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准格尔旗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了我旗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现代农牧业是指以现代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牧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相比,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首先,发展现代农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三,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保障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牧业,不但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副产品,繁荣城乡市场,满足国民需求,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是新时期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以此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狠抓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资源型城镇的准格尔旗,农牧业基础薄弱。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进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7年随着“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以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为代表的沿河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出现,准格尔旗现代农牧业开始破题。为了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旗政府将同属十二连城乡西部的兴胜店、董三尧子、三十顷地、杨子华、康卜儿等五村也纳人新农村建设试点,与五家尧村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打造沿河六村示范片,已建成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7年,五家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59元,较2006年的5460元增长7199元。这是实施土地整合、建设现代农牧业的成果。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一产收入2520元(占19.9%),二产收入538元(占4.2%),三产收入7609元(占60.1%),其它收入1992元(占15.8%)。在收入构成中,最突出的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到5080元和5587元,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经营性收入包括服务业收入和出租土地收入。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市场流通。全旗共有实体注册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种养企业22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4个,注册农畜产品商标23个,其中自治区级名牌产品4个,市、旗级名优产品19个,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初步形成。
狠抓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在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及大路镇、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部分限制发展区发展肉绒兼用型山羊产业;二是在禁止发展区及限制发展区发展山杏、油松、沙棘、沙柳、海红果等林果产业;三是在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优化发展区及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城郊区发展保护地蔬菜种植产业;四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龙口镇发展草鱼、鲤鱼、鲶鱼、虾、蟹等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五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优化发展区,引进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2007年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达到269个,实现肉类总产量22.8万吨。
三、抓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一个龙头企业的壮大,一条产业化链的形成,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支柱产业,建成一个特色新农村。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培育林果、蔬菜、肉羊及水产养殖四大产业链条,抓好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内蒙古宏盛肉联公司、鑫源种养有限公司、兴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泰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远洋现代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为开创规模化种植、集中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北部沿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乡,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大力发展粮食、蔬菜商贸市场和服务网络,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实现流通增值、农民增收、乡村繁荣。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维护了农民利益。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润返 还机制,可使成员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工业装备来强壮农业的“筋骨”,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水是命脉”,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治水兴旗”进程。2007年全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到2012年,建成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万亩。
围绕“机”是出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根据现代农牧业建设内容和实施全程机械作业的要求,准格尔旗加大了购机补贴力度,一是协调银信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出台了《准格尔旗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方案》、《准格尔旗购机和作业补贴政策》等。在购机补贴政策中,采取了农民自筹50%、政府补贴50%或农民自筹30%、政府连续2年贴息贷款70%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2007年,完成机械化作业面积105.3万亩,其中机耕62.5万亩、机播37.45万亩、机收5.35万亩,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1%。大中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围绕“信息”是手段,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农业要素配置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大力推进涉农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统筹利用信息资源,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大量发布农业政策、科技、价格、供求、气象等各类信息,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狠抓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行田、林、路、沟、渠、桥、涵、井、电、闸全面配套,经济效益显著,突出体现为“三增三节”,即土地利用率增加11%,粮食亩产增加101公斤,农民收入亩增130元;节水37.3立方米/亩次,节电3.85度/亩次,节约劳动力1.94工日/亩。项目区内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对现代农牧业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科技领域的率先突破,实现高起点、超常规的赶超。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研扶持力度,改善科研单位的设施装备,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特派员+协会+农户”的模式,辐射农户,服务农民。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技术,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六、构建服务体系,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
加强现代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认真落实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建立新型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七、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准格尔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70%左右的旗县,只有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才能变农村人口压力为农村人才动力,为现代农牧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着眼于为现代农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按照贴近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已建成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抓好守土生财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抓好综合素质引导培训。发挥教育、扶贫、科技、妇联、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培训优势,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法律、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民向外转移打下基础。同时,要重视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外来农民工整体素质。通过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推动全旗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准格尔旗发展和改革局)
一、发展现代农牧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现代农牧业是指以现代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牧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农牧业的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相比,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功能的不断开发。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途径。首先,发展现代农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加快现代农牧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次,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农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第三,发展现代农牧业是保障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牧业,不但可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农副产品,繁荣城乡市场,满足国民需求,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是新时期有效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积极性,以此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狠抓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资源型城镇的准格尔旗,农牧业基础薄弱。在发展现代农牧业进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007年随着“土地规模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模式在以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为代表的沿河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出现,准格尔旗现代农牧业开始破题。为了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旗政府将同属十二连城乡西部的兴胜店、董三尧子、三十顷地、杨子华、康卜儿等五村也纳人新农村建设试点,与五家尧村统一规划建设,集中打造沿河六村示范片,已建成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7年,五家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59元,较2006年的5460元增长7199元。这是实施土地整合、建设现代农牧业的成果。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一产收入2520元(占19.9%),二产收入538元(占4.2%),三产收入7609元(占60.1%),其它收入1992元(占15.8%)。在收入构成中,最突出的是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分别占到5080元和5587元,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打工收入,经营性收入包括服务业收入和出租土地收入。
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市场流通。全旗共有实体注册农畜产品加工、流通种养企业22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建成农牧业产业化基地4个,注册农畜产品商标23个,其中自治区级名牌产品4个,市、旗级名优产品19个,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初步形成。
狠抓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在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及大路镇、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部分限制发展区发展肉绒兼用型山羊产业;二是在禁止发展区及限制发展区发展山杏、油松、沙棘、沙柳、海红果等林果产业;三是在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优化发展区及沙圪堵镇、薛家湾镇城郊区发展保护地蔬菜种植产业;四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龙口镇发展草鱼、鲤鱼、鲶鱼、虾、蟹等优质水产品养殖产业;五是在布尔陶亥苏木、十二连城乡、大路镇优化发展区,引进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实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配方施肥、节水化灌溉,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加快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2007年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达到269个,实现肉类总产量22.8万吨。
三、抓龙头企业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一个龙头企业的壮大,一条产业化链的形成,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支柱产业,建成一个特色新农村。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培育林果、蔬菜、肉羊及水产养殖四大产业链条,抓好内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内蒙古宏盛肉联公司、鑫源种养有限公司、兴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泰丰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远洋现代农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为开创规模化种植、集中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北部沿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带动农民增收。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乡,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大力发展粮食、蔬菜商贸市场和服务网络,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实现流通增值、农民增收、乡村繁荣。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载体,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民在商品交易中的地位,维护了农民利益。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利润返 还机制,可使成员分享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要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工业装备来强壮农业的“筋骨”,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围绕“水是命脉”,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治水兴旗”进程。2007年全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5万亩,完成节水灌溉面积8.8万亩。到2012年,建成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万亩。
围绕“机”是出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根据现代农牧业建设内容和实施全程机械作业的要求,准格尔旗加大了购机补贴力度,一是协调银信部门给予资金支持;二是出台了《准格尔旗农牧业机械购置补贴方案》、《准格尔旗购机和作业补贴政策》等。在购机补贴政策中,采取了农民自筹50%、政府补贴50%或农民自筹30%、政府连续2年贴息贷款70%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2007年,完成机械化作业面积105.3万亩,其中机耕62.5万亩、机播37.45万亩、机收5.35万亩,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1%。大中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速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围绕“信息”是手段,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农业要素配置的引导和媒介作用。大力推进涉农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统筹利用信息资源,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大量发布农业政策、科技、价格、供求、气象等各类信息,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狠抓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行田、林、路、沟、渠、桥、涵、井、电、闸全面配套,经济效益显著,突出体现为“三增三节”,即土地利用率增加11%,粮食亩产增加101公斤,农民收入亩增130元;节水37.3立方米/亩次,节电3.85度/亩次,节约劳动力1.94工日/亩。项目区内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科技对现代农牧业的贡献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牧业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科技领域的率先突破,实现高起点、超常规的赶超。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研扶持力度,改善科研单位的设施装备,提高科研人员素质。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加快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推行“特派员+协会+农户”的模式,辐射农户,服务农民。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技术,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
六、构建服务体系,助力现代农牧业发展
加强现代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搞好农产品流通。认真落实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粮食系统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建立新型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证农业生产安全。
七、培育新型农民,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准格尔旗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70%左右的旗县,只有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才能变农村人口压力为农村人才动力,为现代农牧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因此,着眼于为现代农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按照贴近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已建成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抓好守土生财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抓好综合素质引导培训。发挥教育、扶贫、科技、妇联、工会、司法等部门的培训优势,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法律、道德、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农民向外转移打下基础。同时,要重视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外来农民工整体素质。通过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推动全旗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准格尔旗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