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国时期,多数画家仍能不废旧学,传统文化功底相对较深,格律诗词可为代表,“诗书画印”兼善者不胜枚举。而当下美术界专才者多,但博通者少,尤其是近代以来文脉断绝,千载传承戛然而止,流风余韵止于书册之内,回望先贤,不禁感叹。向传统文化靠拢、重拾文化自信,日渐成为美术界的指引方向,百年前的绘画大家传统诗词修养之深厚,并与书画相得益彰,正是我们需要品赏和传扬的。
吴昌硕书法
缶庐诗面目独具,个人风格十分突出。陈衍在《近代诗钞》中论日:
造句力求奇崛,如其书画篆刻,实如其人,如其貌,殆欲语羞雷同,学其乡冬心、箨石两先生而益以槎枒者,统观全诗,生而不钩棘,古而不灰土,奇而不怪魅,苦而不寒乞,直欲举东洲、巢经、伏敌而各得其所长。异哉!书画家诗向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
可谓推崇备至。当时诗坛,百派纷争,颇多以渊源有自而相尚者,如王湘绮、邓辅纶提倡汉魏六朝的湖湘派,陈三立、沈曾植提倡宋诗的同光体派,李希圣、曾广钧提倡李商隐的西昆派,等等。而吴昌硕在艺术上却有其独到的思想,即尽早脱却前人窠臼,最大限度追求真我表现,追求自家风格,“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他的书法虽临石鼓文且终身不辍,但他写的石鼓文只是在元气浑灏这一精神上与原碑相契合,字形上已大有变化,且元气浑灏是他所有艺术的共同点,与其说得益于石鼓文的陶>台,不如说是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与石鼓文适相契合,或者说他是以自家法写石鼓文,而非仅模仿。他在49岁时所作《石交錄》中说:“余年来顿学画,率意为之,自适其趣,人或谓之青藤或白阳,余都不自知。”他在诗中强调:“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他人后。”在他的长诗《刻印》中说“赝古之病不可药”,并说“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在诗上也是如此,不强调学某似某,而是自出心源,见我精神,元气所至,任笔发挥。沈汝瑾谓“画意诗情脱臼科”,费行简谓“所为诗自在流出,而音节振拔”,沈瘦东谓“缶庐(诗)如溪女浣纱,乱头粗服”,都是此意。
故此笔者认为,吴昌硕的诗在艺术风格上大体可以“气充势盛、奇崛雄放、质古朴厚”12个字来概括。
韩愈《答李翊书》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所谓气势,实际上就是气盛即人的内在精神在艺术作品上的表现,向来艺术大家的作品无不具此特征,杜诗韩文颜字皆为人所乐道。吴昌硕养气功深,甚至从容貌上便让人觉得他通体是一团元气。他所谓“苦铁画气不画形”,是重气之自道。气盛则势成,先生之画每作长款,从天而下,如飞流直泻,势不可遏,而使丹青处,不过下边一小部分,是为增其势。其书真气内充,雄浑深健,堂堂正正,俨然大国之师。其印“跌宕分篆理,独得雄直气”(沈曾植《吴昌硕缶庐印谱题词》),诗亦如之。
缶庐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为七古,苍茫浑灏,郁勃而放旷,气大势雄。《刻印》诗中,大句琳琅,如“少年学剑未尝试,辄假寸铁驱蛟龙”,“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议论极高,句法亦健,三平尾古调的运用及押东字韵,更使声音加宽加厚,雄而能沉。气充势盛,在不经意地用字中也得到了自然体现,如“泼墨一斗喷烟霞”(《为香禅画梅》)、“对此一尺飘馋涎”(《大鹤指画寒山子索题》)、“我欲磨刀踏天上”(《题八石斋》),“喷”、“飘”、“踏”本非奇字,然非养气浩然者不敢用,亦不能用。 刘熙载谓韩愈诗有拔天倚地之意,先生七古亦有此妙,如《古梅》诗云:
吴昌硕自称此画“老缶画梅十年无此得意之笔”,此诗“长歌激越,庭树栖鸦皆惊起”,诗画合璧,“安得浮大白,与素心人共赏之”。先生挥洒淋漓,击节自赏之状可以想见。
潘天寿《忆吴缶庐先生》诗云:“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奇崛即是独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在吴昌硕七古诗中体现得当然更充分。这一特征可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是立意,二是句式。立意迥不犹人,想出天外,开鸿蒙,遣雷电,韩愈最擅长此法,先生亦是。《刻印》“山骨凿开混沌窍,有如雷斧挥丰隆”,《瘦羊赠汪郋亭侍郎鸣銮手拓石鼓精本》“嫌我刻印奇未能,持赠一助吴刚斧”,《石舫诗》“石不能言且酬酢,石气扑人难束缚”,《观清湘白阳画》“有如山骑虎豹海掣鲸,鹤背青虚吹玉笙。聋我双耳且以双目听”,皆由郁勃充盛之气生成奇崛雄放之句,“聋我双耳且以双目听”尤为奇崛。和韩愈不同的是,吴昌硕奇崛中济以朴厚,故而无生怪之病,此即石遗所谓“生而不钩棘,奇而不怪魅”。以画拟之,则其奇崛处如点笔,朴厚处如染笔,点染结合,恰到好处。
芙蕖图立轴 纸本设色 163.4×47.5cm
吴昌硕书法 选自《中国法书选吴昌硕集》二玄社
秾灼灼云锦鲜 立轴 纸本设色 93×45cm


吴昌硕书法
缶庐诗面目独具,个人风格十分突出。陈衍在《近代诗钞》中论日:
造句力求奇崛,如其书画篆刻,实如其人,如其貌,殆欲语羞雷同,学其乡冬心、箨石两先生而益以槎枒者,统观全诗,生而不钩棘,古而不灰土,奇而不怪魅,苦而不寒乞,直欲举东洲、巢经、伏敌而各得其所长。异哉!书画家诗向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
可谓推崇备至。当时诗坛,百派纷争,颇多以渊源有自而相尚者,如王湘绮、邓辅纶提倡汉魏六朝的湖湘派,陈三立、沈曾植提倡宋诗的同光体派,李希圣、曾广钧提倡李商隐的西昆派,等等。而吴昌硕在艺术上却有其独到的思想,即尽早脱却前人窠臼,最大限度追求真我表现,追求自家风格,“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他的书法虽临石鼓文且终身不辍,但他写的石鼓文只是在元气浑灏这一精神上与原碑相契合,字形上已大有变化,且元气浑灏是他所有艺术的共同点,与其说得益于石鼓文的陶>台,不如说是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与石鼓文适相契合,或者说他是以自家法写石鼓文,而非仅模仿。他在49岁时所作《石交錄》中说:“余年来顿学画,率意为之,自适其趣,人或谓之青藤或白阳,余都不自知。”他在诗中强调:“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他人后。”在他的长诗《刻印》中说“赝古之病不可药”,并说“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在诗上也是如此,不强调学某似某,而是自出心源,见我精神,元气所至,任笔发挥。沈汝瑾谓“画意诗情脱臼科”,费行简谓“所为诗自在流出,而音节振拔”,沈瘦东谓“缶庐(诗)如溪女浣纱,乱头粗服”,都是此意。
故此笔者认为,吴昌硕的诗在艺术风格上大体可以“气充势盛、奇崛雄放、质古朴厚”12个字来概括。
苦铁画气不画形
韩愈《答李翊书》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所谓气势,实际上就是气盛即人的内在精神在艺术作品上的表现,向来艺术大家的作品无不具此特征,杜诗韩文颜字皆为人所乐道。吴昌硕养气功深,甚至从容貌上便让人觉得他通体是一团元气。他所谓“苦铁画气不画形”,是重气之自道。气盛则势成,先生之画每作长款,从天而下,如飞流直泻,势不可遏,而使丹青处,不过下边一小部分,是为增其势。其书真气内充,雄浑深健,堂堂正正,俨然大国之师。其印“跌宕分篆理,独得雄直气”(沈曾植《吴昌硕缶庐印谱题词》),诗亦如之。
缶庐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为七古,苍茫浑灏,郁勃而放旷,气大势雄。《刻印》诗中,大句琳琅,如“少年学剑未尝试,辄假寸铁驱蛟龙”,“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议论极高,句法亦健,三平尾古调的运用及押东字韵,更使声音加宽加厚,雄而能沉。气充势盛,在不经意地用字中也得到了自然体现,如“泼墨一斗喷烟霞”(《为香禅画梅》)、“对此一尺飘馋涎”(《大鹤指画寒山子索题》)、“我欲磨刀踏天上”(《题八石斋》),“喷”、“飘”、“踏”本非奇字,然非养气浩然者不敢用,亦不能用。 刘熙载谓韩愈诗有拔天倚地之意,先生七古亦有此妙,如《古梅》诗云:

吴昌硕自称此画“老缶画梅十年无此得意之笔”,此诗“长歌激越,庭树栖鸦皆惊起”,诗画合璧,“安得浮大白,与素心人共赏之”。先生挥洒淋漓,击节自赏之状可以想见。
山骑虎豹海掣鲸
潘天寿《忆吴缶庐先生》诗云:“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奇崛即是独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在吴昌硕七古诗中体现得当然更充分。这一特征可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是立意,二是句式。立意迥不犹人,想出天外,开鸿蒙,遣雷电,韩愈最擅长此法,先生亦是。《刻印》“山骨凿开混沌窍,有如雷斧挥丰隆”,《瘦羊赠汪郋亭侍郎鸣銮手拓石鼓精本》“嫌我刻印奇未能,持赠一助吴刚斧”,《石舫诗》“石不能言且酬酢,石气扑人难束缚”,《观清湘白阳画》“有如山骑虎豹海掣鲸,鹤背青虚吹玉笙。聋我双耳且以双目听”,皆由郁勃充盛之气生成奇崛雄放之句,“聋我双耳且以双目听”尤为奇崛。和韩愈不同的是,吴昌硕奇崛中济以朴厚,故而无生怪之病,此即石遗所谓“生而不钩棘,奇而不怪魅”。以画拟之,则其奇崛处如点笔,朴厚处如染笔,点染结合,恰到好处。

芙蕖图立轴 纸本设色 163.4×47.5cm

吴昌硕书法 选自《中国法书选吴昌硕集》二玄社


秾灼灼云锦鲜 立轴 纸本设色 93×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