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育人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方法,是实现三全育人大格局的重要途经。通过实践育人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创新等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不断地丰富实践育人活动的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蓬勃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实践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培养一批批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强调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凸显了实践育人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新发展对教育事业特别是思政课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需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这种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养成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为党育人、铸魂育人、实践育人的大格局。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立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大力推崇的三不朽境界之首,立德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道德认知、良好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实现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如何将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显统一起来是教育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往往重知识,使得很多学生头重脚轻,造成了学生理论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提出思政课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一个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增强其理论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思政课活起来,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政课真正的入脑入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求
思政课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新时代新发展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也要有过人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是综合素质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更应该在实践中锻炼青少年的各项能力。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应该在大中小学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展实践育人,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求。
服务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功能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在 20 世纪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就大学课程设置指出:“在多样化中,必须强有力地肯定社会集体的要求。这意味着本科生教育要帮助学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发现他们作为个人如何才能对他们是其中一分子的社会作出贡献。”实践育人活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不仅实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也实现了更好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在社区需要时提供援助,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改革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实践育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尝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应进一步统筹发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优势。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支持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个宗旨。坚持为党育人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也要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情况,面对突发问题学生一旦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成效。此时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面疏导学生的情绪。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
整合育人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在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不仅要依托思政课的主要阵地同时也要整合学校各项育人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实践育人理念的广泛深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低学年开展微电影拍摄、讨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在高学年开展自学自讲、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多种实践活动,真正的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丰富的实践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整合高校思政实践育人资源,完善高校实践育人环节。思政课虽然是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但是同时也应该充分整合高校党委、社团的实践育人资源,通过开展党课、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将实践育人持续深化,打造多方位实践育人活动。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想要高质量的完成,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政课的改进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课程实践中,继续要发挥思政课的教学优势,也需要借助一些新媒体手段,让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更为突出。借助新媒体手段能够使得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形成全新的育人模式,既要抓好线上平台,也需要拓展线下空间。借助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开发一些以思政课实践育人为主题的APP,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同时整合线下的资源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补与循环。
创造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力的实践育人环境
思政课实践育人紧紧只依靠高校完成是不完整的,必须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式发展、社会家庭共同发力的实践育人环境。首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的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也应环环相扣。例如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到中学和小学思政课课堂,走出自己的大学课堂,既实现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让中学生和小学生能够和大学生互相交流形成较好的育人效果。其次,综合社会、家庭打造全方位的实践育人环境。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也用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等教育环境,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帮助大学生增加实践体验,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全方位实践育人环境的打造,让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从小事上下功夫,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能够进一步的积累实践经验,也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实践育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政课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造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新鲜血液。
[基金资助:2020年度通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思政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策略研究》(编号:202055SZ);2020年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共享研究》(编号:2020SKZGG008)]
(吉林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 03 - 19.
[2]張亚.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1( 20): 34 - 35.
[3]周蕊,王海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及实现途径[J].高教学刊2019( 1) : 159 - 161.
[4]陈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43 - 44.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实践自古以来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培养一批批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强调要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凸显了实践育人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时代新发展对教育事业特别是思政课程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需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这种课堂教学的创新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养成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为党育人、铸魂育人、实践育人的大格局。
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大中小学的思政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立德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大力推崇的三不朽境界之首,立德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道德认知、良好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实现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如何将知识的内化和行为的外显统一起来是教育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往往重知识,使得很多学生头重脚轻,造成了学生理论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提出思政课要做到八个统一,其中一个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增强其理论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思政课活起来,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政课真正的入脑入心。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求
思政课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新时代新发展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也要有过人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是综合素质突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思政课要有理论深度,更应该在实践中锻炼青少年的各项能力。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应该在大中小学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展实践育人,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求。
服务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服务社会是高校教育功能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在 20 世纪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就大学课程设置指出:“在多样化中,必须强有力地肯定社会集体的要求。这意味着本科生教育要帮助学生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发展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并发现他们作为个人如何才能对他们是其中一分子的社会作出贡献。”实践育人活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不仅实现了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也实现了更好服务社会的教育功能。例如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在社区需要时提供援助,帮助社区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策略
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改革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实践育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尝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应进一步统筹发展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优势。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支持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无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个宗旨。坚持为党育人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使学生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也要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情况,面对突发问题学生一旦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抵触情绪会直接影响实践育人的成效。此时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面疏导学生的情绪。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克服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其实践能力。
整合育人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在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不仅要依托思政课的主要阵地同时也要整合学校各项育人资源丰富实践教学活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实践育人理念的广泛深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低学年开展微电影拍摄、讨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在高学年开展自学自讲、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多种实践活动,真正的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丰富的实践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整合高校思政实践育人资源,完善高校实践育人环节。思政课虽然是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但是同时也应该充分整合高校党委、社团的实践育人资源,通过开展党课、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将实践育人持续深化,打造多方位实践育人活动。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想要高质量的完成,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政课的改进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课程实践中,继续要发挥思政课的教学优势,也需要借助一些新媒体手段,让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更为突出。借助新媒体手段能够使得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优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形成全新的育人模式,既要抓好线上平台,也需要拓展线下空间。借助现有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开发一些以思政课实践育人为主题的APP,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环境。同时整合线下的资源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补与循环。
创造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力的实践育人环境
思政课实践育人紧紧只依靠高校完成是不完整的,必须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螺旋式发展、社会家庭共同发力的实践育人环境。首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育人环节的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应该是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也应环环相扣。例如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到中学和小学思政课课堂,走出自己的大学课堂,既实现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让中学生和小学生能够和大学生互相交流形成较好的育人效果。其次,综合社会、家庭打造全方位的实践育人环境。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也用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等教育环境,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帮助大学生增加实践体验,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全方位实践育人环境的打造,让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从小事上下功夫,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能够进一步的积累实践经验,也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实践育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政课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造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新鲜血液。
[基金资助:2020年度通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思政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策略研究》(编号:202055SZ);2020年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共享研究》(编号:2020SKZGG008)]
(吉林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 - 03 - 19.
[2]張亚.提高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1( 20): 34 - 35.
[3]周蕊,王海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及实现途径[J].高教学刊2019( 1) : 159 - 161.
[4]陈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43 - 44.