语言类核心课程,如汉语综合、汉语口语、汉语听力、汉语阅读、汉字书写等。除“听、说、读、写”为主的语言类核心课程外,出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双方面考虑,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地方高校一般会由国际处牵头整合资源,同时借助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类等专业的相关师资,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类、艺术类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中国武术等。
这样的师资队伍构成,实現了在师资有限、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对于留学生教育需求的初步满足。且在人数不多的小班课程中,教师更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进度,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捕捉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但因教师们分属不同院系,亦有自身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及科研工作需要完成,教师间针对留学生教育的交流、研讨少,针对提高教学水平的外出研修、观摩及理论探究少,仅以兼职身份各自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也使得部分教师在备课方面投入甚少。同时,教师队伍中除英语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英语水平较为参差,使得教学中,尤其是在汉语初级班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师生沟通不畅、语言点解释欠佳,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且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外,教师队伍中其他专业的部分教师对于汉语教学的定位和认识并不准确,常出现照搬语文教学或本科生专业课教学的方式开展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情况。
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小班授课模式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优势,但教师队伍稳定性低,团队凝聚力欠佳,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法研习少等问题也成为地方高校无法回避的现状。
三.留学生教育体系现状
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先后提出“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理念,然而受到区域经济、文化,及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刚刚起步的留学生教育规模小,生源不稳定,难以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迅速达到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求的水平。同时,已成立国际教育学院或其他专职责任主体的地方高校并不多,大多数地方高校皆由国际处为主承担着留学生教育的宣传、招生、管理等系列工作。 在办学经费方面,东部沿海的部分地方高校通过招收自费学生的方式创收,并将这部分收入用于留学生教育的再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将市场化运作和高校教育优势资源相结合,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起步明显偏晚,加上地域交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留学生的招生一直是一个大难题[4]。为优先保障生源,不少中西部地方高校会在学费等方面做以让步,留学生教育仍依靠学校经费支出来维持运转,难以达到收支平衡。在招生宣传方面,地方高校虽均在不断建设、完善各类宣传资料和网络主页,但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收效一般。更多的招生宣传是靠学生间的口口相传,逐渐被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外国人所知,或进一步扩展至其母国社交圈,推介自己的亲戚、朋友前来就学,可见教学质量及特色方面的口碑对于地方高校的重要程度。
在教学管理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前文提到一般由国际处牵头,整合校内资源,达到与留学生教育需求的初步匹合。但碍于教师兼职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身份,地方高校国际处往往不便于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进程干涉过多,距留学生教师队伍聚心力、教研结合、团队合作氛围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同时,在学生考核制度方面也不甚严格,亦不常鼓励学生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或各类汉语竞赛,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且对于自身汉语水平缺乏量化评价,学习积极性不稳。至于对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管理,可以说较为松散,又因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人数甚少的留学生群体亦很难融入、或不愿融入中国学生团体,久而久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年龄偏小的留学生还可能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四.对策探究
(一)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
只有不断稳定并提升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才能逐步奠定并稳固留学生教育在地方高校的主流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可在“硬宣传”和“软宣传”两方面,结合自身高校、地方及生源特点,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硬宣传”既指常规宣传,如相关网页的建立、宣传资料及音像资料等的制作,或通过合法渠道与招生中介机构开展合作,与境外学校联合办学或开展交换生等项目,甚至在联系境外有意向的高校建立孔子学院方面,也已有地方高校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软宣传”既凭借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成果树立口碑,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分别建立毕业生资料库,了解学生去向及动向,保持联络,通过学生宣传高校、扩大招生。
此外,地方高校所在地,虽经济尚欠发达,但往往具备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风土人情,这是许多重点高校的留学生有兴趣却不易体验到的。基于此,地方高校应将地方特色、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汉语教学等方面相结合展开宣传。亦可与邻近重点高校主动取得联系,承担其留学生的文化实践、实习等环节,这不仅可以保证生源、扩大地方高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的影响力、了解留学生需求,更能在与重点高校的合作中不断学习留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效工作方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承担教学任务的责任主体,对于宣传不易、生源有限、办学条件难以短期内达到质性提升的地方高校来说,唯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做出教育成果,才能逐步达到诸方面的良性循环。
首先,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在研讨中交流课程进度、学生学习情况、学习风格等,以便更好地使用系列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其次,安排对外汉语科班教师为教师团队进行汉语国际教育通识和留学生教育中常见问题的培训或座谈、安排英语专业教师就常用的课堂媒介语进行讲解、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教师就经典、浅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知识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第三,鼓励并组织团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各类培训或项目,如参与国家公派教师项目、参加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强化班”等[5]。亦可组织教师到留学生教育较为成熟的重点高校进行参观学习,以改善教学定位不准、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等情况。
(三)多方合作共建留学生教育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大都由国际处一手承担,教务处、学工部、后勤等相关方面基本不参与,教师团队亦较为松散。若要建立并稳固留学生教育体系,必然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
第一,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应当对于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去兼职化”,监管和激励并重。将留学生课表纳入教务监管系统,与校内其他本科学生课程一视同仁,为留学生教师计入教学工作量、对课堂教学情况施行教学督导监管、学生期末评教,并纳入绩效等方面的考核;第二,成立留学生社团或鼓励、引导留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加入中国学生社团,并由校学工部直接分管;第三,不少留学生在学期中时常出现旷课、晚归,擅自离校出游、或擅自带校外人士入住寝室等情况,且不少留学生宿舍均有厨房,烹饪安全也不容小觑,对此应在后勤方面设专人对留学生宿舍生活进行管理。同时,除校内力量外,地方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经济合作局、招商局等部门也可在招生宣传、文化实践活动等环节起到一定作用。
留学生教育“地方化”如今已不再是新鲜事,地方高校若能综合考量、扬长避短,既利用好地方文化、环境特色及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也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必将逐渐走向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吉照远.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管窥[J].语文学刊,2007,(3):93.
[2] 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7.
[3] 陈秋作.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模式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150.
[4] 肖忠民,卢普玲.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与发展研究.学术教育学刊.2010,(3):110.
[5] 罗 华,蔡海燕.中国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浙江省台州学院为例.台州学院学报.2012,(10):86.
[本课题研究受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区域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留学生汉语教学模式探究》(SGH16H086)及陕西理工大学2016年重点教学改革项目(XJG1606)资助。]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