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既是内蕴的,又是随着实践创新而不断壮大和增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以观念的形态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将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力量。它的引领力也体现在向人民群众宣传、传播、教育的方武方法创新之中。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8-0028-0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力,这种引领力是实现其功能和社会作用,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紧密联系,是一个严谨的体系,体现着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对客观价值关系揭示的彻底性,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概括的准确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度的统辖性,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指明的通向更加美好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理论创新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实现方式的具体探索和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审视,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民族精神财富的展现和发扬,以及对人民群众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的美好品格的提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新发展,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对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的概括。虽然四个基本内容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曾提出于不同年代,但在今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把它们凝结、概括在一起,绝不是权宜之计的组合,而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客观的要求,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对事物发展规律揭示的彻底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价值需求、价值取向具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反映和适应着人们对价值观的内在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社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准则,这些价值观构成了较为系统的结构,同时,它们与人的意识观念结构、价值需求结构紧密对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作为整体的政党、国家和民族为着理想和目标而选择的科学理论,同时,它对于个体人而言,与人的精神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紧密联系。一个缺乏科学理性指导的政党、国家和民族,将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同样,缺乏科学理性指导的个体人,也易于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人生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的“共同”虽然主要是从社会整体意义上来说的,但社会整体如民族、群体、大众等等又是由一个个的个体人组成的。共同理想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理想。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虽是以“民族”和“时代”的形式出现,其实它们也是以民族和时代中的个体实践、情感、理性为基础的。没有个体的实践、情感、理性就没有民族和时代的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直接针对人的道德行为取向,是人们荣誉感和耻辱感的内在要求。指导思想、理想、民族与时代精神、荣辱观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人们的知、情、意的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精神需要结构相呼应,反映了现时代人们的文化意愿,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强烈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也来自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价值观念的积极吸纳,在吸纳中增强着它的亲和力、辐射力,实现着它的引领力。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尊重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一致的。强调“引领社会思潮”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是愚昧无知的、时时需要“向导”的大众,而是意在文化多元、社会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用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念引导那些不尽合理、需待提高完善的观念,在尊重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全社会共同前进的思想道德纽带,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强调引领社会思潮并不是用某种“先知先觉”的观念去引导大众,而是用科学的理论并积极把人民群众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感悟升华,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的、积极的思想观念提炼、融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它们再回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这里依然遵从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那种脱离时代以及民众实践和实际生活的东西,决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肯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价值观念,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我们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极鲜明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实践性格。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经验,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种理想不是强加给人民群众的,它既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理想奋斗的苦苦追求,也体现在现实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的唯一途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心声。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则是对中华民族品格的高度概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对于时代风貌的诉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蕴涵着对当代人道德实践的总结,同时也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文明风尚、社会道德的情感和理性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既是内蕴的,又是随着实践创新而不断壮大和增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以观念的形态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将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力量。它的引领力也体现在向人民群众宣传、传播、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之中。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传播、教育的规律特点也需要认真加以总结。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本源性,又要看到这一价值观体系最大范围地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内化为自觉理性追求和实践的力量的任务之重要性及艰巨性。在观念多元、人们选择的自主性、多样性日益突出的今天,达到核心价值观念的趋同,形成共同前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并不是自然而然、听之任之就能实现的事情。况且,我们还不能忽视在这个世界上仍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并存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封建传统意识的残留也没有绝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任务仍是繁重的。同时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与消费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文化的受体也因传播与消费方式的更新而发生着变动、重组,因此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探索“引领”的规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遵从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增强引领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这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 柳 波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9)08-0028-0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力,这种引领力是实现其功能和社会作用,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具有内在紧密联系,是一个严谨的体系,体现着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对客观价值关系揭示的彻底性,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概括的准确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度的统辖性,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指明的通向更加美好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理论创新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实现方式的具体探索和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审视,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民族精神财富的展现和发扬,以及对人民群众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的美好品格的提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新发展,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对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的概括。虽然四个基本内容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曾提出于不同年代,但在今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把它们凝结、概括在一起,绝不是权宜之计的组合,而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客观的要求,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对事物发展规律揭示的彻底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的价值需求、价值取向具有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反映和适应着人们对价值观的内在需要,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力的社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准则,这些价值观构成了较为系统的结构,同时,它们与人的意识观念结构、价值需求结构紧密对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作为整体的政党、国家和民族为着理想和目标而选择的科学理论,同时,它对于个体人而言,与人的精神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等紧密联系。一个缺乏科学理性指导的政党、国家和民族,将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同样,缺乏科学理性指导的个体人,也易于在大是大非面前迷失人生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的“共同”虽然主要是从社会整体意义上来说的,但社会整体如民族、群体、大众等等又是由一个个的个体人组成的。共同理想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理想。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虽是以“民族”和“时代”的形式出现,其实它们也是以民族和时代中的个体实践、情感、理性为基础的。没有个体的实践、情感、理性就没有民族和时代的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直接针对人的道德行为取向,是人们荣誉感和耻辱感的内在要求。指导思想、理想、民族与时代精神、荣辱观反映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人们的知、情、意的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精神需要结构相呼应,反映了现时代人们的文化意愿,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强烈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也来自于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价值观念的积极吸纳,在吸纳中增强着它的亲和力、辐射力,实现着它的引领力。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与尊重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一致的。强调“引领社会思潮”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是愚昧无知的、时时需要“向导”的大众,而是意在文化多元、社会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用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念引导那些不尽合理、需待提高完善的观念,在尊重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全社会共同前进的思想道德纽带,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强调引领社会思潮并不是用某种“先知先觉”的观念去引导大众,而是用科学的理论并积极把人民群众在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感悟升华,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合理的、积极的思想观念提炼、融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使它们再回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去。这里依然遵从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那种脱离时代以及民众实践和实际生活的东西,决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肯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价值观念,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我们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具有极鲜明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实践性格。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当代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经验,为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种理想不是强加给人民群众的,它既体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理想奋斗的苦苦追求,也体现在现实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关怀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的唯一途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心声。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则是对中华民族品格的高度概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对于时代风貌的诉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蕴涵着对当代人道德实践的总结,同时也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文明风尚、社会道德的情感和理性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既是内蕴的,又是随着实践创新而不断壮大和增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以观念的形态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将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的力量。它的引领力也体现在向人民群众宣传、传播、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之中。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传播、教育的规律特点也需要认真加以总结。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自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本源性,又要看到这一价值观体系最大范围地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内化为自觉理性追求和实践的力量的任务之重要性及艰巨性。在观念多元、人们选择的自主性、多样性日益突出的今天,达到核心价值观念的趋同,形成共同前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并不是自然而然、听之任之就能实现的事情。况且,我们还不能忽视在这个世界上仍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并存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体系,封建传统意识的残留也没有绝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任务仍是繁重的。同时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与消费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文化的受体也因传播与消费方式的更新而发生着变动、重组,因此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探索“引领”的规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遵从规律,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增强引领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的魅力更好地展现出来,这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 柳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