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既“学答”更“学问”?
一、以和导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即使学生问得有偏误,也要宽容鼓励,逐步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每一节课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气问:“对于这个知识,你有什么了解?你想提什么问题?”引发学生自由地提出心中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又如在新知识讲授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来帮你。”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或用语言鼓励,或用赞许的目光,或报以激励的掌声。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误时,教师更要抓住这样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鼓励。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课的结尾,教师按惯例问全班学生:“学完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在角落里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怯怯地问:“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为什么不能用分子加减分子?分母加减分母呢?”这个问题马上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这位学生十分发窘,教师见状,马上对他竖起大拇指,对他说:“老师认为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两种宝贵的品质,第一个是诚实,不懂就是不懂,不欺骗自己;第二个是勇敢,你敢于把自己的不懂大胆提出来,而不是因为怕别人笑话而藏起来。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喜欢你!”学生们听完教师的话,不由自主地给提问题的同学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才如释重负。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你们同意我的观点。那现在我们一起想一想,怎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让他真正理解。”于是,有的学生举例,有的学生画图,有的学生说理,帮助这位同学弄清了算理。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收获的不仅是这个学生,还有全班学生,他们不仅进一步弄清了算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增加了提问题的信心,更敢于提出问题。
二、引趣激问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关心故事的结局。在教学中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关键处突设矛盾,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这样设计——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孔雀公主》。”学生听后反应强烈,兴趣盎然。此时伴着优美的乐曲,配上明丽的课件,教师娓娓道来:“有一天,漂亮的孔雀公主带着几个孔雀妹妹,提着生日蛋糕为长颈鹿姐姐庆祝生日,一路上孔雀姐妹可开心了。二妹说:‘今天我要吃蛋糕的—。’三妹说:‘二姐,你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小孔雀着急地嚷开了:‘你们都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边说还边用手比划着。三姐妹都说自己吃得多。这时一旁的孔雀公主说话了:‘二妹吃得最多。’”听到这里,学生们都感到诧异,又想打开谜底。于是就议论纷纷:“为什么不是小孔雀吃得最多?二妹只吃蛋糕的—,为什么是吃得最多的呢?以前学过10大于3,为什么—反而小于—呢?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提出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到提出数学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
好奇是儿童特有的天性。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学生思考、发问。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师揭示课题,提出:“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判断下面的这些数哪些是3的倍数?”教师报出一个多位数6143,大部分学生在旧知识的影响下大声回答“是”。教师很“得意”地说:“错。不信,你可以动笔算一算。”学生笔算验证后激起小小惊奇。接着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多位数,教师迅速说出是否是3的倍数,其他同学笔算验证,学生验证后惊叹不已,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产生了探求新方法、新规律的强烈欲望,提出问题且提出好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三、启思促问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与“疑”密不可分,只有敢疑才有所思,只有深思才能生疑(问)。小学生往往不善于深入、持久地思考,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因而没有深入的疑和思。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疑”和“新思”。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当学生交流了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后,学生都同意了这种方法,这时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这种方法,然后追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这种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引起了学生的反思与质疑。很快,学生的问题出来了:能不能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能不能把它们化成小数计算?能不能把这些异分母分数通过约分来计算?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举例、比较,逐渐理清这几种方法的优劣,真正达到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
一、以和导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即使学生问得有偏误,也要宽容鼓励,逐步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每一节课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气问:“对于这个知识,你有什么了解?你想提什么问题?”引发学生自由地提出心中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又如在新知识讲授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来帮你。”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或用语言鼓励,或用赞许的目光,或报以激励的掌声。特别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误时,教师更要抓住这样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鼓励。
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在课的结尾,教师按惯例问全班学生:“学完这节课,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在角落里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怯怯地问:“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为什么不能用分子加减分子?分母加减分母呢?”这个问题马上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这位学生十分发窘,教师见状,马上对他竖起大拇指,对他说:“老师认为同学们应该向你学习两种宝贵的品质,第一个是诚实,不懂就是不懂,不欺骗自己;第二个是勇敢,你敢于把自己的不懂大胆提出来,而不是因为怕别人笑话而藏起来。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喜欢你!”学生们听完教师的话,不由自主地给提问题的同学送去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学生才如释重负。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你们同意我的观点。那现在我们一起想一想,怎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让他真正理解。”于是,有的学生举例,有的学生画图,有的学生说理,帮助这位同学弄清了算理。而在这一过程中,有收获的不仅是这个学生,还有全班学生,他们不仅进一步弄清了算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增加了提问题的信心,更敢于提出问题。
二、引趣激问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关心故事的结局。在教学中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关键处突设矛盾,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这样设计——师:“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孔雀公主》。”学生听后反应强烈,兴趣盎然。此时伴着优美的乐曲,配上明丽的课件,教师娓娓道来:“有一天,漂亮的孔雀公主带着几个孔雀妹妹,提着生日蛋糕为长颈鹿姐姐庆祝生日,一路上孔雀姐妹可开心了。二妹说:‘今天我要吃蛋糕的—。’三妹说:‘二姐,你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小孔雀着急地嚷开了:‘你们都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边说还边用手比划着。三姐妹都说自己吃得多。这时一旁的孔雀公主说话了:‘二妹吃得最多。’”听到这里,学生们都感到诧异,又想打开谜底。于是就议论纷纷:“为什么不是小孔雀吃得最多?二妹只吃蛋糕的—,为什么是吃得最多的呢?以前学过10大于3,为什么—反而小于—呢?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呢?”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提出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到提出数学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
好奇是儿童特有的天性。教学中可设计一些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学生思考、发问。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师揭示课题,提出:“我们来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判断下面的这些数哪些是3的倍数?”教师报出一个多位数6143,大部分学生在旧知识的影响下大声回答“是”。教师很“得意”地说:“错。不信,你可以动笔算一算。”学生笔算验证后激起小小惊奇。接着让学生任意报出几个多位数,教师迅速说出是否是3的倍数,其他同学笔算验证,学生验证后惊叹不已,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产生了探求新方法、新规律的强烈欲望,提出问题且提出好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三、启思促问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与“疑”密不可分,只有敢疑才有所思,只有深思才能生疑(问)。小学生往往不善于深入、持久地思考,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因而没有深入的疑和思。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疑”和“新思”。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当学生交流了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需要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后,学生都同意了这种方法,这时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这种方法,然后追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有这种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引起了学生的反思与质疑。很快,学生的问题出来了:能不能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能不能把它们化成小数计算?能不能把这些异分母分数通过约分来计算?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举例、比较,逐渐理清这几种方法的优劣,真正达到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教育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乐问、会问。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