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东亚合作发展的途径看,将会沿着由“10+3”的对话框架向合作一体化机制过渡道路发展,但由于“10+3”本身就包含着东盟10国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中的任何一方的“10+1”合作以及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等多重合作,因此,“10+3”的合作也必然是在依靠多种形式、多层次合作共同推动和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尽管如此,在多重的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应是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由中国的视角分析,为推动东亚地区贸易一体化,应根据短、中、长期的不同战略目标分阶段推进。
短期目标:
(一)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推进东亚经济合作中,以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重中之重。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我们还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从战略层面研究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方面的意义;世界各主要经济实体的力量对比形成的经济格局方面的意义等。这种战略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为我国新的全球发展提供必要依据。二是从策略层面研究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具体形式、类型;自由贸易区的具体目标、范围与内容;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具体途径、机制及阶段任务和时间安排等。为更有利地形成这些策略内容,要深入分析研究我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及金融、技术、信息、环保等领域合作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影响等。这种策略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发展的具体合作目标、内容和实现机制方案的制定。同时,战略研究与策略研究也应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体现战略对策略的具体指导,策略对战略意图的具体有效实现。
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当提升产业结构,避免与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发生恶性竞争,同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尽管东亚地区各国间距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但是同时也不可否认,由于我国与东亚地区的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一定的趋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着同构性产品(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竞争。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则要推进产业升级,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尽量避免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趋同和产品趋同。此外,我们还应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国家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相比之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却发展缓慢,对外直接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不利的地位。为此,我们应根据当今全球竞争的特点,同时依照区位优势原则,一方面发挥现有技术优势,重点扩大对东亚地区其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一些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考虑转移到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去生产。在投资形式上则应注重灵活性,采取现汇投资、技术投资和设备实物投资等多种方式。
(二)加强与日韩的贸易协调
任何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都需要一个或数个国家起主导性作用。对于东亚经济合作而言,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目前较好的一种选择。这些年来,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有了很大发展,如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日韩相互间则都是各自最主要的贸易或投资对象国。但尽管如此,三国之间仍存在较多的障碍,需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和理解,进而克服障碍,推进合作。对于中国来说,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不能因为三国之间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就放弃或消极对待合作。相反,急切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的良好时机,利用三国对贸易、金融、投资、资源、科技开发、信息、教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都有共同需要和巨大合作潜力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三国政府间的协商和协调,努力使各个领域的合作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为三国乃至“10+3”地区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
中期目标:
3个“10+1”融合的方案选择
APEC是中国参加的唯一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前景受到影响。就中期来看,中国应在继续推动APEC发展的同时,将重点转向亚太地区中的次区域组织即“10+3”区域合作。这既是出于现实性的考虑,同时也是战略性的需要。从现实性来看,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环境客观而论并不十分乐观,尚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进“10+3”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亚贸易一体化的形式,目前大体上有四种方案:
一是通过东盟的扩大。即其他国家加入东盟,最后实现东亚范围的一体化。在体制和方式上,沿袭现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不过,由于中日韩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规模太大,分别加入东盟会出现很多问题。东盟自身也会难以承受。“10+3”是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但域外一些国家与东亚有着重要的联系。目前,一些域外国家已提出加入“10+3”的要求,如印度和澳大利亚。东盟国家已决定从2003年开始与印度举行“10+1”领导人会议,另外一些国家至今没有明确表示对“10+3”合作的态度。“10+3”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特性,又保持合作的开放性。另一方面,“10+3”还有与域内国家的关系问题,“10+3”如果要扩大,理论上应首先吸纳朝鲜、蒙古等东亚国家,但这些国家一旦加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10+3”对东盟发展的关注,东盟需要在自身利益和东亚整体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二是“10”和“3”分别发展。在成熟的基础上实现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联合,最后变为东亚地区的合作组织。这里,关键是东北亚国家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或组织,在这方面,困难是很多的。特别是考虑到中日韩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上的障碍,发展真正的组织难度很大。同时,分别建立合作区也会使刚刚起步的东亚合作受到制约,甚至产生分裂。
三是大力推动和全面规划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和组织结构,把其他的合作发展纳入整个东亚合作的框架和组织机制之中,建立东亚合作机制以及一体化体系和组织。
四是中日韩分别推动与东盟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并且同时寻求把三个进程合拢的方法,即3个“10+1”的融合。有条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种选择。
长期目标:
建立东亚共同市场
东盟还设想与中国、日本及南韩等东亚三大经济体研拟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乃至区域货币计划,向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集团的方向发展。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在该会议开幕致词中曾表示,东盟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就是,成立东亚共同市场、东亚货币及东盟共同体。
2004年7月1日,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成员国外长在雅加达会晤,决定2005年在马来西亚首都举行第一次东亚最高级会晤,2007年在中国举行第二次会晤,目的是建立东亚共同体。外长们已指示这些国家的外交部提交有关这个共同体机构的设想。许多国家建议共同体的参加者只限于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菲律宾)。
就战略性而言,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贸易开放战略可以概括为“点圈辐射和渗透战略”,即以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为立足点,进而通过推动亚太经济圈来辐射和渗透到欧洲经济区、美洲经济区和非洲经济区,从而实现中国的全球性战略。在东亚,借鉴欧盟北美的成功经验,共同市场建立之后,实现零关税,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为进一步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东亚共同市场以中、日、韩为主导,东盟为中坚力量,逐步吸纳其他周边国家,实现区域内贸易与政策协调的低成本。
短期目标:
(一)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在推进东亚经济合作中,以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重中之重。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启动,我们还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从战略层面研究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的意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方面的意义;世界各主要经济实体的力量对比形成的经济格局方面的意义等。这种战略层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为我国新的全球发展提供必要依据。二是从策略层面研究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具体形式、类型;自由贸易区的具体目标、范围与内容;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具体途径、机制及阶段任务和时间安排等。为更有利地形成这些策略内容,要深入分析研究我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及金融、技术、信息、环保等领域合作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影响等。这种策略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发展的具体合作目标、内容和实现机制方案的制定。同时,战略研究与策略研究也应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体现战略对策略的具体指导,策略对战略意图的具体有效实现。
具体来说,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当提升产业结构,避免与东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发生恶性竞争,同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尽管东亚地区各国间距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但是同时也不可否认,由于我国与东亚地区的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一定的趋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着同构性产品(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竞争。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则要推进产业升级,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尽量避免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趋同和产品趋同。此外,我们还应坚持“走出去”的方针,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已成为一个国家深程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最主要途径。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相比之下,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却发展缓慢,对外直接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不利的地位。为此,我们应根据当今全球竞争的特点,同时依照区位优势原则,一方面发挥现有技术优势,重点扩大对东亚地区其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一些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可以考虑转移到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去生产。在投资形式上则应注重灵活性,采取现汇投资、技术投资和设备实物投资等多种方式。
(二)加强与日韩的贸易协调
任何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合作,都需要一个或数个国家起主导性作用。对于东亚经济合作而言,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目前较好的一种选择。这些年来,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有了很大发展,如日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日本第二大贸易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日韩相互间则都是各自最主要的贸易或投资对象国。但尽管如此,三国之间仍存在较多的障碍,需要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和理解,进而克服障碍,推进合作。对于中国来说,应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不能因为三国之间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就放弃或消极对待合作。相反,急切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的良好时机,利用三国对贸易、金融、投资、资源、科技开发、信息、教育、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都有共同需要和巨大合作潜力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三国政府间的协商和协调,努力使各个领域的合作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为三国乃至“10+3”地区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
中期目标:
3个“10+1”融合的方案选择
APEC是中国参加的唯一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前景受到影响。就中期来看,中国应在继续推动APEC发展的同时,将重点转向亚太地区中的次区域组织即“10+3”区域合作。这既是出于现实性的考虑,同时也是战略性的需要。从现实性来看,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周边环境客观而论并不十分乐观,尚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推进“10+3”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亚贸易一体化的形式,目前大体上有四种方案:
一是通过东盟的扩大。即其他国家加入东盟,最后实现东亚范围的一体化。在体制和方式上,沿袭现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不过,由于中日韩特别是中国和日本规模太大,分别加入东盟会出现很多问题。东盟自身也会难以承受。“10+3”是东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但域外一些国家与东亚有着重要的联系。目前,一些域外国家已提出加入“10+3”的要求,如印度和澳大利亚。东盟国家已决定从2003年开始与印度举行“10+1”领导人会议,另外一些国家至今没有明确表示对“10+3”合作的态度。“10+3”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特性,又保持合作的开放性。另一方面,“10+3”还有与域内国家的关系问题,“10+3”如果要扩大,理论上应首先吸纳朝鲜、蒙古等东亚国家,但这些国家一旦加入,一定程度上会影响“10+3”对东盟发展的关注,东盟需要在自身利益和东亚整体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二是“10”和“3”分别发展。在成熟的基础上实现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联合,最后变为东亚地区的合作组织。这里,关键是东北亚国家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合作机制或组织,在这方面,困难是很多的。特别是考虑到中日韩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和政治上的障碍,发展真正的组织难度很大。同时,分别建立合作区也会使刚刚起步的东亚合作受到制约,甚至产生分裂。
三是大力推动和全面规划整个东亚地区合作的框架和组织结构,把其他的合作发展纳入整个东亚合作的框架和组织机制之中,建立东亚合作机制以及一体化体系和组织。
四是中日韩分别推动与东盟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并且同时寻求把三个进程合拢的方法,即3个“10+1”的融合。有条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种选择。
长期目标:
建立东亚共同市场
东盟还设想与中国、日本及南韩等东亚三大经济体研拟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乃至区域货币计划,向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集团的方向发展。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在该会议开幕致词中曾表示,东盟推动贸易自由化的长期目标就是,成立东亚共同市场、东亚货币及东盟共同体。
2004年7月1日,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成员国外长在雅加达会晤,决定2005年在马来西亚首都举行第一次东亚最高级会晤,2007年在中国举行第二次会晤,目的是建立东亚共同体。外长们已指示这些国家的外交部提交有关这个共同体机构的设想。许多国家建议共同体的参加者只限于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菲律宾)。
就战略性而言,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贸易开放战略可以概括为“点圈辐射和渗透战略”,即以建立东亚共同市场为立足点,进而通过推动亚太经济圈来辐射和渗透到欧洲经济区、美洲经济区和非洲经济区,从而实现中国的全球性战略。在东亚,借鉴欧盟北美的成功经验,共同市场建立之后,实现零关税,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为进一步的金融和货币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东亚共同市场以中、日、韩为主导,东盟为中坚力量,逐步吸纳其他周边国家,实现区域内贸易与政策协调的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