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109-02
摘要:《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文分析了我校该课程的内容,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以培养具有工程设计能力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PLC;电气控制;机床;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学生培养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材的更新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不能同步,就目前的教材,由于更新较慢,出版时间过早,教材中所涉及的元件也逐渐被淘汰或被新型元件所代替,控制方法也较落后,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比例严重脱节。
②大纲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失调,使得二者设置不能很好结合,学生无法较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更多的实践中,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③学习本课程前,未开设其他基础课,对学生培养有一定的制约,就目前所教该专业的学生来说,传感器技术课程未开设,对信号采集方面知识比较匮乏。
④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就目前来说,实验室中设备数量十分有限,使得很多实验无法正常进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⑤考核制度和方法也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现在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几乎都停留在书面试卷考核,考试成绩的好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⑥上课环境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该课程教学大部分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看到的只是些机床的动作视频,不能很好的去与实物联系到一起。
1.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注重基础课的建设,而压缩了专业课。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发展,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建立一套包括更新理论知识内容、计算機辅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作者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2.1 调整教学大纲
早期的教学大纲过分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学生学习理论后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结合;教师讲课也采用“灌输式”方法为主,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大纲的基本思想为:在强调本课程中继电-接触器控制和PLC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淡化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应用为主的课程内容,突出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的设计思想,强调PLC控制技术内容,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2 调整教材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电器控制元件不断出现,为使学生较快的接触新的技术,在课程教授中,应结合大纲适当调整,以满足大纲及新技术的发展,弱化低压电器元件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和设计,突出PLC的原理及应用并突出典型实例的讲解,以加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最好自编一本适合三本院校工科类学生的教材,重点在于实例的应用。
2.3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采取先讲理论、后举例、再提问的方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机床控制教学过程中,采取现场操作教学,边操作机床,边讲授给学生听,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掌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践。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必须开出高质量的实验课,同时强调实验环节的过程和效果,将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贯穿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培养独立完成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简要分析,得出结论。
第二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在讲完PLC基本理论和做完实验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PLC理论知识和编程技巧,安排1周左右的课程设计,给学生选择合适的PLC课程题目,让学生从PLC使用、电气原理图的设计、电气元件的选型、工艺要求和调试方法上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锻炼,经受一个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训练,从而缩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培训时间,使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实践性的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等。
2.5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为此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除了完成理论课讲授任务外,还要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3.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
笔者通过对该课程的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和实施,收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分工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课题为: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011JGZ058)
参考文献:
[1]高安邦等.新编机床电气控制与PLC[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兆明等.电气控制与PLC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摘要:《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文分析了我校该课程的内容,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以培养具有工程设计能力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PLC;电气控制;机床;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偏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忽略实践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学生培养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材的更新与教学大纲的制定不能同步,就目前的教材,由于更新较慢,出版时间过早,教材中所涉及的元件也逐渐被淘汰或被新型元件所代替,控制方法也较落后,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比例严重脱节。
②大纲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失调,使得二者设置不能很好结合,学生无法较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更多的实践中,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③学习本课程前,未开设其他基础课,对学生培养有一定的制约,就目前所教该专业的学生来说,传感器技术课程未开设,对信号采集方面知识比较匮乏。
④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就目前来说,实验室中设备数量十分有限,使得很多实验无法正常进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⑤考核制度和方法也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现在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几乎都停留在书面试卷考核,考试成绩的好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⑥上课环境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该课程教学大部分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看到的只是些机床的动作视频,不能很好的去与实物联系到一起。
1.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注重基础课的建设,而压缩了专业课。由于该课程内容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发展,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建立一套包括更新理论知识内容、计算機辅助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作者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作了如下探讨。
2.1 调整教学大纲
早期的教学大纲过分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学生学习理论后不能很好的与实践结合;教师讲课也采用“灌输式”方法为主,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大纲的基本思想为:在强调本课程中继电-接触器控制和PLC控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淡化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应用为主的课程内容,突出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的设计思想,强调PLC控制技术内容,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2 调整教材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的电器控制元件不断出现,为使学生较快的接触新的技术,在课程教授中,应结合大纲适当调整,以满足大纲及新技术的发展,弱化低压电器元件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和设计,突出PLC的原理及应用并突出典型实例的讲解,以加强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最好自编一本适合三本院校工科类学生的教材,重点在于实例的应用。
2.3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采取先讲理论、后举例、再提问的方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机床控制教学过程中,采取现场操作教学,边操作机床,边讲授给学生听,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掌握。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践。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必须开出高质量的实验课,同时强调实验环节的过程和效果,将实验准备、实验进行和实验成绩的考核贯穿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培养独立完成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多思考,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简要分析,得出结论。
第二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在讲完PLC基本理论和做完实验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PLC理论知识和编程技巧,安排1周左右的课程设计,给学生选择合适的PLC课程题目,让学生从PLC使用、电气原理图的设计、电气元件的选型、工艺要求和调试方法上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锻炼,经受一个工程师基本素质的训练,从而缩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培训时间,使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实践性的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等。
2.5 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为此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除了完成理论课讲授任务外,还要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以及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素质。
3.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
笔者通过对该课程的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和实施,收到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分工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现场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课题为: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2011JGZ058)
参考文献:
[1]高安邦等.新编机床电气控制与PLC[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兆明等.电气控制与PLC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