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月6日,家住江北区的钟全勤约了七八个朋友到铁山坪“余霞农家乐”钓鱼。和其他“农家乐”不同的是,这里有一间十余平方米的书屋——“余霞书屋”,窗明几净,水泥地面,没有半点尘埃。在4个木纹色的大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1000册图书、30多种报纸和杂志。屋外艳阳高照,一群人在树荫下钓鱼正欢,6个孩子却全都老老实实地呆在书屋里看书、画画。钟全勤高兴地说:“农家乐飘书香,为我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了不一样的味道。以前我们在农家乐玩,就是打麻将,孩子到处跑。现在,不仅孩子有了好去处,大人也能静下心来翻几页书,提升了度假休闲的品质。”
除了前来休闲的市民,附近村民更是经常走进这个办在农民家里的书屋,读书看报。
像“余霞书屋”这样的农家书屋,重庆已有1363个。据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雷平介绍,今年4月,重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截至9月底,全市已落实配套经费340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363个,配备图书140多万册、期刊2.88万册、书柜2800余个、杂志柜1400余个,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把书屋办进“农家乐”,则是江北区的新鲜事。江北区文广新局局长王海虎介绍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江北区不仅在64个社区、39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而且在余霞、李昌文、胡登梅等15户农民家建起了书屋,其中几户将书屋设进了自己经营的农家乐。遍地开花的农家书屋,有效地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老大难问题。
在铁山坪村药材合作社的“昌文书屋”里,已经有26户人在这里开户办理借阅证,每户一本的借阅证,详细地记录着农民借书还书的情况。
10月10日,刚吃过午饭的村民段前碧拿着一本《受人欢迎的交际法》还书来了。她自觉地把书放回书架,在借阅证上规范地填写好还书时间,又认真地在书架上翻看其他书。“我读小学的孙女最喜欢来这里看书了,一放学就往这里跑。”在借书证上,记录着孙女淦敏借阅过的书名:《生物学》、《学与玩》、《战神》、《海洋万象》等。“以前孩子放学回家,没事就围着大人看打麻将,现在有书屋了,她有时在这里看书要看到晚上10点才舍得回家。”段前碧说起书屋就直夸好。
在书屋的一角,村民淦玉明也带着她才4岁多的小孙孙来看书。她认真地翻阅着《健康指南》杂志,不时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在家带孙子的淦玉明每天除了忙农活,就是做饭、带孩子,有了书屋后,她经常来翻看一些烹饪类和卫生健康方面的书。“看书好,看了书,能长知识呢。”她说,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她还会和丈夫交流。
家里种了七八十棵梨树的李阳秀半个月里就借了5本书,全是关于梨树种植、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前几月果树总闹病害,现在按照书上的介绍,很多问题都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了。”有了这些书,李阳秀仿佛找到了种好梨树的钥匙。
书屋的管理者李昌文已经习惯了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她义务地承担起图书管理员的责任。因为是合作社的社长,她不仅免费贡献出本可出租的房间,失去了每月100元的租金收入,还必须守在屋里为读书的人提供服务。书架每天要擦,地板每天要拖,还要免费为前来看书的村民提供茶水。村民来看书,多是晚上,住得近的村民经常看书看到10点钟。“每个月光是电就要多用好多度。”但李昌文并无怨言,因为这个书屋不仅改变了很多村民的生活,也慢慢改变着她的生活。没有书屋前,李昌文每天下午的活动就是打麻将。有了书屋,就有了责任,还更新了打发时间的方式。她笑呵呵地说:“有了书屋,我就戒了赌。”
除了前来休闲的市民,附近村民更是经常走进这个办在农民家里的书屋,读书看报。
像“余霞书屋”这样的农家书屋,重庆已有1363个。据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雷平介绍,今年4月,重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以来,截至9月底,全市已落实配套经费340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363个,配备图书140多万册、期刊2.88万册、书柜2800余个、杂志柜1400余个,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把书屋办进“农家乐”,则是江北区的新鲜事。江北区文广新局局长王海虎介绍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江北区不仅在64个社区、39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而且在余霞、李昌文、胡登梅等15户农民家建起了书屋,其中几户将书屋设进了自己经营的农家乐。遍地开花的农家书屋,有效地缓解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老大难问题。
在铁山坪村药材合作社的“昌文书屋”里,已经有26户人在这里开户办理借阅证,每户一本的借阅证,详细地记录着农民借书还书的情况。
10月10日,刚吃过午饭的村民段前碧拿着一本《受人欢迎的交际法》还书来了。她自觉地把书放回书架,在借阅证上规范地填写好还书时间,又认真地在书架上翻看其他书。“我读小学的孙女最喜欢来这里看书了,一放学就往这里跑。”在借书证上,记录着孙女淦敏借阅过的书名:《生物学》、《学与玩》、《战神》、《海洋万象》等。“以前孩子放学回家,没事就围着大人看打麻将,现在有书屋了,她有时在这里看书要看到晚上10点才舍得回家。”段前碧说起书屋就直夸好。
在书屋的一角,村民淦玉明也带着她才4岁多的小孙孙来看书。她认真地翻阅着《健康指南》杂志,不时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在家带孙子的淦玉明每天除了忙农活,就是做饭、带孩子,有了书屋后,她经常来翻看一些烹饪类和卫生健康方面的书。“看书好,看了书,能长知识呢。”她说,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她还会和丈夫交流。
家里种了七八十棵梨树的李阳秀半个月里就借了5本书,全是关于梨树种植、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前几月果树总闹病害,现在按照书上的介绍,很多问题都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了。”有了这些书,李阳秀仿佛找到了种好梨树的钥匙。
书屋的管理者李昌文已经习惯了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她义务地承担起图书管理员的责任。因为是合作社的社长,她不仅免费贡献出本可出租的房间,失去了每月100元的租金收入,还必须守在屋里为读书的人提供服务。书架每天要擦,地板每天要拖,还要免费为前来看书的村民提供茶水。村民来看书,多是晚上,住得近的村民经常看书看到10点钟。“每个月光是电就要多用好多度。”但李昌文并无怨言,因为这个书屋不仅改变了很多村民的生活,也慢慢改变着她的生活。没有书屋前,李昌文每天下午的活动就是打麻将。有了书屋,就有了责任,还更新了打发时间的方式。她笑呵呵地说:“有了书屋,我就戒了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