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片《爱尔兰人》接近尾声的时候,坐在疗养院门前的老年弗兰克(罗伯特·德尼罗饰)面对FBI的质询,头脑清醒地要求自己的律师在场。对面的年轻小伙一愣,告诉弗兰克,他的律师已经去世了。弗兰克下意识地问:“谁干的?”
这位过了半生喋血生活的黑帮杀手,早已忘记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原来其他人都已经死了。一个恢宏而混乱的时代过去了,他的仇敌,他的朋友,他背叛过的人,他想要保护的人,全都变成灰烬或是旧报纸上一个不被当代人所知的名字,只剩下他一个人,对着陌生的听众讲着往日的传奇故事。
早在2008年,导演马丁·斯科赛斯和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就有意将编剧查尔斯·布兰特于2004年出版的犯罪题材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搬上银幕,但当时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拿出高额预算来投资这样一部并无票房保证的年代黑帮片。10年过去,马丁等来了Nefflix高达1.6亿美元的投资,等来了降龄技术的进步,也等来了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三位老戏骨的加盟,让他能够在影片《爱尔兰人》中自如且深刻地讨论时间这一主题。
《爱尔兰人》讲述了一个黑帮从鼎盛到衰亡的漫长过程。影片借助弗兰克的回忆娓娓道来:弗兰克从一个平庸无奇的卡车司机转变为杀手,又一步步成为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最后又成为一个被家人抛弃的孤家寡人。影片具有忧伤和沉静的底色。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教父》里反复强调的对黑手党教父的尊敬、对家人的保护,以及有关神性和救赎的讨论。
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年代电影,《爱尔兰人》复杂的三线叙事结构和众多的支线人物对观众的注意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马丁对影像和运动过人的掌控力让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半分难熬的感觉,恰到好处的幽默消减了文本的刻板和严肃。在弗兰克不近人情的谋杀之前,是一段非常幽默的选枪心理活动;而为观众解释谁是霍法时,弗兰克说:“在(20世紀)50年代,霍法就像猫王一样有名。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或许我得说,他像披头士。”影片中几场重要的血腥暴力场面,导演都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呈现,甚至不给杀人者弗兰克任何特写,反而是那些酒桌上的谈话和玩笑被给予充足的体现。
原著《听说你刷房子了》为马丁这个政治阴谋论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片《爱尔兰人》还原了大量的历史节点和重要事件,大部分事件弗兰克都自称有所参与。于是,我们在片中看到了总统选举的幕后操作、工会的内部斗争、肯尼迪家族的权力布局、“猪湾事件”,以及最为扑朔迷离的工会领袖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饰)的失踪真相。
《爱尔兰人》彻底打破了马丁在之前作品中对黑帮成员像摇滚明星一样的塑造。《爱尔兰人》中的职业杀手和政治大佬在酒店房间里穿着居家睡衣,一边刷牙一边轻松地讨论改变权力格局的大事。这些老家伙们不受人群簇拥,也没有戏剧化的行动,看起来就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这种对黑帮成员人性化、生活化的处理,彻底颠覆了犯罪题材电影中常有的虚假浪漫。
影片中出场的重要配角都会有一张姓名卡,上面记录着他们死亡的时间和地点。一开始,这种死亡预告带着一种戏剧反讽的诙谐,但当真的有人身中数枪倒在街头应验了这份诅咒,我们才意识到马丁有多么无情。姓名卡上的这些人,都是黑帮中有名有姓的玩家,他们大多死于1979年和1980年。而在之前的一段情节中,弗兰克投入河中的那些手枪背后又会牵连出多少份死亡报告呢?
在这部女性角色被严重边缘化的影片中,弗兰克的女儿佩吉让人印象深刻。她台词很少,但对父亲的畏惧、怀疑及憎恨,都以眼神直接投射到弗兰克的身上,让他絮絮叨叨讲述的传奇经历显得空洞而可笑。
在佩吉拒绝和弗兰克说话之后,已快走到生命尽头的弗兰克对着另一个关系并不亲近的女儿洗白自己的行为:“我只是想保护你们不受伤害。”女儿好笑地质问:“不受谁的伤害?”这个犀利的问题是给所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罪犯一记响亮的耳光,击碎了所有对黑帮浪漫化想象的幻梦。
衰老,成了整部电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马丁好像从未如此在意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终局、葬礼和死亡。《爱尔兰人》采用了降龄技术,让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年轻的罗伯特·德尼罗。令人感到心碎的是,德尼罗已经75岁了,纵然降龄技术可以抹去他脸上的皱纹,但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德尼罗动作迟缓,表情略显僵硬,这些都在不断提醒观众: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青春已逝的老人。
在“刷房子”的高潮过后,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开始急剧衰老,被病痛和孤独侵蚀。看着需借助拐杖和轮椅艰难行动的弗兰克,会感觉真正惩罚他的不是法律,不是道德,而是时间。他无法向神父告解,更无法向警察坦白,因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都是保守秘密。当他肚子里的秘密已经没有人在乎时,活着,本身就成了一种诅咒。
影片最后,弗兰克在无尽的反思和悔恨中,将信将疑地寻求宗教的慰藉。那扇没有关紧的门后,留下了他孤独的身影,他祈祷命运的终点能平静地到来。
《爱尔兰人》是弗兰克葬礼上的一段悼词,虽然他还没有死。
这位过了半生喋血生活的黑帮杀手,早已忘记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处境:原来其他人都已经死了。一个恢宏而混乱的时代过去了,他的仇敌,他的朋友,他背叛过的人,他想要保护的人,全都变成灰烬或是旧报纸上一个不被当代人所知的名字,只剩下他一个人,对着陌生的听众讲着往日的传奇故事。
早在2008年,导演马丁·斯科赛斯和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就有意将编剧查尔斯·布兰特于2004年出版的犯罪题材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搬上银幕,但当时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拿出高额预算来投资这样一部并无票房保证的年代黑帮片。10年过去,马丁等来了Nefflix高达1.6亿美元的投资,等来了降龄技术的进步,也等来了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三位老戏骨的加盟,让他能够在影片《爱尔兰人》中自如且深刻地讨论时间这一主题。
《爱尔兰人》讲述了一个黑帮从鼎盛到衰亡的漫长过程。影片借助弗兰克的回忆娓娓道来:弗兰克从一个平庸无奇的卡车司机转变为杀手,又一步步成为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最后又成为一个被家人抛弃的孤家寡人。影片具有忧伤和沉静的底色。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教父》里反复强调的对黑手党教父的尊敬、对家人的保护,以及有关神性和救赎的讨论。
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年代电影,《爱尔兰人》复杂的三线叙事结构和众多的支线人物对观众的注意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马丁对影像和运动过人的掌控力让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半分难熬的感觉,恰到好处的幽默消减了文本的刻板和严肃。在弗兰克不近人情的谋杀之前,是一段非常幽默的选枪心理活动;而为观众解释谁是霍法时,弗兰克说:“在(20世紀)50年代,霍法就像猫王一样有名。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或许我得说,他像披头士。”影片中几场重要的血腥暴力场面,导演都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呈现,甚至不给杀人者弗兰克任何特写,反而是那些酒桌上的谈话和玩笑被给予充足的体现。
原著《听说你刷房子了》为马丁这个政治阴谋论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片《爱尔兰人》还原了大量的历史节点和重要事件,大部分事件弗兰克都自称有所参与。于是,我们在片中看到了总统选举的幕后操作、工会的内部斗争、肯尼迪家族的权力布局、“猪湾事件”,以及最为扑朔迷离的工会领袖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饰)的失踪真相。
《爱尔兰人》彻底打破了马丁在之前作品中对黑帮成员像摇滚明星一样的塑造。《爱尔兰人》中的职业杀手和政治大佬在酒店房间里穿着居家睡衣,一边刷牙一边轻松地讨论改变权力格局的大事。这些老家伙们不受人群簇拥,也没有戏剧化的行动,看起来就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这种对黑帮成员人性化、生活化的处理,彻底颠覆了犯罪题材电影中常有的虚假浪漫。
影片中出场的重要配角都会有一张姓名卡,上面记录着他们死亡的时间和地点。一开始,这种死亡预告带着一种戏剧反讽的诙谐,但当真的有人身中数枪倒在街头应验了这份诅咒,我们才意识到马丁有多么无情。姓名卡上的这些人,都是黑帮中有名有姓的玩家,他们大多死于1979年和1980年。而在之前的一段情节中,弗兰克投入河中的那些手枪背后又会牵连出多少份死亡报告呢?
在这部女性角色被严重边缘化的影片中,弗兰克的女儿佩吉让人印象深刻。她台词很少,但对父亲的畏惧、怀疑及憎恨,都以眼神直接投射到弗兰克的身上,让他絮絮叨叨讲述的传奇经历显得空洞而可笑。
在佩吉拒绝和弗兰克说话之后,已快走到生命尽头的弗兰克对着另一个关系并不亲近的女儿洗白自己的行为:“我只是想保护你们不受伤害。”女儿好笑地质问:“不受谁的伤害?”这个犀利的问题是给所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罪犯一记响亮的耳光,击碎了所有对黑帮浪漫化想象的幻梦。
衰老,成了整部电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马丁好像从未如此在意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终局、葬礼和死亡。《爱尔兰人》采用了降龄技术,让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年轻的罗伯特·德尼罗。令人感到心碎的是,德尼罗已经75岁了,纵然降龄技术可以抹去他脸上的皱纹,但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德尼罗动作迟缓,表情略显僵硬,这些都在不断提醒观众: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青春已逝的老人。
在“刷房子”的高潮过后,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开始急剧衰老,被病痛和孤独侵蚀。看着需借助拐杖和轮椅艰难行动的弗兰克,会感觉真正惩罚他的不是法律,不是道德,而是时间。他无法向神父告解,更无法向警察坦白,因为他一生的行为准则都是保守秘密。当他肚子里的秘密已经没有人在乎时,活着,本身就成了一种诅咒。
影片最后,弗兰克在无尽的反思和悔恨中,将信将疑地寻求宗教的慰藉。那扇没有关紧的门后,留下了他孤独的身影,他祈祷命运的终点能平静地到来。
《爱尔兰人》是弗兰克葬礼上的一段悼词,虽然他还没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